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崇庆寺

崇庆寺位于江西省新余市仰天岗森林公园九龙坡。原址在新余老县城西门外百步许的地方,即今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公司苗圃内,由于寺近龙泉,故又称龙泉山,为清代穿斗式单檐木结构。

历史

仁寿年( 601-604 ),僧璨在毗邻新余的吉州区传衣法给四祖司马道信,道信居赣二十余年,曾开法传徒于吉州。就在四祖接受衣钵后的大业年间(611),邑人唐兴舍宅为寺,取名唐兴寺。宋开宝年间( 968-976 ),改名安和寺。宋太平兴国五年( 980 ),赵光义赵炅赐额“崇庆寺”。

元代中后期,崇庆寺进行了维修。新余市籍诗人傅若金在他的两首纪游诗中,盛赞崇庆寺“柱明蛛网,青莲映玉台”、“半岭晨飞锡,诸天昼雨花”的庄严妙景。元末壬辰年( 1352 )寺庙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 1370 )重建,为一邑之胜。邑人刘松有联句咏曰:“龙泉寺古山连郭,花雨堂虚月到钟”。极赞崇庆寺的高古之美、月夜之美以及钟声之美!

在中国古代,佛寺常常是一个又一个穷书生发奋读书的栖息之所、圆梦之地。新余籍历史名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张固就与崇庆寺结下了不解奇缘,留下了出尘之人与读书之人相识相知、携手共修毗卢阁的佳话。这位出尘之人就是明代前期崇庆寺的住持岩石,岩石法师性恬适,有古人风。他禅修自足,以大日如来相证如来果。张固入仕前常来寺中,认识了岩石,与岩石过从甚密,岩石劝张固读书砺行,张固感其真诚,顺从其意,刻苦读书。后来张固考中进士。于是两人合计整修毗卢阁。张固捐资,岩石负责施工,数月之间,便告竣工。游观其中,只见毗卢阁前接大雄宝殿,西枕本寺之木鱼山,后临雨花台,东映于本寺之兰堂书社,四境联络,巧若天成。张固喜不自禁,携岩石之手说:“师前以此居我,我兹还以为老师憩息所,即此写相识,快乎不快”!岩石说:“必刻石以垂不朽”。于是张固挥笔写下了《重修毗卢阁碑记》,刻石立于毗卢阁前。尔后,太仆丞张春曾经傍晚登临毗卢阁,赋诗赞美“夕照崇庆寺、月映毗卢阁”的妙景,有“攀林踏阁招同调,步月看云非异乡”之句。

崇祯年间( 1628-1644 ),又增建武当行宫与寺后。明末清初,屡经兵,殿庑十存一二。康熙丁卯年( 1687 ),吉州僧玉璞驻锡于此,首先修复毗卢阁。次年又募建大雄宝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门佛像焕然一新。康熙戊寅年春( 1698 ),知县李延宰在寺西旧址建亭,并在其间种树凿池,杂莳花木,时来寺中,以作为办公之余游憩之所。这样崇庆寺又成了衙门官员参游之地。有一个夏日,李延宰下乡劝课农桑,顺路来到寺中,作《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庆寺诗》盛赞寺景:“青山四面开禅境,翠竹千杆静法王”,此后有知县张景苍复建寒碧亭于山后。张景苍对佛学颇有心得,他曾斋宿寺中,看了孝廉赵帝云题于壁上的诗文,于是依照赵诗用韵,写下了四首唱和诗。诗中以景化情,有“露从清处远,花在静中香”等富含禅意的佳句。

由于崇庆寺为天地灵气之所钟,故为新余市历代胜境,吸引了许许多多文人雅客前来游览。他们往往发怀古之幽情,留下了不少佳言妙句,如“霜气欺人催菊老,声唤客看云飞”(《张钟瀛过崇庆寺步壁间韵》),“满院翠帏参玉版,弥天花雨界金绳”(《李曰官庚午首春饭崇庆禅林作》)等。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祖籍新余,其早期作品常以崇庆寺为景,他以“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的指导原则,在传统与革新之中独具建树,开创了我国国画流派新纪元。

崇庆寺自创建以来,历经隋、唐、南唐、宋、元、明、清七朝和民国时期,在 1400 年的缘起缘灭中,饱经沧桑,几度兴毁。建国初期,崇庆寺保持了它最后一次重建的风格——清代穿斗式单檐木结构建筑,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1958 年,崇庆寺仅剩的殿堂和僧舍被改作他用。

2001年新余市市将崇庆寺迁建到市城北仰天岗的九龙坡,四周环山、气势灵奇,同年6月礼请江西省佛教协会通能法师(法号道云)来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承蒙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及本寺两序大众、海内外诸山长老、渝水区佛教居士林等十方檀越信众的积极护持。于2002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大雄宝殿、斋堂、僧、海会塔)建设,2005年第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门、钟楼、七宝池)竣工,目前,常住僧众达20余人。

2005年7月10日,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亲临崇庆寺视察,得到了他的首肯和赞叹,并撰作对联:“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兴叩圣钟”。

建筑

新余崇庆寺创建时为院落式木结构建筑。建国以来,崇庆寺保持了它最后一次重建的风格——清代穿斗式单檐木结构建筑,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迁建后,崇庆寺地处新余市城北仰天岗九龙坡,坐北向南,东北西三面环山。

崇庆寺是一处仿照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建筑群,其布局采取的是院落式与山林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心位置是大雄宝殿,殿南为露台(也称月台),露台南面接有宽阔悠长的台阶。大雄宝殿两侧建有僧寮,东面僧寮的东南侧筑有斋堂。而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山坳中,还有一座海会堂(也叫海会塔)。此外,崇庆寺还聘请湖北省大冶殷祖园林古建公司进行了规划设计,崇庆寺正在按照规划图的基本精神和实地操作的需求,开展寺院的基本建设,大殿后面的毗卢阁,大殿前面的天王殿、钟鼓楼、牌坊式山门及寺院后山的佛塔也在逐步筹建之中。

迁建后的崇庆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七间,中间是明间,东西两侧分别是东次间、西次间,东梢间、西梢间、东尽间、西尽间。其中东尽间、西尽间为回廊,殿内面阔只有五间。大殿面阔约29.8米,进深19.8米,包括回廊的面积约600平方米。屋脊正中饰有葫芦宝瓶,两侧是两条腾龙隔着宝瓶相向而视,屋面则覆以褐红色的琉璃,屋身是棕红色的柱子,墙体及槅扇门窗。通体显得热烈而又辉煌。

大殿两层檐的檐下四周都饰有三层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式,为现代材料仿木斗拱形式,所以也失去了承重作用,只是起装饰作用,保留了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符号。斗拱后的拱眼板饰有火珠纹。它的纹样正中为三个呈品字排列的阴阳珠,三珠之外则是金黄的火焰。斗拱之下的大小额枋都绘有清式的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其色调以蓝绿色为主。枋柱间雀替画有卷草纹,象征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从屋身来看,大殿前檐墙的东梢间、西梢间凿有月亮窗(圆形花窗),正中的明间、东次间、西次间开有槅扇门窗。它们的横披窗用条拼成套方纹,槅扇的槅心则是嵌方胜纹、双环纹的回形格窗,槅扇的裙板也装饰有方胜纹。方胜,古时作为“祥瑞之物”装饰于妇女发髻,用以压胜避邪,并取意“优美”、“优胜”。方胜纹是以两个几何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一方面取胜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取其行的压角相叠,寓意“同心”,表示崇庆寺的僧俗四众弟子及广大信众同心修行,以期证地生命的本来面目!

再从大殿正面题匾来看,明间的门上悬挂有上海市陈惠琴先生捐赠的黑底金字的匾联。其中横匾为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四字。楹联则是现任中国佛协会长一诚法师撰写的嵌名联,将崇庆寺的“崇庆”二字寺名拆开来,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上联是:“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下联为“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光扣圣钟”。

大殿内的佛像与楹联

大殿的殿内中心位置,立有大佛龛,佛底座为须弥座,龛中供奉着三世佛。该三世佛共有三尊佛像,皆是螺髻金身,面容完全相同,都呈现出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行好”,皆是结坐于莲台之上。由于皆是先以左足押右股,再以右足押左股之上,所以坐姿为吉祥坐而不是降魔坐。这里的“三世佛”是“横三世佛”而非“纵三世佛”。佛龛的正位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结成“说法印”之手印。释迦牟尼佛左右立有东、西肋侍,分别是号称“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号称“阿难陀”的阿难陀(又称阿难)。除了正位之外,佛龛的东位和西位,分别是手结禅定印、掌托佛塔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和手结禅定印、掌托莲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佛

再看佛龛前东西两侧,耸有两根圆形内柱(又称里金柱)。分别挂着两块紧贴柱面的弧形楹联木牌,牌中有黑底金字的行书楹联。上联为:“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行持皆得成就”;下联是:“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即证菩提”。

十八罗汉雕像

与一般汉地佛寺相同的是,大殿内共塑有十八罗汉,其分布是东、西两侧各九位罗汉。罗汉全称为阿罗汉,他们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据说修到了罗汉的境地,就已经断尽三界烦恼,永远禅定轮回之苦)。

十殿十八尊罗汉雕塑都立于莲台之上,上悬宝盖,宝盖上书有每位罗汉的名字,罗汉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无数浮雕的小佛。与其他汉地佛寺不同的是,这里的十八罗汉有其独特的审美冲击和庄严效果,既表现了罗汉们的各种姿势、表情,又将这些东西统一在一种美妙的韵律之中!

三菩萨组合雕像及其大殿后门雕像

在崇庆寺大殿主尊的背后,在一排三菩萨组合的雕像。菩萨的音译“菩提萨”的简称,意为“觉有情”,即是使有情的众生得到觉悟的意思。这组雕像正中是观音菩萨,东边是普贤菩萨,西侧为文殊菩萨。正中的观世音菩萨被雕塑成立于头之上的观音形象,所以又叫鳌头观音。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其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并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与危难之时称念她的名号,她听到后即时解救。

崇庆寺大殿的鳌头观音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形象,端庄妩媚、秀美可亲。她头戴化佛冠,上披天衣,项佩璎珞、腰束罗裙,右手中的中指与拇指相捻,其余手指自然舒散,作“说法印”,左手握着净瓶,并将瓶口朝下,作遍洒甘露之状。观世音东侧是普贤菩萨,她头戴化佛宝顶髻,项佩璎珞,手捧莲蓬与莲蕾,以右足押于左股之上的吉祥半跏坐的姿态,端坐与六牙白象之上。普贤菩萨的普贤是普遍贤善的意思,行愿广大,深不可测,象征真理。位于观音西侧的是文殊菩萨,她头戴化佛宝顶髻,胸配璎珞,手捧如意,以左足押于右股之上的降魔半跏坐的姿态坐在青狮之上。文殊菩萨以智慧见长,身骑狮子是因为狮子勇猛,表示文殊菩萨智慧威猛。

崇庆寺大殿三尊菩萨所向之门即为大殿的后门。后门位于明间位置上,门上的横批窗也是用棂条拼成的套方纹,槅扇的槅心也是嵌方胜纹、双环文的回行格窗,槅扇的裙板也饰有方胜纹。后门上端及两侧悬有匾联,匾联皆有黑底金字,色彩端庄而又明快,匾文为“慈行普渡”,楹联的内容是:“甘雨洒诸天,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在后门的两边各凿有一个月亮窗(圆形花窗)。

崇庆寺其他建筑的构造、陈设及雕饰

除了大殿之外,崇庆寺其他建筑既有仿古建筑的风格,又有佛寺建筑的特色,现一一介绍如下:

大殿前有一露台(也叫月台),香客可通过宽阔悠长的台阶上到台上。露台面阔约29米,进深约20米,面积达580平方米。露台正中摆有一尊五层塔形的铜香炉,炉脚为三只兽面形鼎足,炉腹鼓起为鼎形,正面铸有“崇庆禅寺”四个繁体的隶书大字,鼎口两边竖有二只鼎耳,鼎耳侧面饰有云雷纹。鼎口之上便是塔状炉身,呈现出仿楼阁式塔的造型,每层塔身都有平座、塔檐,塔檐的翼角都饰有衔珠的飞龙。塔刹为葫芦宝顶,葫芦的正面饰有古钱套,两钱相套表示财源与福气的源源不断。露台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一个旗杆,两个旗杆上分别挂着国旗和佛教教旗。

大殿两侧各有一幢同样大小的僧寮。每幢僧寮共有三层,每层面积178.5平方米,两幢僧寮合计1073平方米。其中东僧寮为佛教协会办公之所,其南墙悬有“渝水区佛教协会”的牌子,三楼为方丈室和会议室。所有僧寮房为出家人住处和挂单僧尼的暂住之所。

在东僧寮的东南方,有一幢两层楼的仿顶建筑,总称为斋堂,细分则下层为斋堂,上层为念佛堂。该建筑坐卯向酉,具体坐向是坐东偏北5度,朝西偏南5度(坐向265度),它既仿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琉璃瓦、雀替等构件,又有现代建筑的栏杆和铝合金推拉窗。下层斋堂的大门有中国佛学院养辉法师题写、南昌市佛弟子捐做的黑底金字的匾联。横匾中书“斋堂”两个楷书大字,“堂”字边上署有“养辉”二字的落款,匾框为红底龙边;楹联亦为楷书字体:“粥来饭去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讲生死挂心头。”

正如联语所吟,斋堂为僧尼、居士及信众吃斋用膳之所。斋堂正中摆着供桌,安放着弥勒佛及香烛、花朵,其后的木壁上悬挂着一诚法师的十六字箴言匾,这十六字布局是右起竖列成四字一列的四列:

“对上恭敬,对下慈悲,对人和气,对事认真。”

斋堂两边整齐地排着一条条长连桌和长连凳,僧尼、居士及信众就是坐在这样的长凳上吃饭。

斋堂之上便是念佛堂。堂的北壁上挂着接引佛画像,前面供着摆满香烛、花瓶的香几。堂中整齐地排列着一条条拜垫。从念佛堂下楼可从斋堂的一楼南面与佛教居士林二楼相通。佛教居士林是新余市佛教居士最早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上下两层,每层9间,共计18间,外加南端一个100平方米的念佛堂,整个居士林面积达400平方米。它是崇庆寺迁建的基地,设有迁建指挥部。

在大殿西北侧竹林东面的山坳中,有一幢三层的海会堂(也叫海会塔)。海会堂是僧尼、居士往生后骨灰存放之处。它坐北偏东10度,朝南偏西10度(坐向为190度),面积1600平方米,为歇山顶汉藏混合式建筑。屋顶为汉式的,屋身高耸厚实,呈现出西藏自治区建筑的风格。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