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1次南极洲考察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于2024年11月1日开启的为期近7个月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会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此次考察的考察队由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考察任务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船从广州市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市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2024年11月1日,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登船出征。同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出发。12月21日下午,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洲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永盛”号货轮于南极水域会合,两船会共同前往秦岭站。2025年3月1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大洋队完成了本航次的大洋调查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多个航次获取的南极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获得并鉴定发表南极细菌新属6个、南极细菌新种7个。4月8日,“雪龙”号返回上海市,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4月28日,“雪龙2”号开始返程,部分考察队员已搭乘航班回国。
历史沿革
1980年初,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质和地貌学家张青松,应邀前往澳大利亚南极洲凯西站访问,他们是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乘远望4号测量船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市赴南冰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和建立考察站。同年12月30日,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的大地。
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长城站的顺利建成,揭开了中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极圈内建起首个中国的考察站——中山站。
2008年12月18日,中国第25次南极洲考察队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冰穹A地区,从而向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迈出了“第一步”。2009年2月2日,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2024年2月7日,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
考察历程
2024年11月1日,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在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登船出征,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中国国内。同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船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出发。11月6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已经先后穿越赤道,驶入南半球。同月20日,2万吨冰级的多用途船 “永盛”轮从张家港港务集团2号泊位码头出发,后续与“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海上会合,一起前往南极洲开启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
2024年11月,先遣队34人提前抵达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进行设备启动、恢复供电等先遣任务,等待雪龙船大部队的到来。北京时间11月28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抵达中山站外围陆缘冰。次日,“雪龙兄弟”对南极中山站外围陆缘冰进行破冰作业。“雪龙2”号在前负责破冰引航,“雪龙”号依循航迹前进。到达预定停船位置后,“雪龙兄弟”开展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
截至2024年12月15日,雪龙号中山站已卸货798.1吨。本次卸货首次以破冰能力更强的“雪龙2”号作为“接驳船”,为“雪龙”号转运部分重型物资至中山站附近的海冰卸货点。“雪龙”号上其余物资采取直升机吊运方式运送至中山站及内陆出发基地。同月16日,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洲考察内陆队在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举行出征仪式。25名队员会分别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相关科学考察。12月21日下午,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和“永盛”号货轮于南极水域会合,两船会共同前往秦岭站。2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与“永盛”号货轮顺利抵达秦岭站海域,并开展卸货作业。本次卸运物资总重量为6021吨,包括秦岭站后勤保障物资、工程建设项目物资、业务科研物资和油料。其中,“永盛”号货轮载有5461吨货物,“雪龙2”号载有60吨货物和500吨燃油。物资将通过驳船卸运上站。
2025年1月23日,“永盛”轮完成考察任务。2025年3月1日,随着最后一次磷虾拖网作业结束,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洲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大洋队完成了本航次的大洋调查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多个航次获取的南极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获得并鉴定发表南极细菌新属6个、南极细菌新种7个。截至2025年3月,中国极地基因库已完成极地微生物标准化保藏3500余株,累计近3万份,总计达185个属,为后期深入开发利用极地新型微生物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月,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在南极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并顺利回收首套南极生态潜标。这套极地海洋生态潜标是2024年初由第40次南极洲考察队在阿蒙森海作业区布放的。
2025年4月8日,“雪龙”号返回上海市,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执行罗斯海联合航次。4月28日,“雪龙2”号结束了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停靠补给,开始一路往北踏上回程,部分考察队员已搭乘航班回国。预计“雪龙2”号于同年6月返回上海。
考察队伍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由来自中国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考察任务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市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市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考察内容
中国第41次南极洲考察会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1. 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
2. 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分别在东南极洲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 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围绕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南极考察物物交换合作协议”等项目,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等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继续开展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
参考资料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光明网-今日头条.2024-11-01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今日出征 三“船”开泰再起航.台海网-今日头条.2024-11-01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新华社-今日头条.2024-11-01
第41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与“永盛”号会合共同前往秦岭站.新华社国际-百家号.2024-12-26
“雪龙2”号完成大洋调查任务.央视新闻.2025-03-01
第41次南极考察丨中国科学家鉴定发表6个南极细菌新属.东南网-今日头条.2025-03-09
“雪龙”号凯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人民网.2025-04-08
“雪龙2”号踏上回程 此行完成了哪些任务?.央视新闻-今日头条.2025-04-28
时光相册丨长城、中山、昆仑、泰山、秦岭——40载南极考察的经典瞬间全了!.新华网-今日头条.2024-11-01
过赤道了!“雪龙2”号驶入南半球.长江日报-今日头条.2024-11-06
张家港−南极!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物资船启航.杨子晚报-百家号.2024-12-26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 34人先遣队已抵达秦岭站.环球网国内.2024-12-26
第41次南极考察|“雪龙兄弟”抵达南极中山站 即将开展卸货作业.新华社新媒体-百家号.2024-12-26
第41次南极考察丨“雪龙兄弟”破冰忙.新华社-百家号.2024-12-26
【辛苦了!#雪龙号中....新浪微博.2024-12-17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出征.光明网-百家号.2024-12-26
第41次南极考察丨“雪龙2”号与“永盛”号抵达秦岭站开始卸货.新华网.2024-12-26
我国首套南极生态潜标顺利回收.央广网-百家号.2025-03-19
我国首套南极生态潜标顺利回收 看科考队员如何“大海捞球”.光明网-百家号.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