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瑄
张(1417—1494),字廷玺,别号古愚,晚号安拙翁,再号观庵,江浦(今浦口区)人。曾任刑部四川司主事、吉安知府、广东省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省、巡抚河南省、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职。弘治七年(1494年),张瑄病卒,享年七十八岁。史载张瑄材优干济、能力出众,又才思敏捷,雅好赋诗作文,著有《香泉稿》、《粉署余闲稿》、《观庵集》、《凝清集》、《闽汴纪巡录》、《南征录》等书稿。在公务之余,张瑄还校刊了多部书籍,为后世所美。
家世
世家为句容市人,系北宋名臣张咏之后,其高祖张臣时迁至滁州市。明初,张姓徙居汤泉,遂为江浦人。其父张俊,字俊民,自幼聪敏好学,曾征召参修《永乐大典》,书成后升左军都督府都事,后任浙江德清知县。
生平
永乐十七年(1417),在张瑄将要出生的前一晚,其母梦见神授一儿,及张瑄出生后,果然是容貌俊美,目光炯炯有神。张瑄得中进士前亦有“梦征”。正统六年(1441),张瑄堂兄张琮梦中迎见一举人乘白马而来,近视之,乃张瑄也。其年秋,张瑄果中举人。次年春,其父张俊因事往拜江浦知县,知县出门亲迎并笑称:“令郎已中进士!”张俊乃诧异道:“今天才会试头场啊!”知县乃说:“不然!我昨夜梦闻县后山上一声响震,便看见一人乘车,状貌似梓潼帝君。众人以鼓乐送其至街上,至君门而止。这不是令郎高中进士,又是什么呢?”此外,科考前,其同学郭瑶对张瑄说:“我昨夜梦君头戴纱帽,帽顶上窄下平,下垂两带。我听说这是进士之冠,你这是要高中进士啊!”
进士及第后的张瑄,不久就被授予刑部主事一职,后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广东省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职。张瑄仕途畅达,主要得益于其政绩出众,贤德有声。据载吏部每次考核,其治绩恒居天下第一。景泰四年(1453),张瑄任吉安知府。在任期间,他断案如流,且屡断疑狱,并革改狱弊;又开仓赈济,灾民赖以存活者甚众。此外,他还修治当地孔子庙、府治、桥梁、道路等,并建阁以藏御书,建祠以祀忠节。天顺四年(1460)始,他在广东先后做右、左布政使长达12年。期间,他多次督率官军擒杀流贼,并修建预备仓、陂塘圩岸众多处,修筑广州新会等府县城垣十二处。因剿贼、治政有功,张瑄数次获朝廷所颁彩缎、银牌、织衣、银锭、宝钞等物。因其功绩,朝廷对张瑄有“操存托忒克·端方,才识通敏”之褒,并封赠三代。成化八年(1472),张瑄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受命巡抚福建省。到任后,他命所属郡县各建粮仓,并劝告富民出粮,以备凶荒。时闽安港口的拦寇铁索年久失修,他下令有司重造铁索,修治铁桩,海寇由此绝迹。不久改巡河南省,时河南大饥,他于城门四处及寺观设粥以供饥民,取官府库房衣物以给寒者,查关厢空屋以置无居所者,因此所救活的灾民不止数万人。
张瑄辗转南北各地居官近五十年,可谓是官运亨通,但其天性俭约,自奉如寒士,于物无所嗜好,致仕后唯聚书万卷以教子孙。其学问宏富,为诗文才思横溢,下笔立就,自成一家。平生所著有《香泉稿》《粉署余闲稿》《凝清集》《闽汴纪巡录》《奏议》《南征录》《安拙类稿》《观庵集》等。弘治七年(1494)九月,张瑄卒于南京,享年七十八岁,赐葬“江宁区安德乡唐家山”。
评价
张瑄乃明洪武九年(1376)江浦县立县以来为官最高之邑人,时人赞之:“吾邑(指江浦县,下同)之人才,必以今都宪张公(指张瑄)为第一。”或誉之:“吾邑之人才为江北第一,而公(指张瑄)为吾邑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