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七畲径茶

七径茶,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七畲径茶外观条索细嫩、均匀紧结、色泽深灰绿润,茶冲泡后,茶汤深绿明亮,带特有的咖啡香气,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冲泡,饮后回甘持久。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畲径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七畲径茶产地范围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白叶、梅占、小叶乌龙。

二、立地条件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现辖行政区域,海拔≥700米,土壤类型为红壤土、砾土,土壤pH值5.4至6.7,土壤中含有机质含量≥1.5%,土层厚度≥1.5m,地下水位1m以下。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采用插育苗。

2.单条双株,种植密度每667㎡(亩)≤7000株。

3.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基肥每年每667㎡(亩)≥300公斤;追肥每年不少于3次,每667㎡(亩)≥100公斤。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每年只采春茶一季,时间为每年3月初至5月中旬。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鲜叶。

五、加工

1.工艺流程: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拣剔和复火。

2.工艺要求:

(1)当地摊放。摊放鲜叶厚度≤10cm,摊放时间≤6h。

(2)杀青。温度220℃至260℃,炒至“无青草气有芳香,叶色呈暗绿色,叶质变软,有弹性”时出锅。

(3)揉捻。揉捻至成条率≥70%。

(4)干燥。温度120℃至150℃,炒至九成干。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七畲径茶外观条索细嫩、均匀紧结、色泽深灰绿润,茶冲泡后,茶汤深绿明亮,带特有的咖啡香气,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冲泡,饮后回甘持久。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七畲径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五华县工商质监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七畲径茶的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产品特点

种植七畲径茶的土壤为赤红壤性土壤,pH值为5.4-6.7,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土壤中富含宝贵的“”元素,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使得七畲径茶也含有微量元素硒。七畲径茶外观呈外形条索细嫩紧结、色泽深绿润,茶带特有的咖啡香气,汤色深绿明亮,清香持久,滋味浓醇,耐冲泡,饮后回甘持久。

产地环境

七畲径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候温和,雨季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相对湿度82.3%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这样气候环境下生长的茶叶,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的积聚和茶叶特有风味的形成,春季的气温在12℃—23℃之间,气温由低至高逐渐回升,期间时有北方冷空气入侵,呈阴雨潮湿天气,云层厚,光线弱,折射光多,蓝紫光强,有利于茶树代谢的进行,芳香物质、氨基酸、茶氨酸及水溶性成分相对较高。此时采取的茶树鲜叶制成的茶叶滋味浓厚甘爽,香气清高。为保证品质,七畲径茶只产春茶。

历史渊源

五华棉洋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种茶的历史记载,在公元960~1280年间的《惠州府志》中就有五华县(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初,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七畲径国营林场,开辟了松岗嶂茶园。经过40多年的生长,茶树的直径普遍有碗口粗壮,根系非常发达,可达土壤深层5米以下,发达的根系能更好地吸收土壤深层的各类矿物质。

生产情况

2006年,茶园通过改制由私人承包了整个茶园,专门邀请了华南农业大学茶园科学系教授指导,以有机生态为原则进行科学栽培。2007年,七輋径林场成立了“梅州市松岗嶂绿色生态茶园”。目前,“七畲径茶”种植面积、产量由保护前6000多亩、66吨上升为约7000多亩、220吨,产值由保护前的2400多万元,参与、带动从业人员2800多人,农户同比增收4500多元。“七畲径茶”种植面积、产量由保护前2500多亩、200吨上升为约7000多亩、220吨,产值由保护前的2400多万元上升超过3000万元,参与、带动从业人员2800多人,农户同比增收4500多元。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畲径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参考资料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涉县黑枣等30个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7年第117号).搜狐.2021-07-26

七畲径茶叶  广东省情网.广东省情网.2021-11-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