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点麻蜥
密点麻蜥(食虫类:Eremias multiocellata),为蜥蜴科麻蜥属的爬行纲。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荒漠,也可随沙带伸入到干草原局部地区、黄土高原和东北三江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本种在新疆有两种类型(亚种),一亚种尾长,分布于天山南麓,另一亚种尾较短,颊部膨大分布于天山北部。栖息于荒漠草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它是已知惟一实行卵生的麻蜥。
形态特征
密点麻蜥身体较粗壮,背面有鲜蓝色短纹,两腋各有一列黑色边缘的绿色圆斑,尤为鲜艳醒目。密点麻蜥体形粗壮或较纤长,略为平扁。头体长44-77mm,尾长56-112mm。吻尖出,约与头的眼后部等长,吻鳞高大于其宽度。鼻鳞3枚,上鼻鳞紧接吻鳞;下鼻鳞形长,与第一、第二上唇鳞相接;后鼻鳞小,与前颊鳞、额鼻鳞相接。额鼻鳞单枚,大而略呈菱形。
前额鳞2枚,内侧彼此相接,后缘的内、外侧分别与额鳞及眶上鳞前方的小鳞邻接。额鳞大,前宽后窄似圆盾,后部外侧与两边的眶上鳞相接,后缘紧接一对额顶鳞。顶鳞1对,覆于后头部;顶间鳞小,介于顶鳞及额顶鳞之间。无枕鳞。眶上鳞2枚,前眶上鳞较长。颊部微凹,颊鳞2枚,前颊鳞较小。睫上鳞5-7枚,以一纵列粒鳞与眶上鳞相隔,第一枚上睫鳞最长大;眶下鳞3枚,中间一枚在眼下部起棱。
上唇鳞9-13枚,下唇鳞7-9(10)枚。下眼睑不透明,覆有较大的粒鳞。部被细鳞,但于眼后上部的鳞略大。耳鳞显著,耳孔前缘不呈锯齿形。颔片5-6对,前面3-4对于颏鳞之后相接;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23-25枚。领围后缘游离而略呈弧形,最后一列鳞片大多比较小。密点麻蜥颈与头宽大致相等或稍粗大。背部被平滑的粒鳞。腹鳞排成斜列,一横列鳞14-18枚。
前肢短,前伸时只达眼下部或眼角前,除上臂背侧和下臂前缘的鳞片较大外,全被粒鳞;指、爪均短,指长顺序4、3、5、2、1。后肢短,贴体前伸至腰部或肩部,背面被粒鳞,大腿前缘的一列鳞最大,股孔前5-6列鳞片略小;小腿腹面外侧有一列大鳞,内侧一列较小;趾侧扁,有1或2列起棱的趾下瓣。每侧有股孔10-17个,股孔列的间隔甚宽,有鳞7-12枚。
肛前区覆有不规则小鳞。尾长超过头体长,但不及后者的2倍,除背面后部带有弱棱外,均被光滑的尾鳞。颈体色及斑纹变异较大,背面灰黄色或褐黄色,后头部的两侧各有3条白色纵纹,起自顶鳞外缘、眶下和上唇的后方,止于肩前部;背有4条浅色纵纹与黑纹相间,有时黑纹断裂成不规则虫斑,往后终于尾基部,纹的外侧有2-3纵列黑缘白斑,延伸至尾后1/3处始隐失;前后肢之间的腰侧有一列黑缘的绿色或蓝色圆斑,往后延续成一条较宽的白色纵带;四肢背面饰有繁多的白斑。尾背两侧各有一纵列白斑,往后消失于尾之中部。腹面黄白色。幼蜥的体色及斑纹与成蜥相似。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中国分布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哈密市、罗布泊、托克逊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洛甫、叶城县、叶尔羌汗国、英吉莎)、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地。
栖息环境
密点麻蜥属是麻蜥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荒漠,常与各种麻蜥、青海沙蜥、新疆漠虎、沙虎、新疆岩蜥等同栖一地,生活在沙漠、草原、山地灌丛或岩石缝间,在沼泽草甸长芦苇的小土丘上,也可偶尔见到密点麻蜥。
生活习性
密点麻蜥晴天一般于9时左右外出活动,以10:30-11:30及午后4:00时左右最为活跃。 [4]洞穴构造简单,洞口月牙形,宽25-40mm,高15-25mm,洞道下行呈弯曲或平直的单管状,不分又,全长130-350mm。在3月末或4月上旬出蛰。10月份入蛰,冬眠时的蜥体颜色浅淡,保持着僵硬不动、眼目垂闭、挺直而卧的姿态,大多都是单蜥独穴,但也有三五成群地在1个洞里共眠的情形,经阳光照晒和置于室温条件下便能苏醒过来。
密点麻蜥全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在地面或爬到灌木上捕食蚂蚁、甲虫、蚱蜢、金虫、象鼻甲、蜘蛛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其中尤以象鼻甲科、金龟科、蚁科种类所占比例最大。据蜥胃剖检分析发现,4-6月期间,金龟子在蜥胃内出现的频次可高达50%-80%,同时蚂蚁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自7月起,密点麻蜥吃金龟子的个体数明显地下降,而虫体较小的象鼻甲在蜥胃中的数量猛增,成了该蜥的主食,显然,这种情况表明密点麻蜥在全年不同时期的食性差异,是与其年龄、蜥体大小及自然界昆虫数量消长规律有密切关系的。
生长繁殖
密点麻蜥5月份进行交尾,在雌蜥输卵管内已可见到开始发育的受精卵3-4枚,卵长圆形,卵径(5-8)mm×(4-5)mm;卵胎生,待产时的幼蜥体长达17mm,繁殖产仔期可延续到8月。雌蜥在6月因怀胎常隐身岩石之下或深居洞中,活动强度明显减低,不易寻觅。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7-1999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都从青海海东市共捕捉到密点麻蜥548只,雌性151只,雄性397只。《宁夏罗山脊椎动物》中描述调查2013年甘肃罗山自然保护区爬行纲,较2000年调查结果,密点麻蜥数量有明显增加。这显示了该种种群在中国还是很丰富的。
保护级别
密点麻蜥已经收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需要加强保护。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级别。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相关物种
密点麻蜥指名亚种(食虫类:Eremias multiocellata multiocellata),Guenther于187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由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往西进新疆等地。
密点麻蜥莎车亚种(学名:Eremias multiocellata yakandensis),Blanford于187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兰州盆地、青海、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Eastern Turkestan。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