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董朴

董朴(15世纪-16世纪),字汝淳,明朝政治人物,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中进士,曾任行人、知重庆府,历任参政。董朴在任期间以廉直著称,俭朴自持,关心民生。他在重庆府任职期间,负责农桑事务、建立堡、兴建学舍、增加祭器,并勤于教学,为贫困学生提供援助。他在政治生涯中始终廉洁,退休后以薄田敝庐为乐,为诗类陶韦,时人称其为“董五言”。

正文

人物事迹

附:《先进遗风》载董朴发愤读书事迹

董朴,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进士,授行人,历南京市礼部员外郎重庆市、楚雄知府,江西布政司参政,为官多惠政,后升陕西省按察使不就而归里。居家读书课子,尤勤讲学,常会讲于问津书院。工于诗词,诗风近陶渊明韦应物,时人称“董五古”。董朴一生为官清廉,主政重庆时,父逝离职回家丁忧,重庆百姓有“送行数百里不忍返者”。董朴行至茶陵县,路费用尽,幸遇桐城市同科进士方公助十金,方能回麻城市。后来董朴升任江西布政司参政,离职返乡时,南昌宁王宸暗中派人追至鄱阳县查其行囊行李箱中仅有官俸六钱和诗书数卷。回乡后,盖茅屋三间,不蔽风雨。有一次地方官登门造访,见之叹息:“国有大贤而穷苦若此我辈之罪。”遂将薪俸付给麻城县令,请其帮董朴造瓦屋居住。董朴73岁卒于家,重庆市百姓刻碑铭其德于石上纪念他。有《损斋诗集》传世。

董大参公朴,公大父曰应,解元,官宪丈夫,子七,蝉联科弟,有并时为南北御史者,独公父未仕。公少鲁,攻苦诵读,日不能识数行。邻父见而怜之,谓其父曰:“郎君不慧,读书非其质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公闻之愤,丐工画一“牧子牧牛”置座右,益奋励坚苦力学,比长而发慧,卒成进士,以文学显,累官大参。

董氏世家秉祖上遗风,代代相传、清正廉洁,堪称封建官吏之惜模。其兄弟八人,其中“四中举人,三登进士”,父子兄弟冠裳簪笏,文经武纬,世泽绵长,直到二十世清末秀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