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地花鼓是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属于灯舞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00多年前。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通常在春节期间与其他民俗活动一同进行。
形式特征
演出时间
兴山地花鼓最初主要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与大闹花灯活动结合表演,后来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各种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表演形式
地花鼓一般由两人表演,分为旦角和丑角,旦角早期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后来发展为男女对扮。表演者手持折扇和绸巾,在小军鼓、阴锣、大钵、钩锣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通过诙谐幽默的对话和舞蹈展现故事情节。
表演内容
地花鼓的表演内容多样,包括劳动场景、爱情生活以及历史故事等。其中,“数花”、“探郎”等节目广受欢迎。
舞蹈特点
兴山地花鼓的舞蹈动作独特,节奏明快,舞蹈性强。其特点是下沉、扣胸、屈膝、扭腰、晃肩、绕扇花等。由于表演者的距离较近,因此可以在任何场地进行表演。
音乐唱腔
地花鼓的音乐唱腔以民歌小调为主,没有固定曲牌,使得唱腔灵活多变。不同地区的艺人在表演中会加入当地的民俗音乐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保护传承
兴山地花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保护。
参考资料
地花鼓(兴山地花鼓).荆楚网.2024-11-04
湖北宜昌兴山“地花鼓”的舞蹈角色研究.中国知网.2024-11-04
兴山地花鼓.传承人.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