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麻鸟村

麻鸟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东南部,地处雷公山西南山区,土地总面积499.1公顷。截至2017年,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64户727人,其中少数民族727人,以苗族聚居为主。该村被誉为“中原地区锦鸡文化之乡”,其名誉村长为余灵贵。

1949年,麻鸟村被划分在人和乡的第4保区域内。到了1951年2月,麻鸟村归属于羊告村。1956年,麻鸟村又被纳入了光明高级社的范畴。1961年,麻鸟村归属到方胜公社。1968年,方胜公社内部进行了组织改革,麻鸟村相应地成立了麻鸟大队革命生产委员会。 1981年,麻鸟大队革命生产委员会的名称被更改为麻鸟大队管理委员会,隶属于方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麻鸟村被改建为麻鸟村民委员会,同时它也成为了方胜乡人民政府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2012年,麻鸟村列入贵州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00个民族文化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名称由来

麻鸟村,源自当地祖辈为了纪念恩人——锦鸡,麻鸟——苗语锦鸡之意,其他地方也有翻译为麻略。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市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才沿江而上,来到现麻鸟村住址。

后续发展

1949年,麻鸟村是属于人和乡的第4个保护区域。到了1951年2月,麻鸟村归羊告村管理。1952年5月,麻鸟村完成了土地改革,然后到1956年,其又加入了光明高级社。再往后,1959年,麻鸟村被改为了麻鸟大队,归方胜管理区管。

1961年,麻鸟村重新归属方胜公社。1968年,方胜公社内部进行了组织改革,麻鸟村相应地成立了麻鸟大队革命生产委员会。

1981年,麻鸟大队革命生产委员会的名字改成了麻鸟大队管理委员会,但还是属于方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麻鸟村又进行了改革,建立麻鸟村民委员会,归方胜乡人民政府管理。2007年,麻鸟村被贵州省列为民族文化重点保护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被誉为“中原地区锦鸡文化之乡”的称号。2012年,麻鸟村列入贵州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00个民族文化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麻鸟村位于东经108°4′31.548″,北纬26°8′58.376″,地处雷公山西南山区,土地总面积499.1公顷。

地形地貌

麻鸟村地处泥金坡西侧,周围是缓坡梯田。寨中有许多高大古树,当中一些为国家保护之列,察中有层层的石梯。南北长形聚落。青瓦木楼。海拔1,125米,属中山市地貌。于寨上向西北眺望,清楚地看到四方山、猫鼻岭、泡木山、望乡台等高山。

气候

麻鸟村1月平均气温为3.10℃,7月为22.4℃,年为13.7℃。年降水量1,388,8毫米。无霜期241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麻鸟村土壤为黄壤,水稻土。有耕地372.28亩,其中田有303.28亩,土有69亩,均为梯田和坡土。

政治

人口

麻鸟村截至2017年,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64户727人,其中少数民族727人,以苗族聚居为主。

经济

麻鸟村主要经济来源靠出售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以及劳务输出服务性收入。种植以水稻、玉米、阳芋、经苕、小麦为主,养殖以养猪、鸡、鸭、鹅、牛为主。该村除粮食生产外,还盛产生姜葡萄、桃子、香菇、梨子、竹笋等。

文化

服饰文化

麻鸟村锦鸡苗族服饰,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银饰、绣裙、头戴锦鸡银饰,仿锦鸡的羽毛织衣带,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

传统民族节日

麻鸟村有苗年中元节上巳节、吃新节,踩芦笙、跳铜鼓、斗牛犬等活动。

民间手工

麻鸟村民间手工技艺有织布、挑花、刺绣、四滴水排笙制作。

民间舞蹈

麻鸟村有锦鸡舞、芦笙舞、铜鼓舞、给哈舞等民间舞蹈。

锦鸡舞

麻鸟村是苗族“嘎闹”支系锦鸡舞发源地之一,锦鸡舞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属芦笙乐舞,曲调有近百种,在“吃新节”“苗年”活动中用于表达庆丰收之情;在青年男女“跳月”等活动中,交心以乐示爱;在各种大型庆典中作为最高的礼节迎接太子宾客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中国锦鸡文化之乡——麻鸟.丹寨县人民政府.2024-09-18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4-09-18

全球连线|贵州大山深处“制笙人” 用非遗技艺助推乡村振兴.新华网.2024-09-18

【贵人黔行】苗族“锦鸡起舞”的发源地 幽幽深谷中的麻鸟村.whhly.guizhou.gov.cn.2024-09-18

经纬度查询定位.jingweidu.757dy.com.2024-09-1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