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马庄村

马庄行政村位于山东省临清市青年路街道办事处西部,距办事处机关10公里,东与张堂村为邻,北与河北省交界,西与车庄村接壤,南与李堂村相连。该村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以沙壤土为主。东西最大距离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5公里,境内有2条沥青路与村内街道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卫河流经本村,长度1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270公顷,村庄建成区面积25公顷。全村姓氏有黄、张、王等共22个姓氏,其中黄姓氏人口最多

村庄简介

马庄村隶属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地处莱城西北角人民路北侧,鲁中西大街、北坦北路穿村而过,背依矿山,西临泰山钢铁总公司,东邻莱钢莱芜矿业公司。有耕地160亩,人口876人。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吕姓由莱阳县迁入莱芜,迁至今址。因马姓早居,以姓名村,称马家庄,20世纪50年代起简称马庄。

康熙帝莱芜县志》载:“西厢保·马家庄”。民国初年,马庄属矿山区西厢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分为三县,东马庄莱东县矿山区;建国后属矿山区;1958年属城关镇;1959年属矿山人民公社;1985年10月改属城区办事处;后改属城市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

矿山由于地处莱城西北角,与九顶雅鲁山连成一体,立于山顶俯视全城,一览无余,为莱城周围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2月莱芜战役发起前,国民革命军李仙洲部在矿山派有一个团防守。我华东野战军七纵之一部,不怕牺牲,勇猛突击,与敌在矿山及马庄发生激烈战斗,有力牵制住敌人,迫使其无法向小洼增援。在莱城之敌弃城北窜之时,我军迅即占领矿山一线,截住敌军路,痛击敌军。为整个莱芜战役之全胜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莱芜县人民政府在矿山前怀修建烈士陵园一处,后迁至现莱芜烈士陵园。

马庄村地处丘岭,土地贫瘠,物产不丰。解放前为生活计,村人大多做点小本经营,自家乡购得姜麻,或肩挑,或用木制独轮车运载,上博山区,下临朐县,赚取些许差价养家糊口。

马庄自古缺水,人畜用水均取自村南的一眼水泉。泉眼水量很小,大旱时常干涸。村中大部分土地散落于矿山及周围边坡,靠天吃饭,每年只能种一季番薯或谷子,产量很低,丰收之年亩产也不过200斤左右,建国后,全村人民战天斗地,兴修水利,整修梯田,决心改变家乡贫穷面貌。1957年在村南建起两万立方米的小水坝一座,并配套建设了提水设备,将水提至山腰,使200余亩旱地得到了灌溉。1980年在矿山后沟修建两座梯级水坝,拦洪蓄水,浇灌山后部分土地。1981年又在桃花桥处修建大型提水设施,将水提至矿山最高处,使全村土地全部实现了自流灌溉。1971年,老少齐上阵,肩挑人抬,硬是将乱石突兀、荆棘丛生、沟壑纵横的荒山削高填低,变土造地,开垦出200多亩良田,庄稼单季亩产800斤以上,彻底结束了有田没饭吃的历史。

马庄村民自明朝聚居此处,生息繁衍。村中现有吕、李、、张四姓吕姓居多。村民不分姓族和睦相处数百年,一向尊师重教,崇尚文明。解放前村中设立小学堂一处,取名“鹿鸣”小学,1950年重修。1987年村里投资20万元建成全街道办事处村级第一幢教学楼,2000年又相继投资16万元建起了微机室、实验室、阅览室等,使教学设施日臻完善。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村共有24名学生考取了大专以上院校,如今全村有4名硕士研究生。吕爱梅是村里第一个考取大学的大学生。

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马庄人就敢为人先,以小队为单位采石头,开铁矿,烧石灰,大办民营经济;1973年创立建筑队一个,1975年建成铸管厂一处。铸管厂在当时是山东省唯一一家村办铸管厂。随后商品门市部、选矿厂、化工厂、灯具厂、汽修厂、医用玻璃厂相继建成。因村处城区,耕地一天比一天减少,但马庄人靠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奔向小康生活的速度,村民生活殷实富足,2001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自1987年起,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200元养老金。村办企业的兴起也唤起了村民的经济意识,一部分有见识的村民依托当地资源和地理环境的优势,从事个体经营,如跑运输、搞建筑、干饮食等,马庄人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马庄人致富不忘国家,村民吕学永,曾被授于“莱芜市个体私营企业纳税大户”称号。

马庄从荒山小村融人城市,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今后的岁月里,马庄人一定会昂首阔步,继往开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人文自然

据说清代博学文人张四教曾在此开馆授课。每逢科举大比之年,春夏之交,山气蒸腾,山岚中往往出现若隐若现的楼台亭阁,实为海市蜃楼,认为是岁应考者多有捷报,故曰:“矿山呈瑞”。后称之为莱芜八景之一。

民国以前,矿山山体被松柏覆盖,密不可分。后几经战乱,原来的粗大松柏早被砍伐。山腰有明代所建老君殿,山顶有“魁星楼”,为乡民祈求风调雨顺、祷佑一方平安文人学士、祈求科举高中、立身庙堂,于明代万历年间而建。明万历皇帝求仙好道,在宫中广募术士,修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民间受其影响,广建道观,当时此观亦香火鼎盛,乡民莫不顶礼膜拜。清康、乾以后多次增修。观内桧柏茂盛,俱有合抱之粗。“老君殿”有正殿三间,坐北南向,建于1米左右高台之上,台为石砌。此殿为砖木结构,北方常见廊厦式垂珠联龙,雕梁画栋,朱红门窗,做工考究。殿门两侧门柱上各雕一五爪云龙,龙头探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该殿大脊大梢,排山挂角。屋角、梢头上均饰有张口兽、巴哥犬、朝天猴等神兽。殿内大方青砖铺地,神台之上有神像一尊,庄严肃穆。殿内四壁绘有精美绝伦之彩绘壁画,内容为《封神演义》中“九曲黄河阵”,主要人物即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跨青牛,执拂尘。壁画中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宛若真人一般。“老君殿”左有时大夫庙,右有龙王庙。自东拾阶而上有一空地,四周为青砖花墙。其中间摆放有石桌、石凳,供香客小住休息。北有大圈门,进门而人为一廊道,上有亭状建筑称为“文昌阁”.尽头为一木制阶梯,攀梯而上即达“魁星楼”。“魁星楼”立于矿山之最高峰,楼分两层,高达10米。楼基座为青石长条,有莲花山石,也有本地小青石,坚固异常。楼体为青砖垒砌,白灰抹缝。楼北壁嵌有雪蓑所书“魁”字碑,村人传说其用脚书写,笔力苍劲,笔法怪异,与现今钢城区里辛镇棋山观村“玄之又玄”碑有异曲同工之妙。碑上赞语系龙、鸟、草、木、虫形的古篆,并有释文。置身极顶,一日三景,凭栏远眺,大汶河西流,远山如黛,心旷神怡,向为人们游栖胜地。观中重建于矿山顶部北侧的“魁星庙”原有几幢石碑,碑文全为吕芹村吕占觉先生所书。其中一座详细记录重修“老君殿”经过,并铭刻有捐资人姓名。碑文柳体楷书,据村中老人讲,幼时上学字帖即是从这几幢碑上所拓。今碑身已无存,仅余双龙戏珠碑帽。站于“魁星楼”上南望三里许,即为药王庙,统在一条中轴线上。

旧时每有新县令上任伊始,皆上山来祭拜。每逢此时,城里名人绅士,凡乡之有功名者,俱一同前来拈香叩首,颇为庄重,随后于观中联诗作赋,共饮茶观景。

每年上巳节是矿山庙会,善男信女自四外八乡结伴而来,人潮涌动,熙熙攘攘,香火缭绕,小商小贩沿路设摊,兜售香烛、火纸、鲜果供品,另有戏班助兴,唱戏三天,观者如潮。光阴似箭,岁月如烟。“老君殿”、“魁星楼”等建筑物全在战争年代及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时拆毁,只余几许地基供人凭吊怀古。1992年四乡信徒捐资重建“老君殿”于矿山之阴,殿阔三间,雕梁画栋,不输前朝。

矿山右山脚怪石嶙峋的老牛槽下有一半圆形洞口,洞内曲折幽暗,高低不平,直入南去,洞深不可测。据传有胆大青年结伙,吹着喇叭,手执火把,入洞欲探其深远。结果入洞后,再也没有回来,大约是洞中缺氧气,皆窒息而亡。相传此洞与凤凰山山之朝阳洞相连。每逢雨季,二洞生云,扶摇直上,状似龙形,一云飘飘北来,一云悠悠南往,连接于半空中,于是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此景称之为“二洞云连”,亦为莱芜八景之一。

出村北上,约200米即狼沟。过狼沟攀援而上即为“白龙顶”,只因此处全为白砂土,起伏蜿蜒,形似巨龙,故名“白龙顶”。翻山而过即为桃花桥.,过去此处四周遍植桃树,每逢初春,桃花盛开时节,游春踏青人流不断,城中文人、士绅,山顶书院先生、学子,会聚于此,赏花饮酒,吟诗唱对。园中花团锦簇,蜂飞蝶舞,真可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因此处地势不平,沟壑纵横,又是山后沙家庄、刘家庄、南白龙等村进莱城必经之地,每逢雨季,山洪暴发,道路冲毁,路人皆被阻于深沟两侧不得通行。邻近乡村有德高望重者带头募捐,村人踊跃捐资始建成此桥,并命名“桃花桥”。“桃花桥”全为石造,长两丈,宽一丈,高有一丈五。桥墩为方正大石,平面光滑,桥底石板铺底,桥身青石发,条石铺面,坚固异常,历数百年而无恙。此桥北曾竖有石碑记录修桥年代及经过,现碑已无存。建国后此处被莱芜县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现今被莱钢莱芜矿业公司选矿厂尾矿坝 掩住桥之一半,水没及桥身,人不能再观其秀姿天工。

关于“桃花桥”,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早年间马庄及附近乡民为生活所迫,外出谋生,曾与人互夸家乡之美。外县人常夸本县古刹悠久,宝塔巍峨,名人轶事,宽畅大道,石桥坚固,滔滔不绝,甚为自豪。乡人无言以对,急切间想起“桃花桥”,遂跃身而起,言道:“你们那地方怎比我们那儿,我们那儿有座桃花桥,高有万丈,家雀下了个蛋落到桥半腰,小麻雀就出了飞。”一同行者猛然醒悟,更大声而说:“桃花桥还不算高,月牙桥比它还要高。民俗音乐曰:“桃花桥万丈高,还达不到月牙桥半截腰。”外县人无不惊叹。

村庄人物

一、烈士英名录

吕福亭 李京山

二、历任村支书

1950-1962当时与西关村组成一个大队,设马庄生产队4个,没有书记、主任、只有生产大队,吕士英任当时西关大队大队长

1962年-1968年  吕士英

1969年-1987年  吕扶仲

1988年-1991年  吕士启

1992年-2001年  吕学顺

2002年-   吕东升

三、历任村主任

1962年-1984年  吕西珍

1985年-1987年  吕士启

1987年-1991年  吕太庆

1992年-   吕太俊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吕士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团政委

吕锡山  曾任莱芜市农业局副局长

李京坤  曾任东明县商业局局长,已离休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吕西峰  莱芜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以上信息截止到2003年

特色展台

马庄村风景优美,矿藏丰富。吕姓迁此时传说:此地石呈五彩,地现五色,背依矿山,南眺大汶河,是块宝地,于是就在此修屋建房,繁衍生息。

村北的矿山,又名雅鲁山,海拔289米,因产铁矿石而名为矿山。铁矿矿脉位于山腰,为露天矿,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50 - 100米。1958年村民在此开矿,曾经挖到古代开矿的巷道,出土了宋代开矿用的铁楔、生活工具及部分散乱的铜钱,由此考证此矿为古代采矿遗址。

1990年随着村办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重心也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人们调整种植结构,将矿山后全部土地实行退耕还林,分别建成了果园和木材用林,较大限度地改变了矿山的生态环境,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的花果山。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