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庐剧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傩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地区一带,古属合肥市管辖,故定名为庐剧。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最初形成戏曲化,而后经过吸收融合其他剧种,不断丰富完整起来。庐剧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

庐剧以江淮语言为基础,唱腔用地方方言,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等的音乐。庐剧分主调、花腔两大类。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代表作品有《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等,代表人物有王本银丁玉兰、武道芳等。

庐剧深刻地体现了安徽的地方特色,为人们了解地方小戏、了解安徽当地特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动态的资料。它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同时不少庐剧剧目中融合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庐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促进了庐剧的保护与发展。

命名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有别称“二小戏”、“三小戏”等名称。“小倒戏”、“小戏”、“二小戏”、“三小戏”这些名称是根据它的演唱形式和活动特点来命名的。最初一些会唱民歌的乡民在农闲时把民歌进行改编作为外出乞讨谋生的工具,并结合腰鼓的形式,二人或三人自行组合,在家门口或露天广场上表演“二人唱” 或“三人唱”,“二小戏”或“三小戏”的名称由此而来。又因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二小戏”、“三小戏” 已名不副实,故又改称“小戏”,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戏”还有一种俗称叫 “小捣戏”,“小戏”的剧目大多都是“水词戏”,没有固定的唱词和说白,并且还有少数荤戏,有“七捣八捣”(没有正经)之意,因此称小戏为“小捣戏”或“捣七戏”,因口头流传同音,而为 “倒七戏”。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合肥县管辖,故1955年7月1日,更名为庐剧。

历史沿革

历史起源

清嘉庆年间(1800年前后),庐剧最初形成戏曲化。已知较早的史料是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炀河镇出土的一块同治七年(1868年)的石碑,该碑是清同治年巢县知县陈炳所颁布的禁令,其中一条为“近倒七戏名目”。倒七戏即庐剧。庐剧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庐剧起源于安徽皖中地区的门歌,二是认为庐剧起源于安徽大别山地区的山歌。

初期的庐剧,是以安庆市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门歌(门头词)和民间花篮舞、花鼓灯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三小戏。演出大多采用唱一段舞一段的形式,舞蹈与淮河一带的花鼓灯相似。

发展过程

庐剧在发展中,曾受流行于皖西北阜南县和河南固始一带“嗨子戏”的影响,后来又吸收融合了湖北花鼓戏和淮河一带的“端公戏”等剧种的部分剧目和唱腔,不断地丰富完整起来。庐剧班社早期人数不多,只能在农村草台演出一些生活小戏和折子戏,演出形式极其的简陋,一般只打地摊演出,不上舞台演出,演员们化的妆都非常简单,采用铅粉涂面,在额上涂抹上桃红色或者大红色。女角一般由男性扮演,即俗称 “男扮女”。直到1939年,庐剧界第一位女艺人丁玉兰出现,才破除了庐剧不允许女性参演的限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间,庐剧已经进入城市,起初只在茶楼上演出。庐剧艺人王业明、傅昌柱所领班社,先后于芜湖大花园演出;王四的班社,也曾在南京鼓楼、股家巷等茶社演唱。

辛亥革命前后,庐剧曾一度和徽戏合班演出,称为“四平带折班”(“四平”指徽戏,“折”指庐剧小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部分班社进入芜湖市合肥市等城市演出,又与京剧合班。因此,在剧目和表演方面亦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解放前的庐剧多为私人班社,有职业戏班和农民农闲时候的草台班子,演出条件简陋,属于临时搭台唱戏。

1937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南方各大、中、小城市,迫使庐剧班社全部离开城市,长期演出于偏僻乡镇和山区。由于艺人生活贫困,散班者较多;有的班社靠唱赌戏生存。直至解放战争胜利后,才有一些庐剧班社恢复,相继进入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鼓舞下,安徽省与合肥市政府整合了一些大的班社,组建了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等国营剧团。在政策的指导下,庐剧从不成体系的旧形态蜕变成正规的地方剧种。

20世纪50年代,庐剧进入短暂的蓬勃发展的时期。安徽省先后建立了许多国营庐剧团,对庐剧艺术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推陈创新。整理、创作出一批优秀传统戏和现代戏。1951年6月,在皖北文教处的领导下,接受倒七戏的平民剧社,成为私营公助的单位;次年,改组为皖北合肥地方戏实验剧场;皖南、皖北合并为安徽省后,又改建为安徽省倒七戏剧团,1954年定名为安徽省庐剧团,开始对艺术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移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组织了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充实演员和业务干部,建立导演制;改革音乐,建立乐队;革新灯光、布景,净化舞台;添置服装道具,美化装扮服饰等。

1957年4月,由安徽省庐剧团与蚌埠市泗州戏剧团组成赴京汇报演出团,演出了《休丁香 》《借罗衣》《讨学钱》等,艾芜、戴不凡等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在怀仁堂演出时,剧团全体演职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庐剧演员丁玉兰,应国务院邀请,参加“国际劳动节”国宴,并登天安门观礼台。次年,由丁玉兰出演的庐剧《借罗衣》拍成电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庐剧的发展进入停滞不前的阶段,同时许多庐剧相关的资料散失。“文化大革命”后,庐剧逐渐复苏并有较快的发展。创作出《陷巢州沙》《妈妈》等一批优秀剧目。现代戏《妈妈》于1982年赴北京参加汇报演出,广受好评。1985年,庐剧《双锁柜》拍成电视剧,同年秋,根据舞台剧《半把剪刀》改编的《情仇》拍成戏曲电视连续剧,在安徽省以及下辖各市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

发展现状

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庐剧艺术在继承传统庐剧的背景下,与时俱进地融合了大量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作品。如大型庐剧《李清照》、新古典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等。

随着大众传媒的影响,庐剧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庐剧演出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正在逐步走向全国各地。2012年初,“周末庐剧大戏台”活动于合肥徽园举办,目的是为了弘扬庐剧文化,充实当地百姓的精神生活,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庐剧大戏台”每年都要在徽园举行近百余场大小剧目的演出,观看剧目的群众超过千人。

艺术特点

音乐

庐剧音乐由唱腔和锣鼓组成。唱腔中多有一唱众和的帮腔,间奏或托腔则全用锣鼓。

唱腔

庐剧唱腔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市“高腔”等的音乐。分主调、花腔两大类。庐剧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旋律,称作小嗓子;演唱中常有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因剧情的需要,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

庐剧的唱腔多为五声音阶,主调曲牌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不断用假声演唱而出现的大跳音程。唱腔基本上用真声演唱,但主调中的“寒腔”“二凉”“三七”“小生调”“小生三七”“寒三七”等曲牌和花腔中的“铺床调”“鬼对子”等,则是以真声为主,同时间断出现假声。演唱中,真假声的运用必须自然、圆润,才能体现庐剧唱腔特有的风格和韵味。小嗓子多在唱腔句尾出现,有时也出现在腔句中间,在唱小嗓子处,旋律突然翻高,音程跳跃很大。庐剧善长唱悲调,在唱句间隙吸气时,往往带出抽泣的哭喉音,以增强“寒腔”“端公调”悲的感染力。

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有生、旦共用的“二凉”“寒腔”“三七”“端公调”,行当专用曲牌“小生调”“老旦调”“老生调”“丑调”。另有在以上曲牌基础上衍变而成的“快寒腔”“快三七”“小生三七”“丑衰调”及“寒三七”。其中,“二凉”“三七”是主调唱腔中两个调式不同的主要曲牌。

主调曲牌对各种叙事性、抒情性的七字句、十字句的唱词有灵活的适应性, 适宜表达较复杂的戏剧情感。在传统戏里,主调是用于折子戏和整本戏的唱腔。它以曲牌联缀为主,并辅以板式变化。曲牌中可运用散板式的寻板、1/4拍子的吆台、唱词排列密集的连词腔句。

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传统小戏不用主调,每一小戏各有一个或几个具有个性的专用曲牌,形成同一曲调多次重复或几首曲调交替循环的结构。

花腔在旋律上更接近民歌小调,大多无板式变化。曲体结构多样,有的和主调大致相同;有的是单句变化重复;有的有严谨而固定的结构,甚至只限用五字句唱词,曲调也少有变化。

传统花腔在演唱时多有帮腔,一般在曲牌的某些下句出现。花腔曲牌的唱词,有七字句、五字句和不规整的长短混合句式。唱腔中还较多出现衬字、衬词。

锣鼓

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庐剧锣鼓分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其中以唱腔锣鼓为主。早期打击乐器有三件:堂鼓大锣小锣,有“两打三唱〞之说。伴奏时只有打鼓师傅(兼打大锣)和打小锣的两个人,常称双场。后艺人们用碗口粗的毛竹节,在毛竹节的周围钻孔,用绳子拴在长凳上,用竹筷击出响脆的声音,当板鼓用,由打鼓的师傅兼打。后来又增加了,由不上场的演员兼打。庐剧班的伴奏位置一般在舞台下场门一侧,鼓师打堂鼓和大锣靠台口,里面是小锣,再里面是钹。1952年后,许多庐剧团建立了民族管弦乐队,丰富了打击乐器。后来一些剧团引进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

庐剧的锣鼓分为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以唱腔锣鼓为主。锣鼓经多来源于皖西和江淮一代的民间歌舞。如花鼓灯中的“小煞锣”,旱船中的“穿步锣”等。有的来源于民间说唱锣鼓书。锣鼓点有 “大过台”“小过台”“大切”“小切”“马锣”“道情锣”等。这些锣鼓点一部分代替丝弦过门,一部分是衬托、烘托气氛,增强舞台效果。

语言

庐剧以江淮语言为基础,江淮语言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主要是阴平与上声错位的不同。在折子戏与整本戏里大都用韵白,唱腔则用地方方言。花腔小戏的唱和白,全是地方生活语言,由于流行区较广,不同地区又有其各自方言,并采用不同的衬字,故庐剧舞台语言多样而不尽统一。

表演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表演的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的节奏中完成,很有韵律。唱时,一般都是站着唱,配合剧情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庐剧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至于演员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与其他剧种也没有根本区别。

角色行当

庐剧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称为“六根台柱子”。进而又细分为:闺门旦、青衣、花旦、老生、衰派老生、小生、武小生、小丑等行。一般花旦穿彩色大襟褂,青衣则是蓝颜色的大襟褂。下身有时穿裙子,有时穿彩裤。花旦的腰间系一条汗巾,手里一律摇着小手巾。扮公子的穿蓝色大褂,拿着折扇。男角、女角一律没有水袖,口是用各种颜色的麻丝做成的。

闺门旦多扮演闺秀小姐,重唱工,念白要求清脆娇柔,表演要求端庄、文静。青衣多扮演已婚的中年妇女,重唱工,讲究有“翻词调韵” 的功夫。花旦多扮演风流、花俏的青年女子,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地方语言,要求口齿流利;表演要求步俏、腰要扭、脸要笑,行走多用碎步、快步,似风摆柳;身段常用伸懒腰、媚眼、打噤等。庐剧中老旦没有什么重头戏,一般都属配角。

小生在庐剧中位置重要,按戏路可细分为正生、苦生和风流生三行。正生多扮演文雅、正派的青年男子,唱念要求清脆,身段动作要求洒脱而不轻狂,注重含蓄、庄重;苦生多扮演家境贫寒的青年,唱念要求低而柔,表演沉郁,斯文中略带寒酸,动作拘谨,常走趿步;风流生多扮演喜剧中风流潇洒的青年,唱念讲究甜润轻柔,身段和步法轻快洒脱。丑行多扮演幽默、滑稽人物,动作灵活利索,表演时常用耸肩、耍眼、扭屁股等动作,根据人物年龄不同,步法亦有所变化,年轻人用拖步,活泼的孩童用跳步。

艺术流派

因地域不同,庐剧在安徽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

上路

上路即西路,以霍山县六安市为中心,流行于霍邱县岳西县金寨县麻城市河南省的商城一带。较有名的班社有三义、唐包子、何家与萧家四班。较有名的艺人,有何代贤、宋策国、张金柱、戴志生等,以演二小戏、三小戏为拿手,擅长于花腔杂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

中路

中路以合肥市巢湖市为中心,流行于肥东县肥西县舒城县蚌埠市等地。清光绪初年,有萧家班盛名一时,后有丁家班、吕家班、二杨班等,先后进入大、中城市,演出以袍带戏为主, 如《白玉楼》《彩楼记》《二度梅全传》《白灯记》等。唱腔以二凉、寒腔为主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

下路

下路即东路,以芜湖市为中心,流行于无为市、巢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等地。较有名的班社有无为董少轩班、含山王四班、王海洲班。东路庐剧长期流动于长江南北,与徽剧、京剧、扬剧交往,吸收其艺术之长,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除《十把穿金扇》《粉妆楼》《薛刚反唐》等一些大戏外,又有追求奇趣的演出,如“帘子戏”,即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见、何文秀私访等七个故事情节的戏,合在一起进行演出,称其为“七隔帘”。下路庐剧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

代表剧目

庐剧剧目以题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古装戏和现代戏两大类。

传统剧目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三种,共有292出。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

本戏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如《彩楼配》《琵琶记》《药茶记》《孟姜女》《天宝图》等。

折戏

折戏多为本戏中抽出的“戏胆”,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梁祝》中的《闯帘》、《蓝衫记》中的《张太和休妻》、《三元记》中的《教子》等。有些虽然来自徽戏、京剧或其他剧种,但通过庐剧艺人长期在农村演出,剧中人的性格、感情、语言,都从主要观众──农民的角度出发,加以重新塑造、丰富、深化,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折戏,一类是独立存在的,故事完整,有头有尾;一类是由本戏中抽出来的,可以单独演出,又可连在一起演出,计有《花园扎枪》《侯美容降香》《观画》《山伯闯帘》《英台打枣》等78出。

花腔小戏

于1994年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统计,花腔小戏共有63出,多为二小戏、三小戏,内容多以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描写劳动生活的剧目,此外还有部分反映清末人民斗争生活临时编演的剧目。主要剧目有《点大麦》《大桑》《卖杂货》《买线纱》《大芦花》《打长工》《打补丁》《送香茶》《张爱女自叹》《恨大脚》《王婆骂鸡》《看相》《张古董借妻》《小秃子下广东》《捣鸡笼》等。

现代戏剧目

现代戏与古装戏的区别主要是语言、服饰及舞台设计上的区别,在语言上古装戏强调人物之间对话的韵白,现代戏则强调以生活中的普通话为基础并加以提炼;服饰上古装戏沿袭传统戏曲中的服饰,而现代戏以现实生活中的服饰为基础;舞台设计上古装戏以剧情需要布置传统的场景,现代戏加以灯光、舞美等手段来渲染剧情。主要剧目有《程红梅》《妈妈》《李清照》《江姐》《红灯记》《红嫂》《金沙江畔》《智取威虎山》《社长的女儿》《好人王科长》《奇债情缘》等。

代表人物

王本银

王本银,男,艺名小庄锁,1906年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自幼生活贫苦,常被邀至附近小戏班子演唱,扮旦角。他的表演动作细腻,情感逼真,唱腔圆润,吐字清楚,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在庐剧《讨学钱》《罗汉钱》《宝莲灯》《白蛇传》《两兄弟》《打灶》《休丁香》《双锁柜》《江姐》等作品中,塑造出性格各异,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尤其以《讨学钱》中的老先生最为观众熟知。1954年,王本银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又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荣誉奖。王本银和其他老艺人一起,参加了庐剧传统剧目的加工和整理工作;积极培养年轻演员,向他们教授传统唱腔,传授表演技艺;还长期与作曲创作同志合作,认真探讨庐剧音乐的改革与发展,共同创作出不少好的唱段。

丁玉兰

丁玉兰,女,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曾用名晓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原合肥市庐剧团名誉团长,曾任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文联委员,合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丁玉兰八岁登台,代表作有《借罗衣》《秦雪梅》《秦香莲》《休丁香》等。1954年华东地区首届戏曲汇演,她在《借罗衣》中扮演二嫂子,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赴京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受到亲切接见并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庆典,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和参加国宴。培养了王秀兰,赵从芝、余华春、凌艳惠、彭泽南、张国英等一批优秀庐剧演员。

武道芳

武道芳,女,1942年出生于马鞍山市和县。1957年进入和县庐剧团从艺,工青衣、花旦,师承庐剧老艺人王宗海、曹本余、刘春华、汪子水。在表演艺术上,大胆将皖东、皖中地区的民歌小调有机融入庐剧唱腔中,形成独特的老腔庐剧。其唱腔被命名为“武道芳唱腔”。搜集整理了一些传统折子戏和民间流传小戏,如《麻风女》《秦香莲》《王三姐拋彩球》《蔡鸣凤辞店》 《皮氏女三告》等,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剔除了唱词中的糟粕,进行了适合剧情和群众审美观的再创作,使其雅俗共赏。先后培养了张爱华、朱大华、吴南野等一批不同地区和行当的年轻演员。

传承和保护

传承现状

庐剧表演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其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土壤本就贫弱,在我国社会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庐剧也逐渐被边缘化。此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整体戏曲市场陷入低迷,庐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不利影响。其保护和传承发展面临着以下一系列问题:

群众基础薄弱

真正能读懂庐剧需要一定门槛,庐剧的文化内涵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现代人则更喜欢体验更具感官刺激的艺术文化作品。

人才流失严重

庐剧的薄弱群众基础导致剧团演员“老龄化”,其从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传承的内涵和文化认识也不够深刻。

市场不断萎缩

喜爱庐剧的老年人缺乏庐剧消费的观念,中青年人又缺乏对庐剧的文化了解,这种不平衡性使得庐剧文化市场产生恶性循环,市场不断萎缩。

资金缺乏保障

从庐剧的服装、用地等“硬件”到人才培养、文化输出的“软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安徽省财政厅曾于2019年下达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2479万元,但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资金的效果和针对性被消弱,庐剧只得以分配到极少数的资金。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1969年8月,原安徽省庐剧团与原合肥市庐剧团合并,重新组建成立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合肥市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云集了大批庐剧表演艺术家,如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鲍志远、董桂兰等。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此外还先后赴北京、上海市、南京等市参加过汇演,调演、慰问演出和商业性演出,还多次为国际友人及港澳台胞演出。

2006年,庐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庐剧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与扶持,庐剧因此也获得了一些发展。

2017年3月,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申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庐剧作曲人才培养”在合肥市启动,汇集省内外学员30余人,包括戏曲从业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为期40天的理论课程和采风创作,解决庐剧作曲、编剧人才匮乏的问题。

2018年4月,合肥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要积极筹建“庐剧艺术传承中心”,通过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加大对庐剧等现存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及老一辈戏曲艺术家舞台影音资料的抢救性记录和保护。

2018年7月,为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创新情况,更好地保护与宣传庐剧,安徽巢湖学院组建庐剧传承与创新调查团队,开展调研与实地考察。

安徽省六安市开展“名家传戏”工作,以老带新,帮助皖西庐剧培养新人。开展“庐剧进校园”“庐剧进乡村”活动,在青少年中培养庐剧新观众。持续举办皖西庐剧演唱大赛,实施非遗进景区项目,促进庐剧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价值和影响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傩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庐剧的产生来看,其剧目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和安徽文化的特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庐剧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的观众,在民间戏曲逐渐衰落的状况下,他们对庐剧的喜爱始终未变;庐剧虽只有数百年历史,但它内在的人文精神、生活习惯、行为范式、言语传承却是多种因素的历史积淀交汇、融合而成,艺术特色十分突出。作为一本生动的地方民俗书,庐剧深刻地体现了安徽的地方特色,为人们了解地方小戏、了解安徽当地特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动态的资料。

合肥市庐剧团出版、发行了众多优秀剧目,并拍摄成电视剧等在全国上映,极大地推动了庐剧的发展。其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秦雪梅》等,其中《借罗衣》拍摄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公映,获得了较大反响。这些优秀的庐剧剧目集中反映了庐剧改革的成效,在保留江淮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了庐剧的艺术审美性,丰富了庐剧的艺术内涵。成为研究庐剧、探索庐剧未来传承与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Artists perform Lu Opera in Nanlou, China's Anhui.新华网.2023-10-14

庐剧在全椒的传承和发展.中安在线.2023-09-11

戏曲|现代庐剧小戏《拆灶台》.金台资讯.2023-09-10

庐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0

非遗传承人谈庐剧传承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新闻网.2023-09-10

安徽庐剧“接棒”传承焕生机 专业院团青年演员占比近半.光明网.2023-09-11

「戏曲」传统戏剧——庐剧.金台资讯.2023-09-11

国家级非遗庐剧进京送乡音.今日头条.2023-09-10

庐剧“回娘家”群众当主角.中国文艺网.2023-09-14

庐剧.安徽文化云.2023-10-09

王本银.安徽戏剧网.2023-09-14

丁玉兰.安徽戏剧网.2023-09-14

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3月11日做客徽派.安徽网.2023-10-09

武道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9

这位马鞍山老人已年近80,还常踩着山路在…….今日头条.2023-10-14

“送戏下乡”点亮乡村幸福生活.和县人民政府.2023-10-14

黄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3

武克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3

丁玉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9

孙邦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09

“庐剧皇后”丁玉兰 为庐剧奔波忙.中安在线.2023-10-09

合肥市庐剧院.安徽演艺集团.2023-09-14

“庐剧作曲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网.2023-09-12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市人民政府.2023-09-12

牛静:传承庐剧文化是心之所向.中国网.2023-09-12

递庐剧之火 传非遗之韵.安徽网.2023-09-12

发展皖西庐剧 弘扬传统文化.六安市文旅局.2023-09-12

庐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10

庐剧首部电影《啊!妈妈》亮相北京电影节.北晚新视觉.2023-09-12

【兴文化】庐剧电影《啊!妈妈》封镜,精彩抢先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