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行舟》是沃纳·赫尔佐格执导的剧情,由克劳斯·金斯基主演,1982年3月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20世纪初南美秘鲁,痴迷歌剧的南非白人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被当地人称为空想家“菲茨卡拉多”。菲茨卡拉多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尤其当他在巴西的亚马逊大剧院欣赏到世界著名男高音恩里科·卡鲁索的演出之后,居然萌生出要在秘鲁小镇上也修建出一座宏大剧院的疯狂念头。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菲茨卡拉多接受了当地橡胶大亨向他提出到神秘恐怖的乌圭里亚林区进行收割的任务,一段惊险刺激的旅程随之开始。
《陆上行舟》荣获1982年第3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并入围该届金棕榈奖提名,以及入围1983年第4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南美秘鲁,爱尔兰裔南非白人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被当地人称为“菲茨卡拉尔多”,在当地土语中意为“无谓的事物迷恋者”。人如其名,菲茨卡拉尔多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比如计划建造贯穿印加山脉的铁路、在热带雨林里生产冰块等等,毫无疑问的是这些空想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菲茨卡拉尔多是个歌剧狂,极度崇拜意大利伟大的歌剧男高音恩里科·卡鲁索,计划请他来亚马逊丛林深处的歌剧院演出。
为了筹集修建设歌剧院的资金,菲茨卡拉尔多涉足了当时最赚钱的橡胶业。他买下一处蛮荒的丛林开采橡胶,计划前往乌圭里亚林区进行收割。在情人的帮助下,菲茨卡拉尔多购买了一艘旧船,率领着船员向那片神秘恐怖的林区进发。但是,由于船不能直达橡胶林,他必须把船沿着平行的一条河流开过来,然后动用上千名美洲原住民抬着这条320吨重的大船越过山脊运送到另一条平行的河流上。
遗憾的是,那只大船在越过山脊时,印第安人放开了手中的绳索。最后,大船作为祭奠神圣的河流的祭品,在激流中撞得粉身碎骨。虽然,菲茨卡拉尔多的计划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胜利,虽败犹荣。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该片的历经四年才得以完成。
主人公菲茨卡拉尔多一开始是由杰森·罗巴兹扮演的,但在影片大约拍了40%时,杰森·罗巴兹因病退出拍摄。赫尔佐格考虑过由杰克·尼科尔森代演,也想过自己亲自出演主角,不过,最后还是由与他合作过多部影片的金斯基代替杰森·罗巴兹主演该片。
原本在片中扮演菲茨卡拉尔多好友的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因要参加乐队的演出而退出剧组。荣格·冯·赫尔佐格觉得没人能代替贾格尔,便干脆删除了那个角色。
片中有个镜头,当轮船好不容易开始向上移动时,又滑了回去,把几名美洲原住民压在下面。影片上映后有人认为真有群演被压在船下,指责导演罔顾人命。而实际上,那些群演根本没有受伤。
在进行外景拍摄时,剧组中当群众演员的印第安人曾受到当地阿梅华卡斯人部落的攻击,其中一个人被箭射穿了喉咙,而他的妻子腹部中箭。随后剧组里的50名印第安演员集体出发准备实施报复性袭击,但最终他们没有遇到阿梅华卡斯人。
·导演维赫尔佐格销毁了所有贾森·罗巴兹和米克·贾格尔拍摄的胶片,当多年后他想把其中的一些胶片用在电影《我的魔鬼:克劳斯·金斯基》时,发现只有在莱斯·布兰克的纪录片中保留了三段。
赫尔佐格带领剧组真的把一艘重340吨的蒸汽船运到山顶,只用了一辆推土机而没有使用任何特技效果。
拉船所用的零件都从迈阿密运来,剧组把船拉到山顶后,另一边山脚下原本15米的水位降到了只有0.6米,他们只好把船留在山顶上放了六个月,然后又用了几周时间完成了大船下山、重新入水的镜头。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灵感来源
在拍摄《陆上行舟》前很多年,赫尔佐格为某部影片挑选外景而来到法国布列塔尼海岸一个叫卡纳克的地方,当地翻山越岭连绵数英里的史前石碑群给他带来震撼。他对史前人类如何竖起这些巨大石碑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冥思苦想两天后,他琢磨出来了用简单工具将一块石碑运到两公里以外的方法。随后,一位曾帮他筹集资金拍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的朋友建议他再回亚马孙河丛林拍摄一部电影,而且把南美冒险家阿塞·费明·菲茨卡拉尔多的真实故事告诉了他。在赫尔佐格看来,阿塞·费明·菲茨卡拉尔多不过是个生活在世纪之交的黑心商人,但故事里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赫尔佐格兴趣:菲茨卡拉尔多曾在河岸把一艘船拆开,然后从陆路运到相邻的平行河道中再组装起来。赫尔佐格从这个细节获得灵感,结合卡纳克的石碑,想出了菲茨卡拉尔多为在丛林中建歌剧院借助土著的力量把大船拉过一个山头的故事。
“陆上行舟”
在刚开始构思《陆上行舟》时,荣格·冯·赫尔佐格就意识到要拍这个故事,必须把一艘真船实实在在地拉过一个山头。二十世纪影业对该片表示了浓厚兴趣,但他们建议用船模和假山来完成拍摄,赫尔佐格没有同意,坚持不使用任何特效。
在拍摄中,剧组找到一条340吨重的汽船,将它拉动1600多米翻越一座陡峭的小山。按最初设计,山的坡度是60度,后来他们把要求改成40度。小山位于丛林中,与之相距最近的城镇也在1200公里之外。拉船翻山的预算只有600万美元,而且开拍时绝大部分资金还没有到位,所以赫尔佐格一开始是自己投钱运作整个项目,期待项目初见端倪后能吸引投资人。
由于担心无法完成计划,为赫尔佐格提供后勤服务的巴西工程师退出了剧组,赫尔佐格不得不在没有工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继续完成原定计划。尽管采用了坚固定的滑轮系统,为了保证人员安全,赫尔佐格仍不允许任何人靠近正在被拖动的船,特别是不允许站在船后。他把轮船后面的区域都封闭起来,这样即使钢缆断裂,轮船滑下山时也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穿越激流”
对于拍摄大船穿越激流的镜头,赫尔佐格起初有些犹豫,反倒是主演金斯基很渴望,一再怂导演拍摄那样的画面。正式开拍时,剧组刚架好摄像机,14根系船的钢缆就在河水的巨大冲力下一齐断掉了,轮船在无人控制的情部下向激流漂去。重新让轮船就位后,他们拍下了船顺流而下不断撞击两崖石壁的镜头。铁锚穿破了船体,因为钢制内层和气室的保护,船才没有沉没。拍完这些后,赫尔佐格觉得如果再拍一组主人公在船上醒来后发现轮船正朝激流猛冲过去的镜头会更好。于是,经过十天努力,他们拉着第二艘船逆流而上穿过了激流。一共七个人带着三架摄影机上了船。他们用绳子把摄影师豪尔赫·比涅阿斯和摄影机绑在舵轮的后墙上,由于巨大冲力,豪尔赫·比涅阿斯断了几根肋骨,比特·普莱瑟撞上固定在甲板上的摄影机,撞出了脑震荡,托马斯·茂奇则抱着摄影机被撞得飞了起来。
制作发行
制作发行方
上映情况
影片评价
该片如此真实而朴素,如此毫不在意技巧,如此虔诚地操持着梦想的重量,它只是需要被勇敢地拍出来,而并非为了被后人顶礼膜拜而存在。
该片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的主宰,这使得影片凝重的风格中增添了明朗乐观的亮色。摄影师托马斯·茂奇出色的、充满造型感的摄影将亚马逊丛林的壮丽和神奇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个赫尔佐格式的富有神秘感的世外桃源。人、河流与幻想和谐统一地构成了一幅幅奇丽的景观,使人产生无限联想与深思。该片不仅影像瑰丽,有强烈的造型意识,而且具有强有力的哲理内蕴支撑,体现了深广的社会意义和人性的光辉。不注重讲述引起入胜的故事,在结构上比较松散和自由,不注重情节之间的逻辑性和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风格。为了表达某种哲理思想或情绪气氛,有时甚至牺牲故事本身的戏剧魅力。赫尔佐格通过对人物极端行径的刻画,从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的角度,研究这些边缘人的性格,阐发人生的哲理。
一个接近黑色幽默的故事,被赫尔佐格以隆重到庄严的态度拍了出来,其中的超现实成分,在仪式般的叙述中逐渐脱落,观者不得不与主人公一起严肃对待这出荒诞的梦想。更接近影片主旨的概括,并不是梦想与意志的胜利,而是梦想之无用。片中感染力最强大的大船翻山一场戏,就是最大的一次无用功。梦想狂菲茨卡拉尔多最终所得寥寥,梦想效用微小,但依然如此具有魅力,那是因为过程才是尊严与意义的载体,而非结果。像教徒一样坚定,带着愚公移山式的愚,菲茨卡拉尔多和土著们那些瑰丽的梦想或盲目的坚定,在俗态意义都是无用之梦,却都摄人心神。大船缓慢越过山顶,在雨林深处河流行进,扩音器发出歌剧之声,在这些无用的时刻与细节之处,诗意喷薄而出。为无用之事狂热,有超现实之味,因为超现实,所以魔幻,所以动人。
大众评分
该数据截止至2024年1月21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陆上行舟 Fitzcarraldo (1982).豆瓣电影.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