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男,1965年出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标准委员会汉字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语言文化建设促进会理事,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工作组主要成员。
人物经历
1985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0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3年出站后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曾任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西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援藏)、安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负责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科研成果
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国际化、标准化的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规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金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字形整理与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民国以来碑刻文献电子典藏与属性描述”、《汉碑文字通释》、国家语委项目重点项目“汉语文本简繁转换的规范化研究”“《规范汉字表》对应繁体字、异体字字形整理与研究”、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雕版印刷字形研究”,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音义源流研究”子课题主持人,另外还参与新闻出版总署重大课题“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汉字构形演化数字化技术与系统”等多项重大项目。
出版学术著作《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汉字应用通则》《汉字的文化解读》《汉字》等,参编《汉字学概要》《训学》《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教程》《训诂学与词汇语义学论集》《中州文献总录》《现代汉语定语的语序认知研究》《跨学科语法研究与应用》《\u003c通用规范汉字表\u003e解读》《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国文化通史》《中国文化概论》等,担任《北京市语言生活年度报告》主编、《辞源》修订字形组分项主编。
学术论文
汉字理论与汉字规范研究方面:《论章黄学派的汉字系统观念》《谈王筠会意字分类问题》《汉字系统优化的基本原则》《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汉字构形的地域变异》《汉字形体变异与构形理据的相互影响》《楷书书写的力学原则等》《简繁对应关系与简繁转换》《汉字规范的历史借鉴与当代实践》《当前汉字规范的几个主要问题》《汉字发展的自然规律与人为规范》《谈印刷宋体字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兼谈《规范汉字表》的字形调整问题》《\u003c通用规范汉字表\u003e与“简繁之争”》《\u003c通用规范汉字表\u003e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汉字文化学的科学定位》《汉字构形分析的科学原则与汉字文化研究》《有关汉字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碑刻学与雕版印刷研究方面:《中国古代碑刻文献综论》《谈碑刻文献的语言文字学价值》《谈碑刻的文献性质分类法》《宋金房山石经汉字部件混同现象简析》《\u003c房山石经\u003e与\u003c龙手鉴\u003e字形比较与研究》《\u003c房山石经\u003e异构字的类型及其与\u003c龙龛手鉴\u003e的比较》《宋金房山石经汉字部件混同现象简析》《谈雕版印刷对印刷体的影响》《雕版印刷对宋代汉字的影响》;
训诂学与词汇学方面:《\u003c说文\u003e异文与\u003c说文\u003e校读》《谈朱骏声转注系联的字形问题》《试论汉字表形部件声化对谐声关系的影响》《字与词的跨越:从字意到词义》《论词义在汉字构形中的转化方式》。
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转载。
开设课程
王立军教授主要讲授汉字学、汉字构形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并主讲国家精品视频课程“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导论”,参与讲授国家精品课程“古代汉语”。此外,他还讲授汉字历史学、《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学、文献阅读、传统语文学方法论等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
获得荣誉
王立军教授获得的荣誉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他主持的高校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研修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一书获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汉字应用通则》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参与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送审稿)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21年9月,王立军教授获得第六届“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