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富永仲基

富永仲基(1715年-1746年),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学者,出生于大阪,俗称道明寺屋吉兵卫,通称三郎兵卫,号谦斋。他在大阪的商人阶级创立的劝德堂学院接受教育,但在15岁时因为受到排斥。富永仲基属于日本理性主义学派,主张日本版的无神论,即无神论(无神或恶魔)。他还是大阪的商人。他的著作很少,其中《误论》(Discussions on Error)已失传,可能是他与劝德堂分离的原因,还有约九部作品的名称已知。现存的作品包括《老人之书》(The Writings of an Old Man)、《悟后语》(Words after Enlightenment,关于佛教经文的文本批评)以及关于古代音乐尺度、古代测量和诗歌的三部作品。

富永仲基对主流思想体系持深入批评态度,部分基于劝德堂强调客观性的观点,但他的观点明显与该机构主导的哲学观点不同。他批评佛教、儒教和神道教。这些传统都依赖历史作为权威来源,而富永仲基则认为历史上的证据是为了为其他派别争夺权力而进行的创新的假正当性。例如,他引用了儒家师资中关于人性的各种观点,即部分善良、无善恶、全善和本性恶,并分析了后来的解释者试图将所有师资纳入并调和的尝试。他批评神道教为神秘主义,特别是其秘传教学的习惯。正如他总是说的,“隐秘是谎言和盗窃的开始”。

在研究佛教经文时,他声称小乘经文在大乘经文之前,但同时声称大部分小乘经文是在释迦牟尼佛生活之后才编写的,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现代经文研究的支持。他的工作代表了早期和土生土长的佛教研究,反映了对摩尼教和佛教之间可能关系的认识。尽管迈克尔·皮(Michael Pye)认为富永仲基代表了非欧洲的宗教研究,但詹森·约瑟夫森(Jason Josephson)反驳道富永仲基并未将非佛教传统视为系统化的宗教。

人物生平

他生于大阪一个商人的家庭,自幼好学,10岁入大阪朱熹学派的中心怀德堂,拜三宅石庵为师。少年时期就认为儒家经典有谬误,写出批判儒学的书《说蔽》(已失传),因此被老师开除。后受雇校订《大藏经》,趁机研究佛教约10年,因而精通佛典并且熟悉佛教思想发展史。最后开设私塾,从事教学和著述。有《说蔽》一书,以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儒学;该书与三浦梅园之《三语》、山片蟠桃之《梦物语》并称为三名著,惜今已不传。仲基去世时年仅32岁。

主要思想

在代表作《出定后语》(1745)一书中,他指出:佛教由小乘到大乘各派,是按照“加上的法则”发展的,即后起的思想扬弃以前的思想,并且加上一些新的内容,于是形成新的宗派;大乘佛教是后来的佛教徒臆造出来的,不是佛陀所说。他说“言有三物(人、世、类)”,认识到思想、言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并且把这种认识作为方法论运用于对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在《翁之文》(1746)这本启蒙书中,他对儒学、佛教、神道作了综合的批判。他宣称,“道”与各国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有关,“言有物,道因此而分;国有俗,道因此而异”。在他看来,佛教是印度的“道”,儒学是中国的“道”,对日本都不适用,神道虽然一直是日本的“道”,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也不能成为日本当时的“道”,日本当时应该实行“诚之道”或“道之道”。

评价

仲基富于批判精神,在短暂的一生中批驳了儒学、佛教和神道的基本思想。他对佛教的批判不同于儒家从道学角度出发,而使用历史方法。这在当时的日本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他不仅研习儒学,亦深究神、佛二道,但不执着于任何立场,其学说在当时及其后的日本思想界,都曾引起强烈的震撼。尤其主要著作《出定后语》一书,更是日本思想史及佛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作品,为该国‘大乘非佛说论’的先驱,所显示的创发性、批判性及新颖的史学方法,为该国同时代思想界所罕见。还主张除去儒之文、佛之玄及神道之旧风,而求‘诚之道’。此说对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人影响甚深。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