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镇国塔

镇国塔

镇国塔,又名灵应塔,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市建设路东段,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当时的卫辉知府周思宸主持修建。镇国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塔,高约34.5米,由下向上逐渐收缩成锥状形,塔身通体由长42厘米、宽19厘米、厚9厘米的青砖垒砌,每层檐下有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枋、斗拱等装饰,并砌出线条柔和的腰檐。

镇国塔由下向上逐层收缩成锥形,高度均匀递减,外檐收放自然得体,这样既保护塔墙免遭雨雪侵蚀冲刷,又给塔体以视觉上美的享受。镇国塔有南北两个塔门,木质推扇门以铜式虎头为扣环,其形威武肃穆,似镇压一切魅。镇国塔南门额上书“灵应塔”三字,另有小字“卫辉市知府周思宸”“大明万历十三年” ,塔北门额上书“护国保民”四字。镇国塔每层檐下有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枋、斗拱等装饰,并砌出线条柔和的腰檐,每层有望窗、塔心室,塔心室内设有佛龛,望窗和塔心室之间是一人宽尾旋向上的塔道,每层南北各有券门,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中部有柏木刹杆。从空中俯瞰,镇国塔塔顶呈均匀的六边形,使用蓝、绿琉璃瓦覆顶,在阳光的照射下,琉璃顶向不同的方向散发出熠光辉,每层塔角都悬挂着一个风铃,风起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镇国塔从内至外结构衔接搭配合理,斗拱磨制细腻,细部处理得当,展现出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是研究明代建筑和砖石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为明代的建筑史、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对于文物、考古、交通、科技、地理、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均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公布了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4处;镇国塔入选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新乡卫辉市城区受淹长达7天。这次“7·20”暴雨后,汲水镇水深达到两米多,镇国塔塔基、底座都被淹没,在消防官兵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大水被排出市区,镇国塔整整被洪水泡了半个月,镇国塔没有明显损坏。镇国塔之所以建筑坚固,是因为塔芯柱与外塔连为一体,整座塔逐层收敛至顶端呈锥状。

历史沿革

镇国塔位于河南省卫辉市东南隅,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镇国塔又名灵应塔,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所建。据传此塔所在位置为中国版图——雄鸡的心脏,是一处风水宝地,故该塔又叫护国灵应塔。

建筑特色

镇国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高约34.5米,由下向上逐渐收缩成锥状形,塔身通体由长42厘米,宽19厘米,厚9厘米的青砖垒砌,每层檐下有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枋、斗拱等装饰,并砌出线条柔和的腰檐,每层有望窗、塔心室,塔心室内设有佛龛共21个,佛龛与望窗相交,形成塔道。每一层南北各辟一券门,在门楣上镶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书"护国保民",正南面石碣上书"灵应塔",均为篆刻,上款为"卫辉知府周思宸",下款为"大明万历十三年"。从第一层塔门入室,登102个台阶踏道盘旋而上,便到达第七层。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塔的每层六个角上都悬挂着一个风铃,风吹起的时候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在塔顶内部砌有八卦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部有柏木刹杆,顶部用孔雀蓝色琉璃瓦覆盖。

主要价值

该塔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建筑,也是新乡地区的唯一佛教砖塔。

参考资料

图中|一座存在了400多年“护国保民”的镇国塔-大象网.河南大象网.2024-03-31

镇国塔.中共新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新乡市监察委员会.2024-03-31

河南大事记 | 1986年.河南省党史方志网.2024-03-31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河南省文物局.2024-03-31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2024-03-31

文博遗址雨过天晴“疗外伤”.大河网.2024-03-31

“7·20”暴雨致全省400多处遗址不同程度损伤,好在馆藏文物无一受损.今日头条.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