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茂椿

洪茂椿,男,汉族,1953年9月17日出生,福建莆田人,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年,洪茂椿获福州大学化学系学士。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名古屋市大学化学系。1985年至1987年,洪茂椿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和伊利诺依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98年,洪茂椿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洪茂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他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长,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

1953年9月,洪茂椿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

1978年,获福州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系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和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1992年至1993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做JSPS访问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洪茂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3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馆网站显示,洪茂椿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进步一等奖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据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显示,洪茂椿已指导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1人,正指导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7人。

教学成果奖励

2009年,洪茂椿获“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科研理念

洪茂椿院士认为化学领域上的研究成果是要转移转化与工程产业化,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国家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并根据对材料的诉求,在各专业人才的合作下,对材料进行匹配、评定,最终才能确定出所需的材料。在整个过程中跨学科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荣誉奖项

社会任职

洪茂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担任《Crystal Growth & Design》,《结构化学》和《波谱学》杂志副主编,《Inorg. Chem. Commun.》,《Inorg. Chim. Acta》,《J. Mol. Struct.》,《中国科学B版》和《化学进展》等杂志编委。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国家纳米评估中心副主任,国家纳米中心学术委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化学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

人物评价

洪茂椿院士是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同时也是团簇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他在本领域的贡献被广泛认可,被誉为该领域的“推进者”,这一评价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洪茂椿院士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无机化学的发展,还在团簇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央广网对洪茂椿院士的评价同样高度肯定,认为他作为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相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洪茂椿院士的科研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他的创新精神和学术成就为我国化学科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后来的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他的工作不断推动着化学科学的边界向前发展,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

参考资料

洪茂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2024-10-25

福州院士风采 | 洪茂椿: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无机前沿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5

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04-20

洪茂椿 男 博导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people.ucas.ac.cn.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