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稳定认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产阶层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中产阶层社会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平装: 40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9702628, 7509702623
条形码: 9787509702628
商品尺寸: 23.4 x 16.4 x 2 cm
商品重量: 540 g
ASIN: B001DDM9JS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系统阐述,并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6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GSS2006,CASS)数据,以“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展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了我国当前的收入和财富分配、阶级阶层结构、利益矛盾和冲突,探讨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中产阶层、农民工群体、贫困群体等进行了专题阐述。其研究成果提供了众多新的发现,对于深刻地认识社会运行规律、把握社情民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回国留学人员成就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和谐社会十讲》、《村落的终结》、《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就业和制度变迁》、《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等。
目录
导论 和谐社会建设是新的伟大实践
一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问题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体系
四 可供借鉴的西方社会建设理论
五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
六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思路
第一章 宏观背景、分析框架和调查方法
一 社会结构变动:宏观背景
二 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分析框架
三 调查方法与数据说明
第二章 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 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判断
二 财富分配和消费差距问题
三 生活压力和社会问题
四 公平感、阶层认同和冲突感知
五 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支持网络
六 社会价值整合面临挑战
第三章 社会和谐稳定认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方法与变量
二 社会和谐稳定认识影响因素分析
三 个人和家庭生活感受影响因素分析
四 安全感、公平感、冲突感影响因素分析
五 政府工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六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收入与财富分配
一 从平均主义到分配差距过大:文献回顾
二 收入的分配、构成与差距
三 家庭财产的分配、构成与差距
四 收入和财产分配差距的构成
五 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一 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几种描述
二 阶级阶层结构分析范式
三 中国当前阶级阶层结构测量
四 中国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态度
五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人力资本与收入不平等
一 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背景
二 收入在阶级阶层中的分布
三 各阶级阶层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四 人力资本、阶级位置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第七章 中产阶层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一 中产阶层的概念
二 中产阶层的界定、测量和规模
三 社会中层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四 中产阶层社会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 结论和讨论
第八章 中产阶层的力量和政治态度
一 中产阶层是“稳定器”还是“变革器”
二 新中产阶层与老中产阶层
三 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四 社会中层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五 结论和讨论
第九章 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一 农民工的经济地位:收入、劳动时间和社会保障
二 农民工的社会态度
三 对农民工具有的积极社会态度的解释
四 结论和讨论
第十章 贫困群体分析
一 问题与方法
二 贫困群体的识别与规模
三 城乡贫困的深度、强度与扶贫力度
四 城乡贫困人口的特征与贫困影响因素
五 结论和讨论
第十一章 利益矛盾和冲突
一 利益冲突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二 利益冲突意识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
四 社会群体利益冲突的事件分析
五 结论和讨论
结语 主要发现和政策建议
一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基本结论
二 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