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目瑙纵歌,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的传统民族节日。景颇族目瑙纵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歌、乐、舞、宗教、仪式和视觉表演于一体,在景颇族的文化空间当中,属于囊括性和积淀性较为宽广深厚的文化表达形式。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很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
节日持续举办四天,第一天是“起摆”,节日相关负责人将对“正摆”两天的顺利进行做最后的检查和核实,比如场地的气氛布置,宾客的招待礼品,乐器设备的检查,等等;一些小商贩们便在自己所划分得的区域内,对提前好几天就搭建好了的棚子做最后的修缮,然后开始为他们明天的忙碌生意提前做相关的准备。第二天和第三天是“正摆”,也是目瑙纵歌节最热闹的两天。第二天的早上便举行开幕式,由祭司来完成的剽牛仪式结束,礼花炮和汽炮响起便预示着节日正式开始。跳“目瑙纵歌舞”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仪式,伴随着鼓声、锣声和节日特播的各种景颇歌曲在舞场中响起,提早就排好队的人们便尾随着排成两列纵队的四个身穿龙袍、头戴孔雀的长者“瑙双”一起进入舞场,四位“瑙双”祭拜了“目瑙示栋”(绘有目瑙舞蹈路线的图谱,也叫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图)后便和大队伍分开单独跳,大队伍由排成两列纵队的八男八女的“瑙巴”带领着跳,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图跳,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毫不紊乱,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跳舞时着盛装的男女也分成两列纵队,男子手中银光闪闪的长刀上下舞动,女子手中轻盈的扇子或手绢随风飞扬,还有女子衣服上、男子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忘却了烈日当空,人员拥挤,口中情不白禁地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晚上还有来自各辖区和乡镇的景颇族代表队们展示自编白导的民族节目,种类主要有唱歌、跳舞、小品等,他们都来为节日助兴。第四天是“落摆”,主要举行景颇族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种竞技比赛,比如爬滑竿、扭竹棒、织锦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