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唐山方言

唐山方言,又称唐山话。唐山市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冀鲁官话保唐片,是分布在唐山市全境及北京、天津市、秦皇岛部分地区的地方方言,又被称作唐山话、冀东方言、老呔话等。根据地域划分,其方言片内部分为遵化市滦州丰南区乐亭县以及迁西县几个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唐山方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到后来受东北方言的影响以及后来清军入关满族语言和北方方言的融合,其语言特色进行了激烈变化,以及后来清政府成立语言发展进入稳定固化期。当代,唐山方言依然随着城市间移民而发展变化着。

唐山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在发音上语调绵延,并且在语调的高低上差距比较明显,其中起落的音调也比较大,具有词汇丰富多样、内部语音差异明显、语法灵活多变、语调诙谐幽默的特点,比如其语音中平翘舌不分、舌面音异读成舌尖音,所以常常给人一种说话像“唱歌”一样的感觉。

方言承载的是民系族群的地域文化,它与民俗文化构成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冀东方言的代表唐山方言以语言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为特征逐渐融入到影视、文学作品当中,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重视。不仅如此,唐山方言还衍生出了许多民俗文化,如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语、谚语、歇后语、号子等,以及州皮影、乐亭大鼓、莲花落为代表的曲艺文化等。这些都为唐山民俗文化注入了生命力,也为唐山方言走向全国开拓了新的天地。但是随着半个多世纪汉语的强制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唐山方言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方言的使用人数在持续减少。目前已出台具体的方言保护措施,使其能够得到系统的传承。

形成探源

唐山方言既有传统北方方言的积淀,也有北京方言的融合,东北方言的影响,并有唐山地域文化的特点,是集多种语音、语素、语汇的结合体。

形成期

据考古发现,大约4~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燕山南麓远古的唐山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到商周时期,唐山已有人家,属于孤竹国。战国时期为燕国辖地。秦汉为右平郡和辽西郡管辖。公元280年,晋朝统一中国,唐山为北平郡、辽西郡所辖,原居住在燕山北麓的鲜卑族开始南迁。到了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不勒建立后越,南迁的鲜卑人更加多了起来,长城以南地区,曾有鲜卑人独立的村落,并且民族文化出现了一次大融合,这也成为唐山方言最初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激烈变化期

唐朝以后唐山地区为幽州。后来金朝建辽,唐山为金人统治。这时期的唐山方言发展与东北地区方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元末明初,冀东战乱,唐山人因生活所迫,举家东迁,流落东北,东北的风土人情、方言习惯流传到唐山,也融入唐山的语言之中。朱元璋元年,内蒙、山西省浙江省一带大量向冀东移民,屯田开荒,移民屯田住地叫屯,现唐山仍有马家屯、梁家屯、付家屯等地名。明代后期,唐山融合了各地方移民的智慧,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陶瓷业和采煤业也发展起来。唐山由部分零星的村落逐步发展起来,但是文化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文化交汇明显,主体语言独立性不强。加之处于战争边缘,流动人员较多,语言种类繁杂,使唐山方言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同时,又衍生了自身的语言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乐亭大米是天下一绝。”"wo men55 老挝语214 ting da55 mi55 shi35 tian55 xia35 yi55 jue35。”此处,"我"发“wo轻声”。另外,清朝以后,大批满族人进关,满族语言逐渐被北方方言所融合。唐山、遵化市属于八旗子弟的封地,统治阶级代表的满族风土文化很快占据了这块土地。唐山与津、京接壤,交流京城语言,对唐山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滦州方言中类似于北京话,儿化词语较多,如:风车儿、私事儿、买梨儿等。

稳定固化期

1876年,清政府在开平建矿采煤,以中心区大城山为名称改叫唐山,建唐山镇,隶属滦州。煤矿启动带动的早期经济人口迁移必然与19世纪70年代末清政府在开平市修建第一座现代煤矿时移民来的煤矿工人在开平定居的历史有关。一开始,煤矿工人是从贫困农民中招募的,他们大多是从山东省移民过来的。在最初的520名新兵中,有120名机械师来自中国南方的广东省福建省。据记载,在唐山最多有3000多名广东工人。然而,粤语和北方方言之间的差异太大,他们的方言并没有渗透到唐山方言中,以至于他们在说话时相互听不懂。

当代发展

解放后,这座城市一直在稳步发展,直到1976年7月28日清晨,一场7.8级地震袭击了唐山。唐山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陷入瘫痪,社会网络结构彻底瓦解。大力重建家园导致了外来人口的增长,出于就业目的长期定居于此的建筑工人和冶金工人带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方言大量涌入唐山,并且融合得很好。这些公司员工说着各地方言,为唐山本地语言增添了来自各地方言的特色。此后,移民仍在继续,只是在新的建设阶段,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在新移民中,来自周边县市和其他城市的知识分子,以及来自华南的商人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住所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唐山当地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唐山方言受到他们与当地人民的频繁接触、社会地位、年龄、居住时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交往中的使用变得复杂起来。

语系

唐山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冀鲁次方言区中的一个方言分支。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划为冀鲁官话保唐片遵小片。

《河北省志·方言志》则将其划为冀鲁官话秦唐片,包含唐山市所属之唐山市区、遵化市丰南区丰润区滦州滦南县乐亭县迁安市迁西县、唐海、玉田县

北京官话语音研究》(张世方)一书中,将唐山及周边地区归为北京官话的冀津片,属其下的丰唐小片和滦昌小片。

地理分布

唐山方言主要在唐山市全境及北京市天津市秦皇岛市部分地区使用。而唐山整体地区的方言分布形式主要是由遵化市滦州丰南区乐亭县以及迁西县组成。唐山方言在唐山地域语言中也有一定差别,根据语言的近似区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东南部沿海一带,以乐亭、滦南县、唐海东部为语音带,南部以丰南区和唐海西为语音带,中部以市区、丰润区玉田县为语音带,北部以北部山区、迁西和迁安为语音带,东部以平原的滦县为语音带。另外,北部山区的遵化市由于民俗民风具有历史特殊性,可称为遵化语音带。

内部分区

由于唐山市地理位置突出,与秦皇岛市北京市天津市毗邻,北与承德市接壤,日益频繁的交流往来使语言特点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出现了周边与中心城区各个方言片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总体而言,根据地域划分,其方言片内部分为遵化市滦州丰南区乐亭县以及迁西县几个部分。

其中以遵化市为中心,西北部由于临近北京天津,汉语的语调比较明显,而以滦州为主的方言片就比较浓烈。而长期在历史和地域影响下的丰南区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基本形成了一个方言岛,与其他几个方言片都存在很大不同,是唐山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东南部沿海乐亭、滦南县语音带,语音语调优美,是唐山方言的代表,其特点是语音委婉,语调清丽,调尾拖长,富于变化,如同唱歌一样。滦县方言与东南沿海语音带方言有些相似,发音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很大。如:iü不分,o异读成e,将ü读成üi,另外儿化词语较多,如:风车儿、私事儿、买梨儿。中部地区语音属于进化发展的唐山方言,有些接近汉语的发音方式,但多数词语发音仍以平声字为主,语调直平,语音浓重,没有南部地带语音的拖腔。北部地带语音富于色彩。除了中部语音带的直平以外,在语音的尾部多些儿化,在发音时,舌前舌后音发不清楚,比如把“三”说成“山”,把“四”说成“是”。一些词语吐字不准,如我们的“我”(wo214)吐成“wou214”,“小猪崽儿”说成小猪“zhai214”。遵化市语音带在唐山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因为在语音的发展中大量接受东北方言的影响,同时具有唐山中南部语音带的风格,所以发音时平、上、去、入四声分明,但语调平直、浑厚,少委婉、清丽。

语言特点

语音

唐山方言在发音上语调绵延,起落的音调较大,经常为人们带来幽默诙谐的感觉。所以经常被认为唐山人说话就像是唱歌一样,在音调上会出现很多的转音,这种形式尤其是在滦昌小片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唐山方言基本上分为四种声调,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阴阳平分,重点强调入派三分,不怎么区分尖团音。这一点与汉语相比较其方言中发音的声母与韵母也存在着不同。

声母

唐山方言与普通方言中的声母差别明显,体现在:唐山人说话之前都会在韵母形成之间在声母中加入“n”或“ng”,这样在发音期间就会形成没有声母明显音节的现象。比如唐山人在说我们冬天穿的“棉袄”,在发音中就会将它读成“棉脑”,并且经常会将“安全”这个词语说成“喃全”,将“农民”说成“弄民”,这样的发音在唐山的方言片中非常明显。

在发音过程中他们还有很多时候不能分清平翘舌以及舌尖前后的声母发音,经常是将舌尖前发音的声母,如z、c、s放在舌尖后面发音,导致发出的音调出现转曲的现象变为zh、ch、sh。很多地区的方言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唐山地区比较明显,特别是在读统口令“十是十,四十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的时候是最明显的。还比如说在“政府颁发的相关政策”这句话中,唐山方言就会将“政策”俗称“政撤”。

还有很多将一些送气声母读成不送气的声母,比如说将“奖券”读成了“奖眷”。将一些不送气声母在某些音节中读成送气音声母,例如将“同胞”读成“同抛”。

还有一些音节中的声母普遍被异读。

韵母

圆唇元音o与双唇音b、p、m和唇齿音f相拼时异读成不圆唇元音e。如: “波” “坡” “摸”“佛”等音节在汉语中应分别读成“bo” “po” “mo” “fo”,而在唐山话中却读成“be”“pe”“me”“fe”。由于受o、e误读的影响, ong有时也被误读成了eng,如“农民”读成“neng民”。

将有些音节中的韵母“üe”异读成韵母“iao”。例如,“大跃进”读成“大yao进”,“节约”读成“节yao”。这种发音普遍存在于唐山50岁以上的人群中,在较年轻的人群中已经很少出现了。

读丢韵头“u”的现象也较普遍。例如,“开滦集团”读成“开lan”。

将“ü”读成“i”的现象也较常见。例如,“雨水”读成“yi水”。

单韵母“ü”与声母n或l相拼时,唐山话常把ü读成uei。例如,“妇女”读成“妇nui”。

还有一些音节中(一般是在具体的词语中)的韵母普遍被异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音节,其声母韵母均被普遍误读。例如,“恶心”读成“nao心”,“深更半夜”读成“深geng半夜”,“来客了”读成“来qie了”,“第几册”读成“第几chai”。

声调

唐山方言的语音有4个声调,调类与北京语音相同,但调值不同。

上声调的调型与普通话一致(乐亭县除外)为降升调,但调值只有滦南县为214,与普通话相同。其他各地的调值多为起点偏高,降下来后再上升,上升的高度又不够。

去声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完全一致,为全降调。调值也最接近普通话。只有少部分地区的调值起点低一些为“4”,或“落脚点”高一些为“2”。

阳平调在四个调类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大:

音变方面

1.唐山方言比普通话儿化多。有的是无意义的儿化。如:“帮帮忙儿”。

2.唐山方言的轻声比普通话也多一些。如:庸俗(su)、拆兑(dui)、冬瓜(gua)、财神(shen)等。

3.存在着一种声调变读现象:在“阴平+去声”连读的情况下,将阴平读成近似普通话的阳平。例如,开会读成“kai35 hui4,吃饭读成chi35 fan4。

句调方面

唐山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句式中,通过这几个句式我们可以直观、具体地看出:句调少曲调,而唐山话句调是多曲调。一句话中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多,特别是句末,除陈述句外,多将倒数第二个音节拉长并提高音高,最后一个音节的音高降下来然后再升上去。

词汇

根据构词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类:

语法

词法

从词语来看,唐山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类别基本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各类词(语)的具体使用和表意上。

1.唐山方言的合成方位名词比普通话丰富。除普通话所有的,还有“顶上”“头里”“当间儿”。

2. 唐山方言里有两个很典型的方言词:①“听(味)”,意为闻(味)。②“中(不中)”,意为行(不行)、可以(不可以)。唐山方言动词词义较丰富,多数是多义词。大多难以在普通话中找到同义词;有的只能找到近义词,如“鼓捣”。

3.唐山方言形容词较多,并且有三类方言特色浓重。

(1)常在表颜色、气味、冷热、胖瘦等这类单音节形容词前边加上一个语素,使程度加深,有“特别的、很、不一般的”的意思。并且显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黢黑、焦黄等。

(2)又常在后边加上一个词缀“了吧叽(或不拉叽、不叽叽)”,构成附加式形容词,含有不喜欢……的意思。例如:这人长的黑了吧叽的,不好看。

(3)还常常重叠后加“的”,构成“AA的”式的重叠式形容词。如:“热热的、冷冷的、凉凉的、忙忙的、胖胖的、得(dēi)得儿的”。

其他较典型的唐山方言形容词多为多义词,用法灵活。在普通话中难找到同义词。如:得(dēi),有“好、合适、舒服、随心满意”的意思,常在前边加上程度副词“忒”或“真”加强程度。再如:没叽:有“脏、乱,啰嗦、不干脆、糟糕、不如意、不理想”的意思。

4.唐山方言中数词的用法与普通话有两个较普遍的差异。

(1)无论是表物量、还是表动量,“数”为“一”时,经常省略数词“一”。例如:

拿(一)个(支)笔来。

去儿(了)(一)趟北京。

(2)表物量的“两”有时表数量不多的约数。例如:拿两根粉笔来。

5. 唐山方言中语气词最为丰富且复杂。

(1)表示强调的句中语气词,如欸、么等,起到了强调主语的作用,同时可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这里的“欸”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啊”;而“么”有“至于说”的意思,在滦南县滦州丰南区、唐海、乐亭县可以使用,在迁西县迁安市、唐山市区、玉田县不使用。

例如:①你知[•iai],就敢说我。

②小郝欸[•uai],就有个嘴皮子。

③ 我们欸【•nai】,可不干那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2)表示列举的句中语气词,如啊、呢等。“啊”用在并列成分后表示列举,例如:冰箱里哈水果都有,苹果啊、梨儿啊、葡萄啊,一大堆。而“呢【ni】用在主语之后,有“至于”“要说”的意思,多用于列举或对举,例如:你呢,是想去去不了;我呢,不想去又不去不中。

(3)表示假设的句中语气词,如“的话”“时的”“么”,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末。在唐山方言中由于没有连词“如果”,“假如”,“的话”, 只跟连词“要”、“要是”合用,也可以独自使用表示假设。在唐山方言中,“的话”只用于对未然情况的假设。例如:你要钱不够的话,就来跟我要。“么”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末,既可以表示对未然情况的假设,也可以表示对已然情况的假设。例如:我做饭么,肯定比你做的好吃。这句话表示对将来的假设;我知道你没吃么,就给你留着饭咧。这句话表示对过去的假设。

(4)事态语气词,包括的、咧、呢、着,它们所在的句子整体语调是平缓的,属于不加任何渲染的平铺直叙,例如,“的”在唐山方言中读为[•ti],可作为事态语气词和情态语气词使用。“咧”可作为事态语气词使用,也可作为情态语气词使用。例如,“我吃饭咧”表示所述事件已经完成或新的情况出现,句子为已然态;“我走咧”则表示句子所述事件即将发生,句中为将然态;“几年不见她,漂亮咧”用在了形容词或描写性词语后面,表示一种变化。“呢”在唐山方言区的滦南县滦州、唐海、 乐亭县丰南区读为[•ni],在唐山市区、丰润区迁西县迁安市遵化市读为[•nie]。“呢”可以作为事态语气词使用,也可以作为情态语气语使用,例如,我吃饭呢。/ 他正睡觉呢。唐山方言中,“着” 可作为事态语气词使用,也可作为情态语气词使用,作为事态语气词,可用于陈述句末,表示所陈述事件曾经发生,句子为已然态。例,A :你刚到底干啥去着 B:我刚出去来着。

(5)情态语气词

唐山方言中的情态语气词有 12个:“欸”“啊”“吧”“呗”“的”“咧”“喽”“溜”“么”“呢”“着”“着呢”。

其中,“欸”作为情态语气词,置于句子末尾,表示解释、申辩、劝告、建议、事实或道理显而易见等意义。例如,

①这本书是我的欸。(置于陈述句末,表示解释或申辩,同时有缓和句子语气的作用)

②别玩儿火欸。(置于祈使句末,表示埋怨、不耐烦,同时还缓和了句子的语气)

③雨下得真大欸。(置于感叹句末,表示事实或道理显而易见,加强确信的语气)

而“吧”在唐山方言中可作为情态语气词使用,也可作为疑问语气词使用,可用于陈述句末和祈使句末。置于陈述句末,表示或然、不在乎、商量、无可奈何的语气。例如,

①小明有二百来斤吧。(表示或然语气,对所陈述事件不是很确定,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句末语调是下降的)

②他去就中咧,我去不去的吧。(用在“x+不+x”格式的句子末尾,表示“无关紧要”的语气。“x”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数量成分等)

③看见就看见吧,管不了这么多咧。(用在“x+就+x”的句子末尾,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示商量或同意某种诉求,有“无可奈何”的意味。“吧”表示“没关系”、“不要紧”。”唐山方言里的 “x+就+x” 格式中,“x”不仅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为名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数量成分等)

“吧”还可以置于祈使句末,表示提议、商量、催促、不耐烦等语法意义,例如,

④咱一起出去玩儿吧。(表示提议、商量或请求,语气比较舒缓)

⑤你说咋办吧。(表示催促、不耐烦的语气,比较生硬)

(6)疑问句句末语气词

(7)特殊结构“A儿去咧”结构的应用

句法

从句子来看,唐山方言的句类、句型与普通话的句类、句型基本一致。差异主要是:有时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使用的句子的具体形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常省略数词“一”。如:“买了(一)本书。”

常省略语气词,用语调表语气。如:“真是这样?”

有些名词通过儿化省略掉名词后的方位词。如:“屋儿坐”。“屋儿”相当于方位短语“屋里”。而有些动词儿化后省略掉动词后的时态助词或介绍方位的介词。如:“我刚吃儿饭”相当于“我刚吃过饭”, “又跑儿(一)趟北京”相当于“又跑了一趟北京”,“书放儿写字台上了”,“放儿”相当于“放在”,“小鸡儿掉儿井儿咧”相当于“小鸡掉到井里了”。

语言保护

方言价值

唐山方言,又称唐山话、老呔话。冀东方言的代表唐山方言语言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逐渐融入到影视、文学作品当中,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重视。如电影《》全部使用唐山话;电影《》及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也部分使用了唐山方言。另外,唐山民俗文化如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语、谚语、歇后语、号子等因其诙谐生动的特点成为影祝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来源。唐山方言的使用为唐山民俗文化注入了生命力,也为唐山方言走向全国开拓了新的天地。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方言同时对文学创作、古汉语研究及丰富汉语词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使用现状

随着半个多世纪普通话的强制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唐山方言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有些俚语正在消失,有些发生了变化,方言的使用人数也在持续减少。唐山方言使用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方言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是不均衡的,唐山的方言俚语词正在变异当中,有些俚语词的熟识度极低,已经面临消失的危险。这部分俚语词完全由土语构成,和与之相应的普通话词汇没有共同的语素,内容较为单纯,多为单义词。这部分词语有“落儿搭”、“汝阳麻花”、“干哕”、“拉磕”,受访者选择“没听说过该词”数分别占总人数的78.2%、59.4%、53.5%、49.5%。这些俚语词不但被运用的频率极低,而且有些已经鲜为人知了。部分方言俚语词处于变异过程中,有一些俚语词,许多市民知道其含义,但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如下词汇占得比重比较靠前:“钢墩儿”占总人数的 35.6%,“插言儿”占 32.3%,偷空儿”占 31.1%,“疙瘩儿”占30.2%。对于这类词,市民更倾向于替换一部分语素,使之与普通话相匹配。如“钢墩儿”被替换为“硬币”,“插言儿”被替换为“插嘴儿”,“偷空儿”被替换为“抓时间”,“疙瘩儿”被替换为“地方”。部分方言俚语词仍被广泛使用,这类词主要有两种:一是含有普通话语素的半土语,如“就手儿”、“后尾儿”;一是具有土语语义的普通话词汇,如“稀罕”、“瞎掰”等。面对这些词,受访者选择“经常说”的百分比分别是81.2% 、41.6% 、57.4%、46.7%。

语言保护措施

“支持式”保护是通过政府提供一套整体性的保护制度和规则并提供资金,以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散存于民间的方言土语、歌谣、民间故事、戏曲等传统文化记录、整理、出版,使之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模式。河北省从2005年6月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搜集流行于各地的地方歌谣、俗语、歇后语、谚语和俚语等来抢救各地方言。通过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方言材料,2005年出版了《河北省志·方言志》,这是迄今为止对河北方言记录得最全面的一本志书。书内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角度对唐山方言进行了重点分析,对于唐山方言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此外,2015年7月7日,唐山市方言被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2016年3月5日,乐亭县方言入选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乐亭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乐亭县电视台发起了遴选乐亭方言发言人活动,以保护乐亭方言,弘扬地域文化。

语言文化

影视文化

方言承载的是民系族群的地域文化,它与民俗文化构成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21世纪以来,冀东方言的代表唐山方言以语言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为特征逐渐融入到影视、文学作品当中,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重视。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中强调指出:“我国方言复杂、丰富,方言研究也是我们的优势。”近年来,许多作品因使用唐山方言而增加了不少艺术魅力,如电影《鬼子来了》全部使用唐山话。电影《疯狂的石头》及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也部分使用了唐山方言。唐山方言的农村喜剧《乡里乡亲》剧组编剧兼导演崔洁女士说,“剧组很希望以唐山话开始,打造中国农村喜剧第一品牌”。

方言俗语

唐山方言俗语是该地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通俗语言。许多俗语、歇后语、谚语等虽然找不到作者和原创年代,甚至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之所以上百年传承不衰,主要靠语言流传。谚语、歇后语如,阁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条鱼眨巴眼—新鲜,麻秆打狼—两头害怕,罗锅子上山—前(钱)紧等生动、诙谐成为影视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来源。俗语如,八竿子打不着、八月十五云罩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十五阴天的话,正月十五往往会下雪)、八锥子扎不出一滴血(比喻人很老实而且主意大)、爸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番薯不大长背儿上了(形容年龄虽小辈分却比别人大)、白薯面儿是细粮,鸡屁眼子是银行(形容十分艰难的生活状况)等。

曲艺文化

滦州皮影

滦州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源自河北滦州,所以被称为滦州皮影,因为滦州处于唐山市,所以也被称为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三大流派中北方皮影的一个代表。滦州皮影的雕刻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和民俗研究的载体。其制作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道工序: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施色罩油、连缀合成。滦州皮影人表演用三根竹操纵,嵌在影人脖颈上的铁丝叫“主扦”,影人两只手上各缀着一棵,叫“手扦”。操纵方法是五指并拢握紧把牢,但舞动起来要轻巧灵活,精彩处会使观众眼花缭乱。皮影艺人表演时,在白色幕布后面,演唱艺人用婉转俏丽或浑厚粗犷的唱腔,伴随着剧中人物,同时配以伴奏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963年唐山地区皮影戏剧团进京演出时还曾受到中央领导郭沫若同志这样的好评:“大钊故乡乐亭影,唱腔优美,词句丰富”。唐山皮影戏按照主要风格特点分为“东路影”和“西路影”两大流派。划分以唐山为界,唐山以东包括乐亭县滦州、昌黎、卢龙县秦皇岛市等地区的影戏称为东路影;唐山以西包括丰南区丰润区遵化市玉田县迁西县等地的影戏称之为西路影。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形式,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弦师分持三弦琴进行伴奏。乐亭大鼓本起自于民间乡里,已有数百年历史,因其形式独特,韵调优美,地域风格明显,带有极强的乡土语言,深受百姓的喜爱,也是祖国艺术花园中的奇葩。《杨三姐告状》中有杨王氏与杨三姐的对白:

杨王氏:你二姐夫大老远的来咧,我给他炒个鸡蛋,烫壶酒,奏不中咧?

杨三姐:你糊涂,你巴结(给有钱有势的人溜须)。

杨王氏:你这是咋咧?等你出门子嫁了人,你女婿来我也是照样待敬他呀!

杨三姐:(悲切地唱道) 我那糊涂的妈呀…

这一场对话活生生地把冀东农村一位纯朴善良的老妈妈与聪明伶俐敢爱敢恨的农村姑娘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如果不用方言,而用京腔京韵的官话对白就是:杨王氏:三娥,你怎么这样不懂礼貌?你二姐夫来咱家作客,招待一下不行吗?这样就很难说是冀东农村的杨妈妈了,倒像是一位高雅的员外夫人。如果不用方言土语刻画戏中人物,就真的成了“二锅头"变“白开水”。方言的使用为唐山民俗文化注入了生命力。

唐山评剧

20世纪以来新兴的全国的大剧种之一唐山评剧是由唐山莲花落子逐步发展而成。生活在唐山东部滦南县成兆才先生,用一生心血总结地方戏剧的特色,创造了唐山评剧,成为评剧先祖,为民族艺术增添了绚丽色彩。唐山评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生动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以河北地方方言演唱,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以及精湛的演技和音乐伴奏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唐山评剧起源于清代末年,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在创作和演出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在唐山评剧中,常见的题材包括历史传奇、民间故事、文学名著等,代表作有经典剧目《花为媒》 《金沙江畔》《杨三姐告状》等,通过丰富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爱恨情仇等丰富的情感。

参考资料

《河北唐山方言被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人民网.2023-12-16

《唐山乐亭方言入选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国日报网.2023-12-1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