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禅
依禅(波斯语:ایشان,īšān,塔吉克语:эшон,ešon)也作“伊山”,在新疆,不仅白山派、黑山派的领袖称依禅,如卡迪林耶、沙孜林耶等苏非主义派别领袖,甚至连塔吉克族的伊斯玛仪派领袖也用此称谓。后来,新疆苏非主义派别多被通称为依禅派。在波斯语中,ایشان意为“他们”、“”。这个称呼可能起源自纳格什班迪教团,其第五代首领大依禅和卓麦赫杜姆·阿扎姆,他于1533年亲自到喀什、叶尔羌汗国等地传教,对新疆的诸苏非派影响深远。目前,纳格什班迪教团的首领仍称哈兹拉特·依禅(波斯语:حضرت ایشان,即“大依禅”、“圣者依禅”),现任首领爱德华·萨义德拉菲伊尔·达基克(Sayyid Raphael Dakik)为哈兹拉特·依禅十四世。
背景介绍
在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发展到第三代大依祥和卓阿赫拉尔(?~1490)时,他就以宗教领袖身份参与中亚侯赛因王朝宫廷政治活动,获得很高的声望,而且据有众多的土地和财富。至第五代大依祥和卓麦赫杜姆·阿扎姆(1461~1543)时,以纳格什班迪耶教团为主的依禅派巳成为中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的社会力量.从阿赫拉尔开始,该教团通过加强与东察合台汗国系王朝的政治关系打开了向中国新疆传教的大门。麦赫杜姆·阿扎姆于1533年后亲自到新疆喀什、叶尔羌汗国等地宣教,获得成功,从而为依禅派在新疆的传播打下了基础。麦赫杜姆·阿扎姆去世后,其于嗣为争夺宗教继承权发生分裂。幼子伊斯哈格(?~1599)另立门户,称“伊斯哈格耶”,并在1580年来到新疆,在叶尔羌汗国马哈茂德汗支持下扩大本派势力,逐渐取代了原亚萨维教团与乌瓦伊西耶教团的优势地位.同伊斯哈格相对立的是其长兄依禅卡朗,其追随者称为“依禅卡朗派”,原词为“伊沙尼耶”(Ishaniya,即依禅的势力范围),汉译“依禅派”。该派在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阿富汗均有传播。1620年,依禅卡朗之第四子穆罕默德·优素福进入中国新疆喀什噶尔传教,从此开始了依禅卡朗与伊斯哈格两系和卓及其领导的白山派与黑山派在新疆长达300年之久的宗教政治斗争,对新疆社会历史影响巨大。至近代以来黑山派与白山派间的教权角逐方告平息。由于早期教团纽带的松弛,导致各个有实力的依禅形成各自独立的苏菲主义分支组织,通称为依禅派,分布于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