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是明代文献中记载的用来烧造青花瓷器的一种高级进口青料。苏麻离青所指称的这种青料,在同时期或较晚出现在文献上的类似名称还有苏勃泥青、苏泥勃青、苏麻尼青等。这些音译名均只出现在文人笔记等私人刊刻出版的书籍之中。官方名称叫做回回青或回青。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苏麻离青青花所作的分析结果显示,都显示出高铁低锰并伴有微量的,而明代宣德以后使用的国产青料的成分特征明显不同,青料中含有大量助熔剂成分,是一种含有较高钾、钙、铁、钴、砷的蓝色颜料,发色浓艳,耐高温,在高温下容易向釉中晕散。苏麻离青青料进口于波斯(今伊朗卡尚地区的一个叫做喀姆萨(Qamsar)的小村子。

苏麻青的呈色情况十分复杂,因它和众多原因有关,如用料的浓度、烧制温度、每一窑烧的配方等等。或多或少总是伴随着晕散。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并有结晶斑

释名

“苏麻离青”,综合发音、生产年代、加工工艺、成分特征等方面的论据,可以认定中国在元代到明代早期青花瓷所使用的进口青料是苏麻离青,“苏莱麻尼,苏麻离、苏尼或苏麻尼”等都是“Sulaimani”的不同音译名称,“青”则为青料之意。部分文献中出现的苏尼浡青则是苏浡尼青的误写,这种误传发生在清乾隆四十年前后。

苏麻离青只出现在文人笔记等私人刊刻出版的书籍之中,不是这种进口青料的官方称呼,官方名称叫做回回青或回青。

名字来源争议

国外青料名的音译

英国人赫斯(F.Hirth)博士在1888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古代瓷器》(《Ancient Chinese Porcelain》)中提到,苏麻离青的发音与Smalt非常接近,而苏泥勃可能是音译自Schneeberg(德国著名的Smalt产地),不过他也指出Smalt在永乐、宣德时期还未出现,所以它有可能是来自西亚。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区志仁(James.C.Y.WATT)曾经对古代文献做了归纳,他认为苏麻离青以及《大明会典》中曾出现的苏莱曼之名均自于波斯的陶瓷青料Sulaimani,而苏浡泥青,苏泥勃青等名称可能只是获得的贸易渠道不同或者是来自于不同时期。

马文宽认为苏麻离青、苏浡泥青、苏麻尼青只是Sulaimani的不同音译名。叶喆民在《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也认为苏麻离青就是Smalt的音译。

产地名称的音译

赛尔(GeoffreyR.Sayer)认为苏麻离青、苏泥勃青和苏麻尼青的“苏”代表苏门答剌,它们就是苏门答剌进贡的回回青的另外的名字。

傅振伦先生则认为苏泥勃青应该解释为苏泥和勃青,是由来自于苏门答剌国(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和勃泥国(今加里曼丹岛)的青料的合称。

文献记载

明代时期

清朝时期

成分特征

宣德时期之前,因国产青料尚未获得,所以只能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从以往发表的成份分析数据来看,元代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成分上都显示出高铁低锰并伴有微量的砷,而明代宣德以后使用的国产青料的成分特征是含有大量的锰,铁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并且没有检测出砷。国产青料与进口青料在成分上有显著差别,而元青花所使用的青料与12-13世纪伊朗卡善地区生产的多彩陶瓷(学术界称为米纳伊陶器,Minaiware)中的蓝彩成分非常接近,出产苏莱麻尼(Sulaimani)青料的卡姆萨村就位于卡善地区,据此推测米纳伊彩陶与元青花所使用的蓝彩都是这种名为苏莱麻尼(Sulaimani)的青料。综合元青花与波斯米纳伊陶器的测试结果,发现蓝彩区域与釉的助熔剂含量相当高,特别是钾含量,甚至略高于釉中的钾含量,说明苏莱麻尼青料中含有大量助熔剂成分。因此苏莱麻尼(苏麻离青)是一种含有较高钾、钙、铁、钴、砷的蓝色颜料,发色浓艳,耐高温,但是在高温下容易向釉中晕散。

对瓷器上的苏麻离青青花所作的化学分析结果,其中二氧化硅占70.86%;氧化铝占0.43%;氧化钴占6.49%;氧化钠氧化钾含量合占21.41%,其他杂质占0.81%,氧化锰含量很少。苏麻离青不大可能是国产钴矿。

产地

在西亚波斯的卡善(Kashan)地区(今伊朗卡尚),有一个叫做喀姆萨(Qamsar)的小村子,这里蕴藏有丰富的钴矿,当地匠人很早就认识到可以加工钴矿来生产蓝色彩料。中世纪时当地匠人认为是先知苏莱曼最早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矿物,因此就把它称作苏莱麻尼(Sulaimani)。苏莱麻尼(Sulaimani)的发音与苏麻离、苏浡尼或苏麻尼非常近似,在相当于中国的元朝时期就已经大量生产了。喀姆萨(Qamsar)村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在开采、加工这种青料并大量外销。

苏莱麻尼(Sulaimani)的加工工艺也很特别:制作蓝彩料需要10份钴矿或矿饼加上5份草木灰(Kaliab)和5份硼砂,磨成粉,混合均匀后,用葡萄糖浆(shireh)和成糊状,然后制成小球或者饼状。这些小球混入适量碎石英后放入Sufar(广口的陶土罐),放入炉中加热16个小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金属的含量增加到这些待使用矿饼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将其磨成粉混入等量的石英,就是用于釉下彩的颜料。用于釉上彩绘时,将其磨成粉,混入40倍重量的白水晶或者旧玻璃(最好是含有锰的)以及两倍重量的硼砂,充分磨碎混合后置入陶罐中,然后放入炉内加热直到它在陶罐内形成像玻璃一样蓝釉硬壳。将这个硬壳从陶罐中取出,使用时,将其磨成粉然后配合树胶涂在陶器表面。都是把钴矿料加工成类似于蓝玻璃的物质。

窥天外乘》中记载正德年间云南省的镇守太监得到外国回青,其加工工艺为“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这里“伪宝”应该就是玻璃一类的物质。从工艺角度来看,中国进口来的青料与苏莱麻尼(Sulaimani)也非常类似。青花瓷的质量,特别是蓝彩的呈色在元代晚期突然提升很可能与苏莱麻尼(Sulaimani)青料的进口密切相关。

使用概况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永乐宣德,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其他各朝,称正统,景泰天顺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侯,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器具代表性。

呈色

苏麻青的呈色情况十分复杂,因它和众多原因有关,如用料的浓度、烧制温度、每一窑烧的配方等等。

元代末期苏麻离青的发色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典型的元青料蓝中泛紫,浓艳而不透明,呈丝网状机理,(在40倍放大镜下观察的情况)用手抚摸有点较低的感觉;另一种为灰料发色灰蓝,深处发黑,有褐色团块现象,有明显凹低的感觉。洪武时期青料发色基本和元青花灰料相同,但釉面要比元青花灰暗,和元青花灰料很难区别。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呈色靓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黑色,浓重处或浓繁处于凹且深人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状,另一种为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蓝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气泡

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气泡的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

结晶斑

在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多常见于标准元青花器);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多见于永、宣青花器)。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