1. 简单百科
  2. 哈拉湖

哈拉湖

哈拉湖(英语:Hara Hu,别名:哈拉诺尔),是位于青海省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天峻县交界处的咸水湖,同时哈拉湖也是青海的第二大湖泊。

哈拉湖属祁连山脉系西段疏勒南山南部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凹陷区。哈拉湖区属青东山地草原半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干燥寒冷,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哈拉湖属内陆湖,区内河流较多,可将其划分为外流、内流两大河流水系,其中,外流水系主要分布于区内东北角、西北角及西南角,面积约占调查区面积的27.6%。区内湖泊除哈拉湖外,还发育有4个较小湖泊及零星堰塞湖,其中,哈拉湖相对最大,总体呈斜三角形状,该湖东西长34km,南北宽24km,湖周长100.6km,湖水面积600km²,平均深度27.16米。

哈拉湖面积广阔,海拔超过4000米。哈拉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团结峰的冰川融水,湖畔植被丰富,是多种湿地鸟类的繁殖地。湖中生物种类繁多,包括53种鱼类、6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纲以及242种鸟类和30种兽类,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哈拉湖因其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而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完整、最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一处珍贵的自然宝藏。

命名由来

哈拉湖,蒙古语意为“黑色的湖”。

成因

哈拉湖属祁连山脉系西段疏勒南山南部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凹陷区,晚三叠世由于地势隆升,该地区海水完全退出,河湖开始发育。哈拉湖四周主要由北部的疏勒南山,西侧的野生脊山、三十两乌勒、巴音泽尔肯,南部的哈尔科及东部的桑赤纳台日高台地所包围,属典型的独立内陆封闭型湖盆,盆地东西两侧的分水岭均系低平的丘陵地带,南北二山由上泥盆统、石炭系和三叠系地会组成,盆地内部除零星出露第三纪地层外,余为第四系洪积、冰水冲积物覆善。湖滩由五级向湖倾斜、大致平行湖岸线的自然堤与堤间带状砂滩低地相间组成,最低级自然堤仅高出湖面0.5~1米,最高级达10~15米,湖滩带宽40~400米。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哈拉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天峻县交界处,北纬38°11'50"~38°25'01",东经97°24'06"~97°47'34"。哈拉湖近似圆形,湖面海拔4078米,湖区总面积603.28平方千米,长34.2千米,最大宽23千米,平均水深27.16米,最大水深65米,储水量161万立方米。

气候

哈拉湖区属青东山地草原半干旱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干燥寒冷,多大风,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一4℃,年降水量200~300毫米。

地质构造

哈拉湖基岩地层特征。区内三大类岩层均有出露,其中,沉积岩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主要分布于山地地貌区,自老至新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石炭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岩性以砂岩、泥岩及大理石为主。其中,火成岩出露地层主要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呈零星出露,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东南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山区,岩性以花岗石为主。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变质形成,分布于调查区西南部和西北部,岩性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地质年代为奥陶系和志留系。

第四系地层特征。该类地层主要分布于哈拉湖周边至山地前缘区域,按地质年代可分为中更新统、晚更新统和全新统,各类地层的基本特征如下:

中更新统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于团结峰西侧,海拔高程间于4320~4360m之间,岩性主要可分为冰碛泥砾和湖相沉积层。

晚更新统地层: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大,按成因可分为冰碛和冲洪积,且以后者分布范围较大。

全新统地层:该地层分布于环湖周边高海拔湖岸阶地、冰川前缘、风积沙区、现代河谷河床及两侧阶地,按成因分为冰碛、冲积、湖积和风积。

断裂构造:区内早期断裂多呈北西西向,后期主干断裂多呈北西向,且断裂多具长期继承性活动特征,使得区内地质体间多呈断裂接触,甚至地质体本身亦被断裂切割;经统计,区内断裂总计有29条,其中发育有4条大断裂,且各大断裂的转轴倾角均较大,对区内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

褶皱构造:由于调查区属构造抬升区,故北西西向一系列相间排列的褶断束与凹陷非常发育,特别是区内哈拉湖以西地区,发育有一组复背斜、一组复向斜和一个凹陷区。

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属强烈抬升的差异性断块构造,各构造单元之间多以断裂相接触。

地形地貌

哈拉湖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地壳抬升运动的作用明显,并在长期地表流水侵蚀、堆积作用下,周边地形起伏较大,沟道切割明显,但在其中部,相对较为平缓。同时,区内地貌可划分为两个大类,即山地和平原地貌。

山地地貌的平均海拔相对较高,主要由不同起伏度的高山、丘陵地貌组成,海拔高度均高于4 300 m,且因冰川作用具明显冰川遗迹地貌特征。

平原地貌主要以条带状分布于环哈拉湖四周,由不同沉积类型的平原地貌及台地地貌构成,地形开阔平坦,具显著冲洪积地貌特征,且该类地貌总体向哈拉湖方向倾斜,坡降多大于35%,局部冲沟发育,植被稀疏或未见。

水文

湖泊主要受地表径流和冰川融水补给,入湖河流主要有索勒布郭勒、苏令郭勒、伊克苏立、岗纳力格等20余条,河流在流域内呈向心状水系,河流流程短、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流域东西长约120千米,南北宽约78千米,流域集水区总面积4801平方千米。流域内海拔5808米的岗则吾结为最高峰。流域内有冰川118条,冰川面积达93.97平方千米,年平均流入湖内水量2.052亿立方米,湖区水质盐度高于青海湖为22%,属典型的咸水湖。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从湖滨洼地到山地为由垫状、丛状寒早生小半灌木、低矮的草木植物组成的高寒荒漠草地,水分条件较好的小地形隐域性地带为由旱中生、中旱生短根状茎密丛型禾草、莎草及部分杂类草组成的高寒草甸草地,河流两侧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和坡麓地带分布有狭叶墓草等组成的高寒沼泽化草甸,在高山植被带以上和雪线以下附近属高山砾石滩稀疏植被。牧草生长期70~90天。

动物

湖区主要植物有21科44属77种,有维管植物400余种。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有无脊椎动物500余种,脊椎动物339种。脊椎动物中有鱼类53种(特别是大种群鳇鱼)、两栖动物6种、爬行纲8种、鸟类242种、兽类30种,鸟类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国家工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是湿地鸟类雁鸭类、鹬类和鸥类的重要繁殖地,被认为是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于一体。

湖泊水系

湖泊

哈拉湖属内陆湖,其河流水系及湖泊发育较为复杂,将两者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河流水系特征。区内河流较多,可将其划分为外流、内流两大河流水系,其中,外流水系主要分布于区内东北角、西北角及西南角,面积约占调查区面积的27.6%;内流水系主要位于调查区中部及东南角相关区域,面积约占调查区面积的72.4%。同时,区内河流总计发育有14条,多发源于山区,其中,4条河流为常年流水,其余河流为季节性流水,且各河流的流程均相对较短,流域面积较小,进而其河流流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2)湖泊发育特征。区内湖泊除哈拉湖外,还发育有4个较小湖泊及零星堰塞湖,其中,哈拉湖相对最大,总体呈斜三角形状,该湖东西长34km,南北宽24km,湖周长100.6km,湖水面积600km2,湖面海拔4077m,湖水中部最深,水深65m;其余湖泊分布面积均较小,最大也仅为2.64km2,相对于哈拉湖的面积较小。

水系

地表水

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对地下水起着支配性作用,且鉴于哈拉湖为封闭内流湖泊,按哈拉湖流域和哈拉湖外流域对地表水资源分述如下:

哈拉湖流域内的河流均源于周围高山冰川雪山,以冰川融水、降水补给为主,呈放射状向湖盆中心径流,流域总面积近4800km2。经统计,该流域内主要有10条河流,除4条河流常年有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流水,流水季节主要集中在7-9月,其他月份均为干涸。哈拉湖流域地表水天然资源为4.90亿m3/a。

哈拉湖外流域面积为2242.72km2,河流主要发育有4条,均为季节河,哈拉湖外流域地表水的天然资源为0.07亿m3/a。

(1)河流的水化学特征:通河流的水化学特征受制于上游岩性、河流流程、区域气候、河水流量等因素,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HCO3·Cl-Ca·Na型,矿化度0.151~0.446g/L,也有少数河流的水化学类型较复杂,矿化度0.867~1.400g/L。

(2)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区内湖泊共有5个,其水化学性质主要也受制于流域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入湖水量等因素,哈拉湖矿化度5.365g/L,水化学类型为Cl-Na·Mg型水;瑙滚诺尔湖矿化度3.786g/L,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Mg型水;那木其诺尔湖矿化度1.025g/L,水化学类型为Cl-Ca·Mg型水;敖伦·诺尔湖矿化度较低,为0.40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型水。

(3)冰川的水化学特征:区内冰川边缘冰川消融水的水化学成分与降水水化学成分较为接近,但受冰川消融区岩性影响,水化学类型相对降水稍复杂,矿化度略有增高,冰川融水矿化度371m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表明现代冰川前缘消融水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区内地表水的水资源较丰富,局部河流的矿化度相对较高,水质相对较差。

地下水

调查区内地下水类型与分布规律受气候、水文、地层、构造等诸因素的制约,其中新构造运动和多年冻土影响尤为突出,因而使各类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富集规律不尽一致。据本次调查,区内海拔3900m以上的地区多为冻土区,广泛分布冻结层水;东北角及环湖地区存在极小范围的非冻土区,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1)冻结水特征: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区内海拔3900m以上的地区,并按其赋存条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松散岩类冻结和基岩类冻结水。其中,松散岩类冻结水均为季节性冻结水,主要分布于各山间沟谷及山前倾斜平原地带的季节性融化层中,含水层的岩性以泥质砂砾石、泥质砂砾卵石为主,受冻土影响,其相态极不稳定,含水层的厚度受季节性变化的控制。每年5月份随着暖季的到来,地表冻结层开始融化,含水层随之形成,厚度一般为1~8m,9月份开始缓慢冻结,11月至翌年4月全部冻结,地下水由液态变为固态。

基岩类冻结水包含季节性冻结水和多年冻结水,两者均多分布于基岩山区,其中,因基岩类季节性冻结水的分布位置较高,山体坡度大,赋存条件较差,一般于5-9月份,多以泉水形式排泄,11月至翌年4月份均全部冻结呈固体状态;而基岩类多年冻结水的埋深相对较深,其变化差异不明显,主要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大。

(2)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区内东北角海拔3900m以下地区及哈拉湖周边的带状融区,按地下水补给条件可进一步分为河谷潜水及湖泊融区潜水。

河谷潜水:仅分布于调查区海拔3900m以下的东北角河谷平原地区,赋存于第四系冰碛冰水相沉积层中,该类地层堆积松散,孔隙发育,厚度一般大于5m,其单泉流量0.1~1.0L/s,水量中等。

湖泊融区潜水:主要沿窄环带状分布于哈拉湖等湖泊四周,由于湖水常年基本保持正温,从而形成湖泊融区,含水层主要由泥质砂砾石及砂砾石构成。

(3)基岩裂隙水。据本次调查,区内主要有两处明显发育的基岩裂隙水,一处分布于调查区东北角海拔3900m以下非多年冻土区的新近系及三叠系的层状砂岩基岩区;另一处分布于调查区东侧的特大上升泉一带,该点受活动断层影响,造成沿断层的破碎带裂隙极发育,进而地下水富集形成构造融区。

通过现场调查,前者的单泉流量大于1L/s,属水量丰富区;后者属特大上升泉,受构造影响较大,且主要受三条断裂带的影响,汇水面积达到108km2,泉群流量约628L/s,水量丰富,进而该处基岩裂隙水补给来源的稳定。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按地下水赋存条件的差异分述各类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

山区基岩类冻结层上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融雪水、冰川融水的补给,并以地下水形式向哈拉湖中心方向径流;当径流至山脚时,因地形切割强烈,山体坡度大,径流距离一般较短,致使一部分水体以泉的方式大量排泄补给河水,其余则补给平原区松散岩类冻结层上水,局部少量补给湖水。松散岩类冻结水的补给来源与基岩类冻结水的补给方式相同,且主要也以地下渗流形式向哈拉湖中心径流,局部以泉的形式泄出补给河水,并最终排泄到哈拉湖中。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上游松散岩类冻结层上水及地表水补给,通过地下径流的方式直接排泄补给哈拉湖湖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上游基岩类冻结层上水的补给,通过基岩断裂通道向下游径流,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补给地表水。

环境与保护

哈拉湖区域范围内的水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类,即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湖泊退化、冰川退化及人类工程问题等,各类环境问题的成因具有相似性,如下所述:

哈拉湖区域范围的若干水环境问题主要成因是气候原因: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越发明显,这对哈拉湖周边的冰川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加之对哈拉湖的蒸发量也会造成影响,如气候变暖,使得哈拉湖水位下降,进而造成土壤含盐量增加,且水位退却,沙滩裸露增加,一般植被又难以在含盐量较高的区域生长,使得土地沙漠化问题也会增加。

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区内水环境问题诱因之一,虽然哈拉湖面积较大,但随着近年人类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区内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增加,加之区内环境较为脆弱,进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值得注意。

相关传说

按照古老的传说,哈拉湖这个圣湖有九道险关阻隔,其中有难以跨越的雪山沼泽,还有凶猛而狡诈的野兽,更有甚者传说湖中还有水怪兴风作浪。因此,当地牧民极少到那里放牧,而外来人更是难以靠近。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17年11月,根据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哈拉湖面积显著增大,已达到625.06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

哈拉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04

德令哈哈拉湖景区 AA.海西州人民政府.2025-04-04

勇闯哈拉湖,才懂它为啥成了越野人酷爱的穿越之地.界面新闻.2024-03-28

青海天峻县有2个黑海:1个是美丽的哈拉湖;1个是广阔的木里煤田.澎湃新闻.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