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瑞典皇家科学院

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739年,总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瑞典最高学术机关和最大科学中心,承担了包括诺贝尔科学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的评选,以及《科学文献》《国际环境研究》杂志等高水平期刊的编辑工作。

瑞典皇家科学院由12个分院组成,它们进行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界、医学、工程技术、地球物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另外设有6个科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阿比斯科自然科学研究所,库里斯其奈伯力海洋研究所,密塔古·莱弗赖路基金会(从事高等数学研究的国际研究所),宇宙物理研究所(由西班牙瑞典丹麦英国共同研究),从事能源和人类生态学研究的贝埃尔研究所。瑞典皇家科学院由席团和10位学科主席组成,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组成是动态变化的,截止2023年,科学院由大约480名瑞典成员和175名外国成员组成了瑞典最重要的科学专家小组。

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发展科学,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宗旨,是一个不属于政府而独立存在的科学机构。其诞生标志着瑞典近代科学的出现,在构建瑞典科学模式、促进瑞典融入欧洲科学、加强科学公信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历史沿革

18世纪

18世纪,伦敦皇家学会和法学科学院的声望与经验使得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建立科学院。1739年6月,由机械工程师马丁·特见弗德(Marten Triewald)提议,以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为首的6人团体提出建立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经济学院(Eco Nomic Academy),亦即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前身。

1741年,瑞典国王颁布科学院管理章程,界定科学院应该支持所有有用科学的发展,并根据安德斯·摄耳修斯(Anders Celsius)的建议,命名为瑞典科学院,由卡尔·林奈担任科学院首任院长。在科学院成立仪式上,被授予“皇家”这一修饰词———正式名称则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使得科学院享有了政治上的荣誉支持。科学院管理章程首次划定5个研究领域:天文学、自然(实验物理、数学、机械、建筑) 、自然史(包括捕鱼、狩猎、养蚕) 、人造活动(经济、工业、贸易、医学) 、语言或瑞典语;每季度发行院刊《科学文献》来传播研究成果。早期会员主要来自两个团体——贵族和大学教授,少量会员来自药剂师、牧师、行政人员等行业。1747年,科学院获得出版瑞典年鉴的特权,为科学院提供了财务保证。天文学从建院开始就是科学院的重点,1753年9月,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郊区 Brunkebergsåsen 建成新的天文台,并经历了1761年和1769年两次金星凌日盛大公众庆祝活动。

19世纪

沃根丁去世后,科学院所产生的成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在下降。1818年,科学院任命世界著名化学家雅各布·贝泽利乌斯(Jons Jacob Berzelius)为常务秘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新任秘书长,贝泽利乌斯着手重组科学院、章程和工作计划。重新设计了整个制度,使其更好地反映当代科学观。两年后,贝泽利乌斯再次进行了新的专业划分,且与大学应用的学科划分有更大程度的对应。从1821年起,永斯·贝采利乌斯在科学院引入了一年一度的假期。

19世纪期间,由于瑞典研究人员参与的所有探险活动,尤其是受科学院聘用并担任博物馆馆长和教授的极地研究员,博物馆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861年,诺登斯基尔德馆长成为了科学院院士。科学院在现代气象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各地开始定期进行气象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发送到科学院。气象站数量在1873年至1890年期间,从40个增加到了450个。

20世纪

斯德哥尔摩建立大学并逐渐壮大后,科学院作为研究机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几个研究所逐步并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一直担负着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获奖者遴选,1969年起,科学院还负责诺贝尔奖的颁发。科学院初期以斯德哥尔摩宫殿为场所,后来使用奥克森谢纳之家、莱弗比尔之家、韦斯特曼之家作为会议场所。1915年,科学院搬进 Djurgården 北部弗拉斯卡蒂(Frescati),次年,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落成。科学院和国立自然博物馆连同附近的自然科学机构一起,被统称为科学城。1972年,科学院失去了自 1747年以来一直拥有的年历特权,科学院从各种来源获得捐款和基金,同时享有一部分国家补助金。1973年,科学院引入了一项院士新规则,当现有院士年满 65 岁时,则需选举新成员。此间,科学院的学科划分也发生了变化,于1988年采用了沿用至今的十大类学科分类方式。

21世纪

院士老龄化现象是目前诸多科学院面临的困境,为改善这一现状,鼓励更多青年科学家从事高水平研究,2011年5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创立了瑞典青年科学院( Young Academy of Sweden) ,旨在为瑞典青年科学家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

管理体系

瑞典皇家科学院设有会员大会、院长及常务秘书、主席团、董事会,以及各门专委员会,分别行使不同权限并担负不同责任。

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员大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召开约10次会员大会,就选拔、奖项和重要问题做出决定。院长作为科学院最高代表, 在任职期内领导科学院工作并主持董事会会议,三位副院长协助院长工作。常务秘书长是学院的执行委员,负责学院的组织、日常管理和学院决策的执行。主席团由主席、三名副主席和常务秘书组成,负责为委员会准备事务并协调有关国家和国际科学关系的代表。董事会由主席团和学院十个学科各一名成员组成,负责业务发展和有效利用可用资源。

科学院设有“政策研究委员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环境与能源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五个常设委员会,负责学院最核心的活动。科学院下设10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各有一位学科主席和学科秘书,负责本学科的院士及相关研究活动。秘书处由终身秘书长领导,协助理事会工作,并管理日常事务。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旨在解决能源、环境等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和科学工作者的地位问题,加强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奖励委员会主要负责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学奖候选人的遴选。委员会成员均为科学院院士,任期为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研究型机构,另一种是科学史中心和贝吉乌斯基金。

机构设置

瑞典皇家科学院设有12个分院,分别进行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界、医学、工程技术、地球物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下设6个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阿比斯科自然科学研究所、库里斯其奈伯力海洋研究所、密塔古.莱弗赖路基金会(从事高等数学研究的国际研究所)、宇宙物理研究所(由西班牙瑞典丹麦和英国共同研究)、从事能源和人类生态学研究的贝埃尔研究所。科学院办公室现有职工40余人,负责沟通、行政、财务和项目运作。

为了改善院士老龄化现象,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1年创立了瑞典青年科学院,为瑞典青年科学家提供跨学科研究平台。青年科学院的院士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进行遴选,任期为5年。

论著出版

瑞典皇家科学院出版物理、化学、数学、环境科学等六种具有国际水平的定期杂志,包括:Ambio(国际环境研究)、Mathematica学报、实验及理论物理文献书目(Physica Scripta)、动物形态论(Acta Zoologica)、动物文献书目(Zoologica Scripta)、人工智能的电子化处理(ETAI)学报。此外,还出版各种报告、专著和获奖文章。Acta Zoologica(动物形态学)系与 Det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 合作出版;Zoologica Scripta(系统动物界)则是与挪威科学院合作出版。

颁发奖项

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要为各类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颁发各种奖项,主要包括国际奖和国内奖两类。

国际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其专设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而闻名世界。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开始负责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评选,自1968年起,又加入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承担了选拔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获奖者的任务。

除诺贝尔奖外,瑞典皇家科学院还负责评选克拉福德奖(Crafoord)、肖克奖(Rolf Schock)及爱明诺夫奖(Greg ori Aminoff)等国际性大奖。Crafoord奖,主要是针对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多发性关节炎领域的突出科学家;Rolf Schock奖,主要是针对在逻辑学、哲学、数学、视觉艺术和音乐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Greg ori Aminoff奖,主要是在结晶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瑞典国内奖:Tage Erlander奖,主要是奖励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Gan Gustafsson奖,主要是奖励在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医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Ingvar Lindqvist奖,主要是奖励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数学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Serberg奖,主要是奖励在经济学、法学和医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国际合作

瑞典皇家科学院是多个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这些组织同时还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编写科学决策材料或支持世界各地遭受各种形式虐待的研究人员和学者。主要合作组织有ALLEA(全欧洲科学院)、EASAC(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IAP(全球科学院网络)、IFS(国际科学基金会)和ISC(国际科学理事会)。同时,科学院还是18个代表瑞典参加ISC的各个学科联盟国家委员会的领导者。维特黑茨历史与古物学院、瑞典学院和瑞典科学院人权委员会所属的青年学院,关注世界各地遭受各种形式法律虐待的研究人员的处境,也是风险学者(SAR)的成员,致力于学术自由并保护全世界的弱势研究人员。

院士情况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为终身制,包括荣誉院士、外籍院士和院士。院士有严格的遴选制度,当院士年满65岁,即可增补一名新院士。退休院士保留院士身份,即为荣誉院士,可以参加院士大会、学术活动,但没有院士选举投票权。院士是对科学家学术水平的认可,需要定期参加院士大会、提供科学决议、参与科学院奖励评选等。截至2023年,学院由大约 480 名瑞典成员和 175 名外国成员组成,他们共同组成了瑞典最重要的科学专家小组。

荣誉院士

自1810年起,科学院选举瑞典王室成员为荣誉院士。2019年科学院的基本规则发生变化后,可以将“王室成员和其他特别值得尊重的人”称为荣誉院士。维多利亚王储妃殿下和小彼得·瓦伦堡分别于2008年和2022年当选为科学院荣誉院士。

华人院士

2010年12月,瑞典哥德堡大学的August Röhss讲席教授陈德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大会选为该院院士。陈德亮1961年出生于泰州市,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89年开始在德国城市Mainz的Johannes Gutenberg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Paul Crutzen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2000年成为该校物理气象学终生教授。

2011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县(今嵊州市)人,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

2016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瓦伦堡基金会宣布,29位青年科学家被遴选为瓦伦堡青年院士(Wallenburg Academy Fellow),其中10位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吴耀文博士是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获得瓦伦堡基金会1500万克朗的研究资助。

2017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瓦伦堡基金会宣布,24位青年科学家被遴选为当年瓦伦堡青年院士(Wallenberg Academy Fellow),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副教授、华人科学家王二刚博士入选,获得瓦伦堡基金会以及学校配套的共1250万瑞典克朗的研究资助。

2021年9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新增外籍院士名单,吉林大学于吉红教授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于吉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协主席、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本次新增8位外籍院士,其中化学学科新增2位。化学学科外籍院士共计16位,于吉红教授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

参考资料

瑞典皇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2023-09-22

海外工程院漫话.中国工程院.2023-09-27

组织结构.瑞典皇家科学院官网.2023-09-27

Om oss.瑞典皇家科学院官网.2023-09-27

Akademiens historia.瑞典皇家科学院官网.2023-09-27

Ledamöter.瑞典皇家科学院官网.2023-09-21

Vetenskapliga tidskrifter.瑞典皇家科学院官网.2023-09-27

Internationella samarbetsorganisationer.瑞典皇家科学院官网.2023-09-21

华人科学家陈德亮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科学网.2023-09-22

张弥曼院士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光明网.2023-09-22

华人科学家吴耀文博士入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神州学人网.2023-09-22

瑞典华人科学家王二刚获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_金羊网新闻.网易新闻.2023-09-22

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今日头条.2023-09-2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