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瑑

刘瑑(796年-858年),字子全,唐朝官员,出生于河南尉氏。他幼年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被选为唐文宗开成年间的翰林学士。后历任河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度支等职。在任期间,他与崔慎由论政,主张按照实际情况甄别品流,使百官各尽其职。然而,他因病去世,享年63岁。刘瑑曾短暂担任李忱年间的宰相,但其政治生涯并不长。他的才华和政治见解备受赞誉,被誉为唐朝名将刘仁轨的五世孙。

人物简介

刘瑑者,彭城人。祖,父。瑑,开成初进士第。会昌末,累迁尚书郎、知制,正拜中书舍人。大中初,转刑部侍郎。瑑精于法律,选大中以前二百四十四年制敕可行用者二千八百六十五条,分为六百四十六门,议其轻重,别成一家法书,号《大中统类》,奏行用之。出为河南郡,迁检校工部尚书、开封市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十一年五月,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市尹、北都留守、山西省节度观察等使。其年十二月入朝,拜户部侍郎,判度支。寻以本官平章事,领使如故。十二年,累加集贤殿大学士。罢相,又历方镇,卒。

大唐紫金鱼袋刘瑑

萧邺监修国史刘瑑集贤殿大学士制

门下:康济生灵,必在陶甄之化;稽参政事,允归王佐之才。况乎元首股肱,义均一体,叶心同德,予怀所嘉,式兼刊综之荣,用举褒隆之典。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铜山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邺,襟神清肃,器鉴精通,敷赞大,孙宏有慎厚之行。朝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刘瑑,业履清方,风标峻整,弥纶庶务,安国乃任职之臣。而皆词焕丹青,道润金璧,匡衡贡禹,经术该明。孔光师丹,议论宽博。或顷司邦计,茂慎之规;或尝拥节旄,著缮完之绩。枢近,益畅谋猷,每见沃心,实谐注意。俾厥后为尧舜,纳百姓於休和,即竭乃诚,期於予理。子长、子骏之职,石渠、天禄之书,稽合异同,裁成褒贬,儒雅之任,迭选宜。式表茂勋,用荣兼领,永绥宠渥,往孚於休。邺可监修国史,瑑可兼充集贤殿大学士,馀各如故。主者施行。

紫金鱼袋

唐、宋官衔常有此名,紫指紫衣;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一般佩于腰右。官服分别颜色,从唐朝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

另金鱼袋\银鱼袋也可作为一种类似荣誉称号的职位授予官员。以上历代略有不同。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色;外褂平时都是红蓝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野史逸闻

唐刘瑑字子全。幼苦学,能属文,才藻优赡。大中初,为翰林学士。是时新复河湟,边上戎事稍繁。会院中诸学士或多请告,瑑独当制。一日近草诏百函,笔不停缀,词理精当。夜艾,帝复召至御前,令草喻天下制。瑑濡毫抒思,顷刻而告就。迟明召对,帝大嘉赏。因而面赐金紫之服。瑑以文学受知,不数年,卒至大用。其告喻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国也,何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弘景业。忧勤戒惕,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阔。天宝末,犬戎族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事更十叶,时近百年。卿士献能,靡不竭其长策。朝廷下议,皆亦听其直词。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荏苒于是,收复无由。今者天地储祥,祖宗垂瑑,将士等栉沐风雨,暴露效野。披荆榛而刀斗夜严,出豺狼而穹庐晓破。动皆如意,古无与京。念此诚勤,宜加宠赏。"词不多载。(出郑处诲所撰《刘瑑碑》)

【译文】

唐朝的刘瑑,字子全,幼年时就苦学,文章写得好,才思敏捷,词藻丰富。李忱大中初年时为翰林院学士。当时刚刚收复了河湟一带的疆土,边境上战事频繁。这时候,翰林院的学士们都请求去了边境,只有刘瑑一人起草文件,一天要起草一百多件诏书,笔总是不停,然而文章却是条理精当,词句妥贴。天亮时,皇帝把他召到面前,让他起草一份《喻天下制》。他润笔构思,一会儿写完了,天亮时告诉了皇上,皇帝大加赞赏,当面赐他金紫衣。刘瑑以他的文章而知名,没几年,升为重要的官职。他起草的那份《喻天下制》是这样写的:自从当年皇帝建国以来,都是以文守业,以武卫国,只有这两项齐备,国家才能安宁。继承大业以来,常常想到弘道景龙年间的大乱,时常警惕。四年多来,每当想到宽广辽阔的河湟疆土,在天宝末年,边境少数民族乘国内多难,无力抵抗之机,纵马进犯,接近京郊,将近十年。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在这期间,当官的贡献自己的才能,竭心尽力,朝廷中的大事,也能听取下面的直谏,都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使边境永保安宁。时间渐渐过去,失去的土地仍然没有收复。现在是天地呈祥,祖宗保佑,将士们栉风沐雨,露宿郊野,披斩暂棘,昼夜防守,赶走豺狼,收复失地。行动听从皇帝的旨意,是自古以来无法比的,每当想到将士们忠诚、勤勉的时候,应该给予奖赏。词赋不便再多写它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