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东坡肉是一道菜品,是永修县特色美食,由半肥半瘦的猪肉和草蒸煮等材料制作而成。其中火候、刀工等要求其实颇为复杂。制作而成的东坡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吃起来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永修特产东坡肉是江西省永修县一带酒席宴上出的第一菜,必为“东坡肉”。它上席时为两大碗,每碗里盛着一块用稻草扎着的大猪肉。传说苏轼至永修,曾为一农夫孩子治愈了急病,农夫留他吃饭,买回肉招待他。他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作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不觉念出,农夫以为他是教自己怎样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就将肉同系肉的稻草一起,整块放在锅里焖煮,待烂透后取出吃,有特殊风味。从此就成为了当地的传统名菜。
菜品简介
中南海菜谱集历史皇家名菜和地方名菜,可谓是当代的“满汉全席”。菜谱中有一道地方名菜为“永修东坡肉”。人们只知道闻名遐迩的杭州东坡肉,永修东坡肉却鲜为人知。永修东坡肉与杭州东坡肉最大的区别在于永修东坡肉是用稻草捆绑猪肉焖制而成,具有稻草别有的清香味。
说起永修县东坡肉,永修人家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凡红白喜事,在答谢客人时的酒宴上,都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东坡肉。相传此东坡肉的由来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是年,宋朝大文人苏轼也就是苏东坡到建昌访挚友李公择,路上见一农夫之子中暑,病情危急。懂得些医术的苏轼立刻以术相救,使得中暑者病情好转,脱离危险。农夫为感谢苏轼的救子之恩,上街市上称了二斤肉,用稻草捆好提回。农夫问苏轼喜欢何种口味,这肉是烧是炖?苏轼看着乡景想着诗句,突然就有了一句好诗,脱口而出:“荷上……袭人……透馨香。”农夫误听为“和草整煮透心香”,遂将肉连稻草洗净后下锅焖煮。肉熟后,苏问缘故,农夫才告知大文人。苏轼笑道:“晨曦舒彩,绚烂天半,水上荷香,朝露如珠,故赋诗‘荷上珍珠透馨香’,主人是误听了。”
没想到的是,此肉酥糯可口,汁浓味醇,肥而不腻,素而不脆,加上稻草的田间之清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苏东坡品尝后,更是大加赞赏。建昌(今永修县)人此后凡答谢之宴,都要做上此肉,已成为民间酒席筵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并取名为东坡肉,流传至今。
东坡肉进入中南海菜谱还有一段不凡的经历。1998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永修县毗邻鄱阳湖,地势低洼,是洪灾的重灾区。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莅临永修视察。根据安排江总书记本在永修招待所用膳的,永修县领导特意叫来名厨李师傅为总书记做一道永修东坡肉。因临时变故,总书记要返回南昌市用膳。县领导决定将做好的东坡肉送往南昌。当送至南昌,总书记又因事返回了北京。
几年后,时任中央常委的吴官正到永修吴城视察,品尝到了永修东坡肉,连声称道。吴官正听说了为总书记做东坡肉的事后,表示回京后将永修东坡肉介绍给总书记并推荐入中南海菜谱。
名厨李师傅终于应招。他带上家乡的稻草进入了中南海。这次是特意去为中央领导做永修东坡肉。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品尝了永修东坡肉后赞不绝口。时隔不久,李师傅又一次去中南海。这次去是为永修东坡肉成为中南海菜谱正式传授手艺,从此,永修东坡肉这道地方历史名菜进入了国宴。永修东坡肉自然和北宋大诗人苏轼有关。据史载,苏轼至建昌(今永修县)访挚友李公择,路遇农人之子中暑,以术救之。农人感恩图报,待以上宾。次晨,农人提草捆猪肉归,询苏烹调之法。苏念念有词:“荷上…珍珠𫚉…透馨香…”。农人误以为“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肉连稻草下锅焖煮。肉熟,苏问故,农人以告。苏笑道:“晨曦舒彩,绚烂天半,水上芙蓉,朝露如珠。因此赋诗:荷上珍珠透馨香,主人何误听焉?”吃后,苏赞不绝口,称其酥糯可口,汁浓味醇,肥而不腻,酥而不碎,且稻草清香四溢,别有风味。从此,取名曰:东坡肉,相沿成俗,成为当地的一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