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生 1946年生于黑龙江省方正。画家,“方正剪纸”群体创建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副秘书长。曾是著名军旅画家,转业到地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并致力于挖掘、抢救民间艺术工作。
人物概述
张德生,别名:巴人、一兵,1946年4月1日生于黑龙江方正,祖籍河北武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副秘书长。18岁参军,先后在四川铁道兵某部等部队服役,从事解放军美术创作工作。是部队骨干美术创作员,在全军美术界颇有名气与影响。张德生的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军美展,黑龙江省美展,并发表于《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等十余种报刊。主要作品有版画《战斗在崇山峻岭》《云中炊歌》《汽笛响彻万重山》等。
张德生从部队转业后,一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及传播、宣传,做出很多极富建设性的推进工作。张德生极富工作热情,且精力旺盛,雷厉风行,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不仅是著名画家,文化活动家,也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文化艺术传播者、辅导者与组织者。培养了众多艺术爱好者与美术人才,并倾力挖掘、抢救民间剪纸艺术,创建了蜚声国内外的民间艺术群体——“方正剪纸”。
群体创建
“炕头班”
从1980年起,张德生骑着摩托车不断深入乡村,在群众中走访调查,先后在方正县新安乡饭店的柜橱上,一些乡镇、村屯农户的窗户上、门扇上、墙壁上见到剪纸作品。张德生顺藤摸瓜,相继发现了六十多岁的林友 爱、杨桂洁等23名剪纸能手,从此认定民间剪纸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1983年,张德生采取“能者为师”的办法,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与妇女家务劳动的特点,深入村屯开办“邻里班”、“炕头班”,组建6个剪纸组,有52人参加活动,创作剪纸作品380幅,当年在方正文化馆举办的综合美展上,开辟了“剪纸作品专栏”,展出90幅作品,鼓舞了城乡业余剪纸爱好者。在一年时间里,已发展了12个剪纸组,全县剪纸队伍发展到152人,发现与培养剪纸艺术能手80余人。自此,方正剪纸群体业已形成,并应邀出席中国剪纸艺术第一次学术会议——黑龙江省剪纸创作经验交流会。同年,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贵州省、河南省、陕西省四省联展。
“滚雪球”
张德生在继续组织、扩大队伍,开展“滚雪球”活动,“以老带新”,连续办班,加强辅导,并且开始抓剪纸作品质量的提高工作。1984年,组织以赵向荣、陈洪霞、倪秀梅、徐亚波为主的骨干力量,在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聋哑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剪纸辅导,发展92人参加剪纸活动。幼儿园展出了“好老师”、“飞向月球”等40多幅作品。城乡剪纸组已发展建立18个,244人参加活动。方正县文化馆举办“民间剪纸作品专题展”,在征集的3000幅作品中,选展120幅,同时精选190幅作品制成精装本《中国民间剪纸集》10册,与日本进行民间艺术交流。从这一年起,张德生开始在民间收集、整理作品,建立剪纸艺术档案,向报刊推荐优秀作品,并发展各级剪纸艺术协会会员。
至1987年3月,张德生组建了19个剪纸组,有活动骨干346人,已形成广泛的群众性剪纸活动热潮。共创作出剪纸作品36000多幅,向省级以上报刊推荐作品4000幅;发表和展出作品1986幅;410幅作品与日、美、法、韩等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国外收藏作品300幅。
剪纸之乡
1986年6月,张德生与跟踪扶持“方正剪纸”群体的美术理论家于显达,请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晁楣等专业画 家,以及新闻媒体等一行6人,参观、指导、报道了“方正民间剪纸专题展”。
1989年1月24日,“方正剪纸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登上了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有88位作者参展,展出作品459件。2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方正剪纸”列入该馆《中国美术家年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方正剪纸作了专题报导。中国中央电视台《民间采风》栏目对方正剪纸作了系列报道。
方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文化部授予“方正剪纸”“优秀群体、组织、辅导”奖。方正剪纸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正剪纸”是张德生一手缔造的民间艺术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