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borborygmus),别名肠鸣音,是由于人体小肠运动造成肠内容物之间以及肠内容物与肠壁间摩擦、撞击产生的声音,是小肠运动状态的反应。也是诸多胃肠疾病诊断和病程监测的重要临床体征。
肠鸣分为4种类型:正常音、气过水声、高调音和金属音。肠鸣还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肠鸣的听诊方式分为传统听诊和数字化听诊。根据肠鸣发生的频度不同,临床上将其活动分为三种情况,并用于肠道疾病的辅助诊断。肠鸣活跃:表现为肠鸣次数增多,响声也加大。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性疾病,如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鸣亢进:表现为肠鸣次数有显著增多,每分钟可达10次以上,而且音响也明显增大。可见于腹泻及早期肠梗阻。肠鸣降低或消失:表现为肠鸣次数显著减少,音响低落,甚至根本听不到肠鸣。可见于肠麻痹、腹膜炎。
肠鸣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对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日常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饮食调整、保持规律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就医检查等。
生理过程
肠鸣主要由小肠运动引起,小肠作为消化系统中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要不断将食物与肠内消化液充分拌和,并使这些混合物与小肠壁粘膜不断接触,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接触过程中,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只是这些声音较弱,不为人们察觉、由于肠中液体夹杂着空气,这些空气与肠内食糜一起运动中与肠壁撞击、摩擦产生声音,这就是听到的肠鸣。
分类
按照声音分类
肠的运动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肠鸣。同时,肠鸣会受到肠壁的生理状态的影响,还与肠道通畅情况、肠道食物多少及种类等有关。肠鸣分为4种类型:正常音、气过水声、高调音和金属音。
(1)正常音每次的持续时间为几十毫秒,其频谱在160Hz至260Hz之间有唯一的谱峰,没有350Hz以上的有效频率成分。
(2)气过水声的每次音持续时间较长,约为100ms左右,频率范围较低,一般在60Hz至200Hz之内。
(3)高调音每次音持续时间与正常音相同,频域上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谱峰,最大峰在300Hz到600Hz之间。
(4)金属音每次持续时间50ms左右,通常有三个以上的谱峰,最大峰一般落在600Hz至1000Hz之间,而其它峰可分布于300Hz至1000Hz之间。
正常音的频率范围为100~1000Hz,持续时间在5~200ms范围内变化。典型的高调音频率为500~700Hz,持续时间为5~20ms。
按照频度分类
根据肠鸣发生的频度不同,临床上将肠鸣活动分为三种情况,并用于肠道疾病的辅助诊断。
(1)肠鸣活跃:表现为肠鸣次数增多,响声也加大。这种情况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性疾病,如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2)肠鸣亢进:表现为肠鸣次数有显著增多,每分钟可达10次以上,而且音响也明显增大。有时声调高似金属音,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这种情况可见于腹泻及早期肠梗阻。
(3)肠鸣降低或消失:表现为肠鸣次数显著减少,音响低落,甚至根本听不到肠鸣。如在5~10min听不到肠鸣,称为肠鸣减弱或消失,可见于肠麻痹、腹膜炎。
按生理病理分类
肠鸣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肠鸣是由于肠道蠕动,肠腔内的气体和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每个人都会出现肠鸣的现象,每分钟内肠鸣出现4~5次为正常,声音较和缓,很少会被人听见。与胃发出咕噜声不同,肠鸣一般可在脐周闻及;因胃肠道症状就诊时,医生一般会借助听诊器进行肠鸣检查。肠鸣反映了肠道功能的正常与否,若肠鸣超过每分钟10次或音调高亢,则是身体在发射“求救信号”,不同的肠鸣也代表着不同的信号。
病因
1. 单纯性咕噜声,身体没有其他异常: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的人空腹喝牛奶,刺激肠胃蠕动,就会发出比较大的“咕咕咕”声,严重者还会发生腹泻、呕吐。还有一些人摄入易产气的食物,例如阳芋、红薯、黑豆粉等都会造成肠鸣。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也会导致肠蠕动加快,出现肠鸣亢进的情况。
2. 肠鸣次数增多,响声较大,感受到蠕动——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还会伴随腹胀、腹痛、便秘、大便不成形或食欲大减等症状。
3. 肠鸣减弱甚至越来越轻——腹膜炎:腹膜炎发作时,还会伴有腹痛、腹肌紧张等。老年衰弱的病人,身体还会逐渐发热,腹膜因受刺激还会引起恶心、呕吐。
4. 肠鸣次数显著增加,每分钟达到15次以上,响声频率增强——肠梗阻:可能预示是机械性肠梗阻。这种肠梗阻发作时声音非常清晰,甚至有时会有金属的声音。此外,当出现肠麻痹时,肠道蠕动消失,肠内容物停滞不前,肠鸣也会消失。
5. 肠鸣亢进伴有腹痛、腹泻,甚至便血——急性炎症、消化道出血:肠内气体除了从外界来,也可能是因肠内菌群失调,细菌在肠道内产生的。与此同时,长期的肠鸣亢进,伴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排便异常等)可能是肠癌的前兆。
听诊方式
传统的听诊方式
传统的肠鸣听诊方式主要通过听诊器进行腹部听诊。根据人体解剖,腹部表面可根据“九分法”细分为:左上腹部、左侧腹部、左下腹部、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侧腹部、右下腹部。而根据“四分法”分为:为左上腹部、左下腹部、右上腹部、右下腹部。腹部每个分区都对应着腹腔内脏器在腹壁的投影,通过腹部查体可以大致确定病灶部位。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听诊器对患者腹部听诊查体采用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听诊顺序,有些学者认为腹部听诊一个部位就可以,因为声音可以依靠腹壁传递,因此听诊三个以上听诊部位是没有必要的。对于腹部听诊时间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定,大多数专家建议如果在没有听到声音时至少再听诊5分钟。有人建议在听诊前避免进行腹部触诊,认为触诊会影响肠蠕动进而影响肠鸣听诊结果。相反一些人认为不会有影响。医生在区分正常肠鸣和异常肠鸣时,大多数临床医生通过判断肠鸣频率、持续时间、强度来判断是否异常,其结果存在人的主观意识。而且在腹部听诊过程中常常容易受到杂音的影响如:血管音、心音、呼吸音及周围环境杂音等。人耳在区分这些杂音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在实际临床工作过程中医生对肠鸣的描述也只是粗略的记录(存在、缺失、增加和减少)。
数字化听诊方式
数字化肠鸣监测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其中肠鸣采集装置由:传声器、信号处理单元、A/D处理单元、单片机及通信接口等组成。1991年开始出现监测肠鸣设备。1997年开始有团队通过建立自适应滤波器去除心音、呼吸音等杂音来提取肠鸣。随后逐渐采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短时间傅立叶变换、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等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信号增强,识别肠音类型,提取声音特征,实现肠鸣的自动提取。
腹部肠鸣采集部位可根据“九分法及四分法”进行不同部位的肠鸣采集,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也可同时进行多个部位的数据采集。有研究通过对比腹部不同分区的肠鸣发现,能最好提供肠鸣信息是(胃、回盲部、下腹部)。2018年首次开始了人工智能监测肠鸣,其准确率达90%。本研究小组通过使用无线可佩戴肠鸣监测系统获取了20个持续24小时的临床监测记录,从中提取了8000个声音片段,以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发现其对肠鸣提取准确度为92%,表明该技术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潜力和技术成熟度。肠鸣分析在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学习逐渐应用到疾病诊断,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干预治疗
肠鸣的治疗需要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一般采取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饮食治疗等。
家庭处理
调整饮食、休息,单纯的肠鸣主要是由于消化不良造成,危害较小,在家中进行适当的休息,改善饮食习惯,合理作息,适当服用一些改善胃肠功能的药物即可。若是伴有其他诸多症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进行补液、对症和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
使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物,以治疗肠鸣伴有胃肠道炎症的疾病。常用的药物有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等,也可以使用中成药物如小檗碱。
(2)解痉止痛药物
通过缓解胃肠道平滑肌肌肉痉挛,以缓解不适症状。常用药物有普鲁本辛。
(3)止泻剂
一些肠鸣音异常的患者会伴有腹泻症状,通过服用具有收敛止泻的药物,如次碳酸铋。
原发病治疗
(1)急性胃肠炎
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建议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若是病情轻者,可通过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如果出现呕吐不止甚至脱水患者,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若呕吐不止,可注射止吐药、解痉药来治疗。若有小儿感染性腹泻,则需要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通常选用诺氟沙星、西沙必利等药物,腹腔穿刺放液、灌洗也是有效治疗方法。
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坏死肠道切除手术治疗。
(4)胃肠道大出血
应该明确出血病因与位置,及时止血,根据病因不同进行相应的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临床意义
2010年,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采集健康对照、机械性肠梗阻和肠麻痹患者的肠鸣共43份,每份持续时间为30秒,由20名医生分别进行听诊归类,发现其总体诊断准确率为69.8%(30/43),其中肠麻痹和正常肠鸣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4.5%和78.1%,提示肠鸣听诊在辅助机械性肠梗阻和肠麻痹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2014年,美国西奈医学中心报道了一项类似的研究,28名医生对45份包含正常、机械性肠梗阻和术后肠麻痹的肠鸣信息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总体诊断准确率只有23%(11/45),鉴于肠鸣听诊的诊断率低、结果的一致性差,应当放弃常规的肠鸣听诊。次年,Breum等的研究亦认为,腹部听诊在诊断肠梗阻方面总体准确率和一致性低,在临床诊断肠梗阻时不应当把肠鸣听诊作为一项参考依据。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对于传统的体格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同时对于肠鸣听诊这样的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也趋于减少,导致相关技巧和经验不足,这或许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上述研究得到的差异性结果。
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因不同的解剖部位而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小肠功能的恢复最早,多于手术后24小时内即可恢复;其次是胃,通常在24~48小时恢复;而放射性肠炎运动的恢复则需3~5天。肛门排气是腹部外科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金标准”,并以此作为恢复饮食的临床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临床实践亦采用腹部听诊来监测肠功能的恢复,并以听诊到肠鸣恢复作为手术相关性肠麻痹的结束。然而,在一项结直肠切除术后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肠鸣与肛门排气、小肠的运动及耐受经口饮食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亦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Kaneshiro等采用一种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无创性胃肠道声学监测仪对腹部术后患者进行60分钟的持续监测,发现其可以高效地预测术后肠麻痹的发生,其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和72%,同时其诊断的阴性预测值为81%,提示应用该监测设备可以辅助外科医生排除手术肠麻痹,准确率超过80%。
在急性小肠梗阻的情况下,高调的肠鸣在辅助临床诊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异常肠鸣的动态监测较之某一时点的肠鸣信息更具有临床意义。因此,肠鸣听诊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增强对腹部疾病鉴别诊断的信心,虽然单纯肠鸣听诊对于确立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措施的意义并不大,但出于一种传统和习惯,临床医生仍然应该坚持这一检查方法。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肠鸣自动采集、记录和分析技术不断发展,避免了肠鸣听诊所带来的检查者疲劳,同时为客观解析肠鸣带来了可能。除了以急腹症为代表的外科疾病,肠鸣听诊对于肠功能相关性内科疾患的诊断和监测价值同样受到关注。IL-6作为一种致炎因子,在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肠功能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由于IL-6的产生受到抑制,则难以用于病情监测。基于此,Goto等通过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持续性的肠鸣监测,发现无论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肠鸣的监测均可以客观的反应脓毒症患者小肠的运动功能状态,较IL-6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此外,Du等对明确诊断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综合征,IBS)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肠鸣采集,通过新型信号处理方法构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诊断模型,发现该模型独立诊断IB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高达87%,提示肠鸣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对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吃得太快或说话,减少产气性食物的摄入。
2.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减少肠胃负担。
3.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在室内坐卧不动,适当锻炼,强健自身体质。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的肠蠕动加快。
5.就医检查:长时间出现肠鸣,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要警惕病理性的原因,及时到医院就诊,确定病情后对症治疗。
参考资料
肠鸣.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4-30
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2025-04-30
腹部听诊肠鸣音的临床分析研究进展及展望.中文开源期刊学术交流平台.2025-04-30
肚子“咕咕叫”,可能是肠胃的“求救”信号.杭州市卫健委.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