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丰县

丰县

丰县,地名即汉朝沛郡丰县,是现徐州丰县的汉朝地名。古文字学唐兰将丰县的历史追溯到商周时期的一个古方国——丰国。商及西周为丰国,春秋时期属宋,战国时期建县,属魏国、楚国。在建县前叫“丰邑”,是沛县的一个乡。据《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记载,公元前208年,汉高祖刘邦命雍齿守丰,为丰县令,丰县即自此时建县,属沛郡东汉隶沛国,曹魏时为丰国,晋朝时为丰县,隶沛国。刘宋初废。大明元年(457)复置,属北济阴郡北齐属永昌郡。隋改属彭城郡。唐属徐州市。蒙古李纯二年(1252)改属济州,元至元八年(1271)属济宁路。明初改属徐州,嘉靖五年(1526)河决城陷,迁治于县东南华山。三十年(1551)复还旧治。清属徐州府。民国初属江苏徐海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83年1月,丰县隶徐州市,沿至今日。

丰县还有秦台和凤城两个旧称。

历史由来

据史载,刘邦出生于汉沛郡丰县城中阳里,刘邦曾云:“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因此在西汉,丰县曾经极尽繁华。汉王朝对中华汉文化的影响,使刘邦被史学家称为“汉之始祖”,丰县也被称为“汉皇故里中阳里”。

《史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司马迁介绍人物籍贯对重要人物(孔子、老子、刘邦等)采取“郡国、县、里”的记述方式,因此“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中“沛”是汉制“沛郡”,沛郡原为秦四川郡的一部分。西汉从四川郡析置楚国与沛郡(沛郡为中央直辖),下辖37县,是中国西汉设置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下辖相县、萧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酂县、谯县、郸县、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等县。刘邦籍贯是丰城,只是壮年曾任沛县境内的泗水亭长,后起事做了沛公,并最终战胜项羽而建立西汉。

高祖本纪中,单字丰皆指丰县或丰邑。司马迁时丰县已经存在,其自当认为刘邦丰县人,然汉皇故里中阳里人若释解为秦沛县丰乡人,则相互矛盾,不通畅。如丰指丰乡,又于“复丰比沛”不兼容,刘邦免除了全沛县的赋税而言再免沛县丰乡的赋税,说不过去。且刘邦出生在战国,丰邑属性不一无法具体考证,司马迁作为汉朝人在写【史记】时,不可能言其高祖刘邦秦国沛县丰邑乡人,当然也不敢。故,沛丰邑应是汉纪年。即,沛郡丰邑(此处指县)。

丰邑-丰县,丰邑因邑而设县,邑县一体。先秦丰邑-秦丰邑(或指县)-汉丰县-今丰县。丰邑或丰县其核心代表为丰城,与县邑内核一样。因司马迁在【史记】中未言明秦时丰县是否已为县置,且秦始皇在实行郡县制时丰邑是否改丰县,现无法具体考证,故保留丰县为秦县之说。综述以上,【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现应解释为:刘邦,(汉)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即,刘邦沛丰邑(今丰县)中阳里人。

文献记载

材料一

史记》: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皇帝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於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

《史记》是记录最早最权威的文献,以下两点足以证明:

此处“沛丰邑”沛为郡,丰为县。

其一:此处的“邑”指的是丰县城。邑也可单独指县,秦朝才推行郡县制,凡称县者,一般是新产生的行政单位或修改过名称的行政单位,称邑者,则多承古制而来,因而历史往往要比称县者久远。

其二:司马迁引用沛县父老说“沛幸得复,丰未复“,本身就是从同等级行政单位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说这里”沛“指沛县,而下辖丰的话,那沛县父老就没必要说出“沛幸得复,丰未复“的话,再为丰县争取免除税赋了,这又一次证明了沛和丰是两个互不相属的同级行政单位。而以上引用的史记这段文字,在说丰沛地名时,都只说”丰“和”沛“一个字,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两个行政单位的同等级关系。

结论:因此,史记中一开始说高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应该这样读沛丰’邑中阳里人。下文的沛、丰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通过以上分析以及下文严密清晰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证明丰沛确实是同等级的。

材料二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司马贞史记索隐

从以上司马贞《史记索隐》可以看出高祖是“言从泗上,即号沛公”,这里其实讲的是高祖自号“沛公”的原因之一,即因为高祖到了泗水郡,也即后来的沛郡,所以才称为“沛公”。按理说,刘邦是丰县人,应该称为“丰公”,但他不自称“丰公”,而称沛公,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高祖自号沛公除因为自沛县起兵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见以下引用文字:

《春秋》晋史蔡史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士匄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姓。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之战,迁大梁,都于丰 沈钦韩曰:此谓刘之先徙也。谷梁僖公十六年传:民所聚曰“都”。,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应邵曰:先人所在之国,悉致祠巫祝博求神灵之意也;文颖曰:巫掌神之位次者也。范氏世仕于晋,故祠祀有晋巫。士会支庶留秦为刘姓,故有秦巫。刘氏随魏都区大梁,故有梁巫。后徙丰,丰属荆,故有荆巫也。世祠天地,缀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以上引用文字主要介绍刘氏先祖来历,文中讲的很清楚,刘邦先祖世居丰县,且先祖中已有人称“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是首先确定有“丰公”的情况下对“丰公”是高祖祖上那一位先人的猜测。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刘邦都不能再称“丰公”,否则就是对祖上的不敬。于是,他就根据自己从沛县起兵,且沛县和丰县行政等级相同,既可以与先人同光,又不至于留不敬先人之名这几点原因,自称为“沛公”了(即沛县县令)。综上推断可以得出结论:“汉皇故里中阳里”中的“沛”字和“沛公”、“沛县”的“沛”字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沛郡”,司马迁之所以未加“郡”字,是由其当时的思维定势造成的,他潜意识中即认为“沛丰邑中阳里”中的沛是他生活时代的沛郡;后者即指沛县。后文的“素灵告丰”也是“丰”为县的佐证。

材料三

再谈“沛丰邑”--刘邦籍贯一席谈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丰沛集团”成就了汉朝426年的辉煌帝业。

史记》、《汉书》言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到底是沛县人还是丰县人自古皆有争议,尤其在丰沛二县更是喋喋不休,各抒己见。“沛丰邑”到底是秦沛县丰邑还是沛郡丰邑秦汉史学术界也暂无定论,丰县到底是否秦朝建县也是一直未下定论。但刘邦沛丰邑(今丰县)中阳里人确是秦汉史学界共识,当然也应是学术之实,应是最标准的刘邦籍贯之述。

一.《史记》 中的“沛丰邑”到底是何意呢?

司马迁自序言:“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史记》中“丰邑”这个词仅出现一次,其余皆是用“丰”。《史记。樊哙传》中“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哙等见上流涕曰:‘始皇帝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史记。封禅书》中“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从以上即可读出丰沛同为平行关系。丰沛既为平行关系,那么丰沛是指县还是指邑呢?

如果丰沛同指县,则“沛丰邑”就不可能是沛县丰邑,而应是沛郡丰邑。如果丰沛同指邑,那“沛丰邑”之沛指县指郡呢?那就要通读《史记》全篇再以区分。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候周勃者,沛人也。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高祖本纪中,“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沛中空县皆至邑西献”。以上单字“沛”如指沛邑,那沛中又指什么呢?如果沛中指全沛县,则说明汉十二年高祖过沛时丰县早已为县;如果沛中指沛邑城,则表明丰沛相对独立平行,同时也表明司马迁之《史记》汉朝沛县指沛邑,丰县指丰邑。即太史公以邑定刘邦籍贯,刘邦秦(先秦)丰邑人汉丰县人。本纪中既有刘邦秦时之事又有汉时之事,那太史公究竟该怎么写刘邦籍贯呢?史家言事必以当时之地名,确也不错。然横跨秦汉之事究竟该怎么言呢?很显然司马迁刘彻时汉朝人,“沛丰邑”之前既无朝代又无国号,很显然则是依汉制而言。又《集解》徐广曰:“沛县有泗水亭。又秦以沛为沛郡。”按:文颖曰:“何为泗水郡卒史。”苏林曰:“辟何与从事也。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文颖曰:“泗川,今沛郡也,高祖更名沛。”且《史记》中另两个最详细籍贯人老子则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孔子则是鲁昌平乡邑人。很明显“沛丰邑”之前既无朝代又无国号,当为沛郡丰邑。

二.《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秦朝是哪里人呢?

很显然这跟丰县何时建县息息相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战施行郡县制。丰邑当时是否为秦县秦汉史学术界亦无定论,然沛县则确为秦之县。由此可知,刘邦秦朝时不排除为沛县丰邑人。又知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丰邑当时属性亦无可完全考证。那么就形成了刘邦先秦丰邑人--秦丰邑(或秦沛县丰邑)人--汉丰邑(丰县)人。那太史公之“沛丰邑”就很明了了,汉朝沿袭秦制实行郡县制,只有沛郡丰邑可以完全兼顾刘邦之籍贯,同时也只有丰邑是刘邦籍贯真正所指。

如果言刘邦沛县人,今沛县必须证明丰县秦时不为县且今沛县同时固有“汉皇故里中阳里”。否则再述刘邦沛县人就是对《史记》对历史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否定丰沛自古一家的根本所在。

三.《大风歌》之故乡。

刘邦最初丰邑起兵不容置否。丰邑本是刘邦老家大本营,只是因“雍齿降魏”事件让刘邦对此爱恨交加,故司马没再细述,然刘邦暮年归沛确有重提了丰邑起兵。至於当年刘邦归沛而不回丰,我们都应理性看待。沛县是刘邦的发迹成大事之地,其朋友圈也多在沛县,且丰县老家迁入关中一部分人,在丰县刘邦确已无故人而言,再加上雍齿降魏之痛不回老家丰邑也说的过去,也当不为过。但此并不是今丰沛县人相互埋汰互否的理由和借口。刘邦当年把秦沛县称之为故乡,我们丰县人不否认。今沛县是刘邦情感事业之故乡,丰县是刘邦出生成长之生家故乡。

通读《史记》 ,纵观古今。“沛丰邑”不管是沛郡丰邑还是秦沛县丰邑,不管丰邑为县为乡,然司马迁本意刘邦沛丰邑(今丰县)中阳里人,这是铁定的史实,是从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应有的最初之述。颜师古等各注家只是纠结于《史记》中秦时有沛县而没言丰县罢了,但其确无法否定刘邦从生至死的丰邑人之称。或许他们忘了刘邦乃汉朝开创者,司马迁乃汉朝人之根本。丰邑人何人也?丰邑人今丰县人也!

“丰生沛养汉刘邦”这里的养是指情感事业之养,并非某些沛县人所指的“生母不如养母亲”。很显然刘邦籍贯是丰县。丰县是刘邦家之所在故乡,沛县是刘邦事业发迹之故乡,刘邦故里丰县中阳里。

引自丰县官网微信号。

材料四

其实很简单的,司马时期人都知道刘邦是沛丰邑人的含义。即司马时期沛丰邑人就是丰县人,沛人就是沛县人。就如现在毛的清末民初湘潭韶山冲,大家都知道是韶山县一样。今沛县只是秦沛邑!今丰县或是秦沛丰邑!谁也代表不了秦沛县!丰沛平行!谁也不比谁光彩!《史记》刘籍贯沛丰邑(今丰县)汉皇故里中阳里正文秦事可言秦沛县,汉各言丰沛县!本就是公平的!刘邦地地道道丰县人!至於当年刘邦归沛而不回丰,我们都应理性看待。沛县是刘邦的发迹成大事之地,其朋友圈也多在沛县,且丰县老家迁入关中一部分人在丰县已无故人熟人再加上雍齿降魏之痛不回老家丰邑也说的过去,也当不为过。但此并不是今丰沛县人相互埋汰互否的理由和借口。秦沛县丰邑代表不了刘邦的一生和全部,更代表不了刘邦之根籍贯。唯沛丰邑(今丰县)可以代表。刘邦古沛丰人,今丰县人。刘邦沛丰邑(今丰县)人沛丰邑则本身就指秦汉沛丰邑。刘邦秦汉沛丰邑(今丰县)人。如不能证明秦汉时(即司马迁生前)丰县不为县,“沛丰邑”则不可单述为秦沛县丰邑。

参考资料

地名探源之丰县.中国地情网.2024-02-20

丰县.国学大师.2024-02-20

《中国影像方志》丰县篇:汉高祖故乡之地 梆子戏高亢激越 烙馍香飘千年.央视网.2024-02-20

魅力丰县.丰县人民政府.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