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英(1941-)女,原籍河南省,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原许昌地区政协常委、越调剧团团长。
何兰英自幼酷爱戏曲艺术,1956年,怀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何兰英不顾家人的反对,在河南省襄县越调剧团名老艺人孙德团长的引荐下,毅然报考了襄县戏校,专攻青衣、闺门旦。在校期间,何兰英如饥似渴地学习戏曲理论表演知识,虚心向老师请教,刻苦钻研业务。凭着自己的艺术天赋和不懈努力,成为众多学员中的佼佼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许昌地区越调剧团。进团后,她深入到农村、城市、厂矿、企业为广大观众演出,表演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先后主演了多部古装和现代戏。由于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人物经历
1960年,由何兰英主演的现代戏《一串钥匙》、《一把铁锨》晋京演出,陈毅元帅、彭真委员长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合影留念。梅兰芳、荀慧生在看了她的表演后也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她“表演激情奔放,刻画人物细腻准确,是个好苗子”。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艺术家的鼓励更坚定了她从事戏曲艺术的决心。这之后,何兰英先后主演了《沙家浜》、《艳阳天》、《郑盈盈》、《慈母泪》、《香罗帕》、《风雪配》、《夫妻俩》等剧目,期中《夫妻俩》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戏曲电影,何兰英的艺术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
1965年,中南五省戏曲汇演,由何兰英主演的《斗书场》(扮大凤)被选为汇报演出剧目,同湖南省的《补锅》,湖北的《教子》等剧目一起,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亲自带领下,晋京向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在中央政协礼堂,她同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王秀玲同台为敬爱的周总理作专场演出,周总理看后十分高兴,在接见演员时,总理拉住何兰英的手风趣的说:“大凤演的不错,要努力,一定要斗败你二叔”。晋京演出的节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部分节目还灌制了唱片。同年,何兰英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演员,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代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何兰英把这当成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永藏心头。
1980年,因工作需要,何兰英调入平顶山市越调剧团。当时,剧团刚刚组建,百废待举。做为主要演员的她,放下架子,仆下身子,拉下面子,同广大演职员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主演又跑龙套,以身作则,带头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剧团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使越调艺术在平顶山观众的心目中扎下了根,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主演的《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探皇陵》、《王莽撵刘秀》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被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由于她戏路宽广,在《王莽撵刘秀》中,一人担当几个角色,先演王莽之女(闺门旦),后演刘秀之母(青衣),刘秀出生后接演刘秀,一直演到刘秀登基(娃娃生、小生)。
1986年,为使越调艺术后继有人,平顶山市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在平顶山文化艺术学校成立越调表演艺术班,调何兰英到该校任教。她服从组织决定,毅然放弃荣誉、鲜花和掌声,二话没说就将行李搬到了艺术学校,从前台走到幕后,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一字一句,一招一势,孜孜不倦,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艺德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影响带动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设戏,为学生排练了不同的剧目,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为培养艺术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这些学生已成为平顶山市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的骨干力量,长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1993年,在平顶山文化艺术学校退休。
退休后的生活是清闲的,但对艺术的热爱却是割不掉的。2000年,为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河南省组织民间艺术团到台湾演出,何兰英作为越调的代表人物随团前往,演唱的《火焚绣楼》选段深受台湾同胞的欢迎,将动听的越调唱腔留在了美丽的宝岛。
何兰英说:“在我从艺的36年中,有苦有乐,有喜有悲。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组织上给了我许多荣誉,观众给了我无数的掌声,这都是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热爱越调艺术,毫无保留的传授越调艺术,在我有生之年,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