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蓝尾石龙子

蓝尾石龙子(拉丁学名:Plestiodon elegans,英文名:Five-lined 蓝色南蜥属 西洋蛇形石龙子)又称蓝尾中国石龙子、四脚蛇、油蛇子、五线石龙子或南石龙子等,是石龙子科石龙子属的爬行纲。国际上,其广泛分布于球群岛,东亚亚热带地区如越南等地。在中国,它广泛分布于华中地区、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蓝尾石龙子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00年,该物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此外,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

蓝尾石龙子的成体和幼体头、体背面均近黑色,腹面灰色。吻端和上、下浅棕色;体背有5条黄白色纵线纹可达尾部,正中一条在顶鳞靠后处分叉,呈断续波浪状向前达吻部,尾部蓝色。其头体长70~90毫米,尾长130~160毫米。它喜欢栖息于山区道旁的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中,喜在向阳的山坡上活动。当气温降至15℃以下时,在树根或石洞中冬眠,翌年气温上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

蓝尾石龙子以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春季捕食蚱蜢、避债虫、鼠妇鞘翅目昆虫等,其中害虫约占食虫量的46%,因此对农林业有益。该物种可入药,有解毒散结等功效。

演化

最早的蜥蜴亚目化石见于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一般认为蜥蜴类在三迭纪早期已从始鳄类演化出来,原蜥蜴(Prolacerta)可能是它的直系祖先。到侏罗纪已演化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蜥蜴动物。对世界现存蜥蜴类的分科,哈利迪(Halliday)分为16科,鬣蜥科壁虎科一般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类群。石龙子科双足蜥科有共同的祖先,且与蜥蜴科亲缘关系较近。

历史

石龙子因与中国传说中的龙有几分相似,喜欢栖息于乱石堆中。按照古籍所载,越南石龙子为神奇之物,生在山石间,能口吐弹丸大小之冰雹,吐雹时瞬间雷雨大作,认为它是龙的儿子,所以称石龙子。所以《本草纲目》有记载曰:“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云:“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笔,名蝘蜓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闻中人。”李时珍言:“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两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之异。《神农本草经》唯用石龙,后人但称四脚蛇,实一物也。”据《本草图经石龙子科附图,与今石龙子科动物中国石龙子相符。陶弘景所说“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者,为今之蓝尾石龙子。

截至2018年,蓝尾石龙子在陕西省化龙山科考报告中尚未有记录,属于化龙山保护区新记录脊椎动物

分类命名

1887年,蓝尾石龙子的学名Plestiodon elegans由乔治·阿尔伯特·布兰杰(Boulenger, G. A.)发表文献于《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部)蜥蜴目录第三卷:蜥蜴科、鬣蜥科、石龙子科、单足蜥科、双足蜥科、变色龙科》。

形态与特征

蓝尾石龙子的显著特征是具上鼻鳞,无后鼻鳞。后颏鳞1枚,颈鳞1对,身体具五条黄色纵纹,尾部蓝包。

蓝尾石龙子的头体长70~90毫米,尾长130~160毫米。吻钝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接;前额鳞1对,彼此分隔;顶鳞之间有顶间鳞;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后颏鳞1枚。体覆光滑圆鳞,环体中段21~28行;肛前鳞2枚;股后缘有1簇大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黄色纵纹,沿体背正中及两侧往后直达尾部,隐失于蓝色的尾端。雄蜥在腹侧及肛区有隐约散布的紫红色小点,雌体呈青白色。

蓝尾石龙子的成体和幼体头、体背面均近黑色,腹面灰色。吻端和上、下浅棕色:体背有5条黄白色纵线纹可达尾部,正中一条在顶鳞靠后处分叉,呈断续波浪状向前达吻部。尾部蓝色。

分布范围

蓝尾石龙子在国际上广泛分布于琉球群岛、东亚亚热带地区,覆盖范围从中国台湾和琉球群岛,向西到中国大陆和越南。在越南,它存在于该国北部,包括北干省、成华省和永福省。在中国,它广泛分布于华中地区、华东、华南和中国西南地区等地区,河南、河北、四川、云南、重庆市、贵州、湖北、湖南省、安徽、浙江、上海市、江西、江苏、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省份地区,如分布于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灵寿县承德市滦平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平泉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张家口市蔚县涿鹿县保定市涞源县易县等地。

栖息环境

蓝尾石龙栖息于低山山林的石块下,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小路旁、石堆边灌草丛中,且多见于阳坡灌丛,它也栖息于山区道旁的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中,当气温降至15℃以下时,在树根或石洞中冬眠,翌年气温上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

生活习性

蓝尾石龙子是日行性动物,栖息于长江以南的低山山林及山间道旁的石块下,喜在干燥而温度较高的阳坡活动,但在茂密的草丛或平原地区比较少见。以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春季捕食蚱蜢、避债虫、鼠妇鞘翅目昆虫等,其中害虫约占食虫量的46%;夏季食物内容更为广泛,主要食物也转变为叩头虫美国白灯蛾、鼠妇和蚂蚁等,害虫的比例也随之相应增加。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经浙江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蓝尾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

繁殖方式

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69.3毫米,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平均值分别为6.4、2.783和0.554克。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卵生,每年繁殖1次,6~7月产卵5~9枚,多者可达11枚。卵乳白色而略泛红,椭圆形。卵壳革质,产出后随即变坚硬。卵产于草丛或隐蔽的地面上,再用土或枯叶将卵盖住。孵化期为20~44天,孵化的幼崽尺寸为25.7~30毫米。其在不同地区繁殖期稍有不同,在广东省北部,7-8月产卵,一般产卵5~6枚。

保护

蓝尾石龙子在中国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00年8月1日,它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6月26日,蓝尾石龙子也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

蓝尾石龙子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级别为无危(LC)以及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评估级别为无危(LC)。

种间关系

蓝尾石龙子这类的小型爬行纲有很多天敌,包括鹰、隼、食肉哺乳动物(比如狐属)以及其他爬行动物——尤其是蛇。有些爬行动物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御敌方式,它们能够迷惑天敌、分散天敌的注意力甚至吓退天敌,从而及时逃脱。如鸟类通过敏锐的视觉捕猎,它们容易被明亮的色彩吸引,蓝尾石龙子长着一条颜色鲜明的蓝尾巴,能够分散捕食者对它们头部的注意力。

危害与防治

野生的蓝尾石龙子有微毒,但这种毒性对人类并不构成威胁,因此不必过于担心,而在人工饲养状态下是没有毒的。

物种价值

生态作用

蓝尾石龙子捕食蝗虫、蚂蚁等害虫,是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用途

蓝尾石龙子捕食的昆虫绝大多数都是害虫,因此对农林业有益。可入药,有解毒散结等功效。

黄纹石龙子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传统医学认为,石龙子药性咸、寒,有小毒,具有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癃闭尿石症小便不利、恶疮、深脓疱病、瘰疬。石龙子具有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的作用。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石龙子药性咸、寒,有小毒,具有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石龙子适用于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小儿深部脓疱疮、瘰疬者。因石龙子科有小毒,具有活血的作用,孕妇服用后可能会刺激子宫导致流产,所以不宜服用。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蓝尾石龙子.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18

蓝尾石龙子 Eumeces elegans.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025-02-27

有蓝色尾巴也不一定是蓝尾石龙子.新浪.2024-07-23

化龙山“龙影”——保护区爬行动物新纪录蓝尾石龙子.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5-02-27

迁安惊现“四脚怪”?金色条纹、蓝尾巴…….迁安信息港.2025-02-27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18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2020).中国科学院.2024-07-23

蓝尾石龙子.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8-08

蓝尾石龙子.福建博物院.2025-02-27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7-23

捕食害虫的“草龙”——蓝尾石龙子.关注森林.2024-07-23

蓝尾石龙子是几级保护动物.爱问教育.2024-07-23

中国石龙子.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2025-02-27

Plestiodon elegans (Boulenger, 1887).www.gbif.org.2025-02-27

罕见的“蓝色蜥蜴”——蓝尾石龙子 .搜狐.2024-07-23

蓝尾石龙子的生长、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知网.2024-08-1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8-04

石龙子的功效和作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2-27

黄纹石龙子 Eumeces capito.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025-02-27

密云出现濒危物种“蓝尾”蜥蜴,假如你遇到,千万别圈养!.百家号.2025-02-2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