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肉鸡肠毒

肉鸡肠毒综合征是一种在商品肉鸡中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采食量显著下降、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下、脱水,甚至猝死。该病虽死亡率不高,但会对肉鸡的健康养殖造成严重影响,且易被误诊为一般的消化不良或单个小肠球虫病感染。该病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包括球虫感染、肠道环境改变、饲料成分影响、电解质流失和自体中毒等。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肉鸡肠毒综合征常见于30-40日龄的商品肉鸡群体,全年均可发生,尤其在球虫病预防不当、卫生条件差、密度大、湿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多发。典型症状包括大批鸡拉稀,粪便不成形、不成堆,颜色浅黄,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饲料颗粒。鸡群采食量急剧下降,有些鸡会表现出精神异常兴奋、头颈震颤、乱跑乱撞、尖叫等症状,最终可能因瘫软、衰竭而死亡,尤其是黎明前猝死现象较为突出。剖检显示,患鸡十二指肠、空肠肠壁肿胀,肠黏膜增厚,颜色变浅,易于剥离,小肠浆膜表面有红色出血点。死亡鸡只肠壁变薄,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现不同形态。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小肠球虫病的严重感染会导致肠黏膜增厚、肠壁出血点、肠黏膜脱落等病变,影响饲料营养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引发粪便稀疏和含未消化饲料的现象。其次,球虫在肠黏膜细胞内的快速繁殖会改变肠道内环境的pH值,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消化酶活性下降,饲料消化不完全。此外,优质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丰富,有利于球虫和细菌的繁殖,加剧病情。电解质的大量流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球虫和细菌的繁殖会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导致电解质吸收减少,细胞破坏时也会释放大量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可能导致心脏兴奋过度,引起猝死。自体中毒则是由于大量肠上皮细胞破裂,加上死亡的虫体、菌体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进而出现兴奋不安、瘫软、昏迷、衰竭死亡的症状。

预防与控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肉鸡肠毒综合征,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定期对鸡舍、鸡笼等设施及地面进行全面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和潮湿的垫料,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切断传播途径,降低球虫病的发病率。此外,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如适当的密度、湿度和通风状况。

治疗措施

针对肉鸡肠毒综合征,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尚未发病的鸡群,可以使用磺胺喹恶啉钠可溶性粉混饮,配合球清混饲,连续使用3天。轻症鸡群可采用硫酸粘杆菌素可溶性粉饮水,连续使用4天。重症鸡群则需使用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灌服,结合白头翁散拌料,连续使用5天。对于自体中毒严重的鸡群,还应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进行排毒、解毒。

参考资料

高温高湿,要警惕鸡群肠毒综合症发作!. 家禽信息PIB.2024-10-25

肉鸡养殖:再谈肠毒综合症的危害.鸡病专业网.2024-10-25

肉鸡肠毒综合征.搜狐网.2024-10-2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