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伦(1916~?)杨先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祖籍平阳腾蛟凤巢,1916年出生于瑞安城关,解放前曾任“金福连”、“老同福”、“胜阳春”、“一品春”等京昆班社的正吹、司鼓;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温州市红旗京剧团、温州地区和剧团等文艺团体的琴师、司鼓等。他琴箫鼓乐全能,文堂武堂兼优,精通京、昆、瓯以及梆子戏的音乐,擅长唢呐、笛子、京胡、二胡、板胡、月琴、三弦琴等乐器的吹奏弹拨,而且能司鼓和谱曲,一时誉满乐坛名噪东瓯。他不仅长期供职于专业剧团,还向乡村吹打班传授技艺。古人云,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杨大伦先生教授生徒,享有盛名,在苍南江南一带,其手下弟子少说也有300多人。当他30岁生日时,望里乡北茶的一批弟子,红红火火,为其做寿。因而苍南江南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杨大伦30岁做寿,32岁娶亲的佳话。
正文
人物评价
“利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杨大伦先生一生勤学苦练,追求卓越,其吹奏技艺在同行中胜人一筹。尤其是他的唢呐吹奏,行腔自如,流畅优美,抑扬疾徐,跌宕多姿。更令人们叹服的是,同一首唢呐曲调,或《柳摇金》或《梆子串》,他在婚娶和丧葬的不同场合,能够吹奏出欢乐昂扬或悲凉压抑的不同韵味,以融合其喜与哀的气氛。而且,他吹奏唢呐时,变化自如,管上的每一个孔,都能吹出7个音调来。杨大伦先生还有几则颇有传奇色彩的传闻。其一,有一次,他在操琴(二胡)伴奏和剧《白蛇传》选段《断桥》时,故意掐断一根弦线,用单根弦线操琴,结果同样达到音律谐和,声韵有致的效果。其二,上世纪60年代,他在宜山朱处村为朱氏兄弟俩同日结婚吹打时,一人同时吹奏两把唢呐,乐声沸天,气氛热烈,围观之人,拍手叫绝。
参考资料
吹打班和杨大伦其人.苍南新闻网.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