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带底灯鱼

带底灯鱼(学名:Benthosema fibulatum (C. H. Gilbert et Cramer, 1897),又名棘颊深海灯笼鱼,属于辐鳍鱼纲灯笼鱼目灯笼鱼科底灯鱼属。这种海洋暖水性发光鱼类体延长,侧扁,体长可达10公分。栖息深度在0-2000米,常见于122-567m水深之处。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东至夏威夷、南至新几内亚岛、北至日本、印度洋非洲沿岸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夏威夷。

形态特征

带底灯鱼体延长,侧扁。头部、颊部、鳃盖部以及身体均被较大的薄圆鳞,鳞易脱落。侧线平直,约位于体的中侧。雄鱼和雌鱼在体长35 mm以上的鱼体中,分别在尾柄的背缘和腹缘出现1—3个卵形的发光斑,周围有黑色素。成熟的雄鱼有大的3到5个半透明的尾上腺与较小的尾下腺;成熟的母鱼有小的尾上腺与较小尾下的区块。头中等大。吻短而钝尖。眼颇大,前位。口大,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端接近前鳃盖骨边缘。上下颌、犁骨、腭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牙带或牙丛。齿细小,上下颌、犁骨、腭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齿带或齿丛。鳃盖后缘在胸鳍基上方有一小三角突出。鳃孔大。鳃耙细长。无翼耳棘。鳃盖膜与峡部不连。鳃孔大。鳃耙细长。侧线平直,约位于体中央。背鳞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脂鳍在臀鳍基后部上方。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胸鳍较长,后端伸达肛门。腹鳍短,不达肛门。尾鳍分叉。体呈淡褐色。各鳍淡色。口腔及鳃腔为暗色。背鳍12-14;臀鳍18-20;胸鳍14-17;腹鳍8。鳃耙6-7+1+14-16。侧线鳞约30。体长为体高4-4.3倍;为头长3.2-3.5倍。头长为吻长7.3-7.5倍;为眼径2.9-3.3倍;为眼间隔4.4-4.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倍。鼻部背侧发光器(Dn)小;鳃盖发光器(OP)2个;胸鳍下发光器(PVO)2个;胸鳍上发光器(PLO)1个;肛门上发光器(SAO)3个;体侧后部发光器(Pol)1个;胸部发光器(PO)5个;腹部发光器(VO)4个;前部臀鳍发光器(AOa)6个;后部臀鳍发光器(AOp)4;尾鳍前发光器(Prc)2个;尾柄上部发光腺(SUGL)较小。脊椎骨31-32个。

分布范围

带底灯鱼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国外见于日本,夏威夷,新几内亚岛,非洲沿岸及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海海域。

扩展阅读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资讯: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