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郭承汾

郭承汾(?-1649年),字衮,号贤水,晋江市县(今晋江市)人。明朝末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年),郭承汾中式举人,次年联捷癸未科进士。曾任淮安府推官,任职仅八个月便因才能受到徵召,晋升为浙江省道监察御史。

人物介绍

崇祯十五年(1642年),郭承汾中式举人。次年联捷癸未科进士。授淮安府推官。任仅八个月,即以才能徵召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市,弘光朝灭亡。郭承汾随朱聿鐭朱聿键逃往福建省。唐王即位,改元隆武,郭承汾仍任御史,巡按贵州省

次年春,张献忠部由四川省攻贵州,过承汾会同定畨侯皮熊、总制范爌,尽力剿抚、经营。不久,清兵入闽,隆武帝被俘。郭承汾在贵州等候消息,皮熊、范爌请其留任。於是得命,晋太仆寺卿,兼佥都御史巡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张献忠馀部孙可望派兵劫持郭承汾及皮熊至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欲劝其投降。郭承汾毫无惧色,怒斥孙可望“以朱温之事,行莽、操之奸”。孙可望大怒,将其拘谨於民宅。郭承汾绝食十几日而死。移东郊,多日无人敢於收殓。经历月馀,颜色如旧。有总兵徐尽忠一直对郭承汾友善,暗地令家僮在夜间将承汾埋葬,并悉心标记。

清康熙九年(1671年),陈宝钥分藩贵州省,寻访郭承汾遗迹,方找到徐尽忠子及家童,收集承汾骸骨,迁回家乡安葬。郭承汾家贫无子,族人以其侄郭绍徽过继为嗣。

史书记载

《泉州府志·卷之五十七·明忠义》页四十四~四十七:郭承汾,字懋衮,号贤水,晋江市人。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授淮安府推官。涖任八月,以才能徵为浙江省御史。及南都失守,随唐王入闽,仍以御史巡按贵州。时滇黔僻在天末,尚循明朔,至则清自矢,惩贪举暴,岳立风行,悍将奸胥莫不望风而靡,省风事竣,会有妖僧之变,与沅抚会事,上报可。因赴省监决,遂迟留。

明年春,蜀寇渡江,荼毒上游七邑,杀戮之,鸡犬无声,承汾奋臂会定畨侯皮熊、总制范爌协力剿抚经营,三阅月始。贵阳市时兵之馀,屍塞长,血成沟浍,於是收馀烬,遗骸,吊忠魂於荒原,辑残黎於箐硐,将为长守之计。未几,大清兵入闽,朱聿鐭被执,粤人别委巡方,承汾候代,而皮熊、范爌因民情共疏留承汾护军,联络各路办寇。得命,晋太仆,兼都,巡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己丑,逆党孙可望遣使贻书谕责,谓牛耳之血未乾,北门之师夜至,君父可欺,天地神明不可昧也,不报。十一月,遂以兵承汾及皮熊於酉阳界。执见时,众官慑於威,皆跪,承汾独挺然不屈,词色皆厉,可望慰抚之,益申言切责。可望怒,承汾笑曰:“汝以朱温之事,行莽、操之奸,将窃大权,移汉,谓举国莫尔何!我头可断,膝不可屈!”遂为左右捽仆。承汾曰:“吾读书四十年,自矢上不负君父,下不负生民。今日蒙屯正国士捐之日也!即死耳,吾何惧哉!”乃令引出,羁民房中,饿九日不死。可望令人劝之食,曰:“吾欲扶国运,愿先生共襄盛举。亟强,毋自苦。”承汾瞪目曰:“路人知司马之心,谁其信之!吾志已决,虽蘇、张复生,不可餂也。”复饿五日死,移屍东郊,无敢收者。历月馀,颜色如旧,诸虫鸟兽不敢犯。有总戎许尽忠,素善承汾,阴令家僮志其处,黑夜瘗之,无有知者。

康熙九年,陈宝钥分藩贵州省,徵其遗迹,无不涕泣能道者。复有旧士人黄皑以岐黄之术问请曰:先生温陵人,亦知此地有温陵忠烈如郭公者乎!宝钥怆然曰:“固也。子能为我求其藏骨之处乎?”慨然曰:“皑受知郭师甚深,日夜拊心难忘。”遂遍求诸遗老,曰:“当日伪秦以虎狼之威,谁敢藏屍以罹祸?”适与友杨和甫谈及此事,曰:向闻许公有此义举,问其子程伯符,则知之矣。遂访伯符于山村,泫然泣曰:此先子实为之,虽妻子不与知也。惟所瘗家僮知之,亦虑其及祸,今就耕开州矣。越三日,其家僮不期而至,会城叩之,则曰:“埋之日已详志其处,城北工坎上有木槿一株,瘗其下。今花根尚在,封识无恙也。”发验果然。遂挈其骸以归。

承汾性义侠,郡有不平事,不惮攘臂为之。先有纷难,立为排解。及遭大难,百折不。当许僮藏其骸时,甫弱冠,至陈宝钥访求,已然叟矣。令斯人者,天夺其年,或死饥寒,或死兵刃,即不死而转徙流离。则忠魂灵骨,且与断梗飞花同埋尘土耳。意忠义英爽不忘情於故,有使之而然与。承汾家贫无子,族人以侄绍徽为之嗣,择地葬焉。郡中诸名公及族人皆有挽诗。陈蓼崖纪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