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中国清代小说《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乃补天石所化神瑛侍者转世而来,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宝玉是金陵四大家族之首贾家的嫡系,贾母之孙,贾政、王夫人次子,林黛玉表哥、恋人,薛宝钗表弟、丈夫。在贾府排行嫡孙第二,故府里人称“宝二爷”,在大观园诗社中别号洞花王,又号怡红公子。
贾宝玉衔玉降世,天资聪颖,然而从小厌恶世俗功利,尤恶儒家经书。他交友不论世俗门第,与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等人交情甚笃。他不喜礼教,尊重女性,喜欢与诸姐妹和丫鬟等少女们玩耍。其中表妹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与贾宝玉有着有“木石前盟”。在交往过程中,贾宝玉与林黛玉逐渐产生了爱情。然而由于家族坚持撮合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姻缘”,贾宝玉最后与薛宝钗成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亡。在贾府败落,姐妹流散的打击下,贾宝玉最终参透世俗,选择了出家为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形象。他怜香惜玉,反对礼教,但又有封建公子的陋习。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理想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期望,也借贾宝玉的视角展现了《红楼梦》的悲剧。贾宝玉的形象在古典文学史上地位独特,从清代的脂砚斋到近代的胡适、鲁迅等人,乃至当代刘心武等学者,都对贾宝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贾宝玉的形象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形象
贾宝玉在人物设定上是一名非典型的贵族公子。他出身望族,天资聪颖,但不喜经书,厌恶功名,对少女有着独特的感情。是一名形象复杂的人物。
身份
贾宝玉出身“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府里人称“宝二爷”。他也是贾母的孙子、林黛玉的表哥、薛宝钗的表弟。前世真身是女娲补天所弃的石头化为神瑛侍者,转世为人成为贾宝玉。由于兄长贾珠早逝,作为贾政唯一嫡子的他备受宠爱。长姐贾元春入宫为妃,义子贾芸后来科举高中,他却不喜读书,最后看透世俗,出家为僧。
外貌
贾宝玉长相英俊,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五官端正,“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衣着庄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色温和“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是一个美男子。
才华
贾宝玉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警幻仙姑赞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在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贾宝玉机敏动诸宾”中,贾宝玉为父亲题额大观园,以“有凤来仪”“曲径通幽”“沁芳亭”“杏帘在望”等妙名得到众人赞誉;他与大观园诸姐妹结社作诗填词,也是文采斐然;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贾宝玉听《山门》曲文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深有感触,加之林黛玉对他说了“气话”,贾宝玉悟得禅机,写出一支《寄生草》,让薛宝钗惊讶不已。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他机敏地猜出了贾元春与诸位姐妹的灯谜。他为晴雯所作《芙蓉女儿》更是一绝,让林黛玉啧啧称奇;而所写《词》让平日严厉的贾政都赞不绝口。
性格
贾宝玉作为贾政唯一嫡子,贵妃的胞弟,是贾府众人的心头宝。在贾母等人的宠溺下成长的贾宝玉性格复杂。一方面性格叛逆,对封建礼教有着不满与抗争,不喜经书,痛斥世俗功利。另一方面贾宝玉对待少女与欣赏之人开朗热情,温柔体贴,重情轻礼。同时,贾宝玉性格多愁善感,喜欢感时伤事,经常为花花草草动情。但又有怒时不顾人情,泼皮无赖的一面,与林黛玉初见便怒摔宝玉;为一杯枫露茶大怒,使得丫鬟被赶出;在雨天踹伤袭人;故王夫人等人把他称为“混世魔王”。
家世
贾家是国公之家,京城有“八公”,贾府贾演、贾源便是其二。贾府世袭爵位,更兼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家族势力巨大,位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首。皇帝南下时,贾家便负责了一次接驾。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描写的就是贾家的雄厚实力。然而贾家奢侈豪横,以致入不敷出,更兼皇帝猜忌,日渐没落。随着贾元春与王子腾两大靠山先后暴卒,贾家最终获罪被抄。
主要经历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人公,在第一回中,作为贾宝玉前世的神瑛侍者就已经借一僧一道之口出场。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介绍了贾宝玉的身世。贾宝玉的正式出场则是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即在贾府与林黛玉初遇时。
仙界奇石
女娲补天时留一石未用,石头在青埂峰化为人形。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命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对绛珠仙草(林黛玉前世)灌以甘露,遂有木石之盟。神瑛侍者一心思凡,随一僧一道入世,幻化为通灵宝玉,其真身则化为贾宝玉。
含玉入凡
神瑛侍者来到人间,投胎到了京城望族贾家。因为属贾府玉字辈嫡孙,且衔玉而生,故名贾宝玉。贾宝玉家境优越,天资聪颖,但厌读经书,喜近女子。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因此不喜,唯贾母视之为宝。
宝黛初遇
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因母亲去世投奔贾家。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见如故,并为其取字“颦颦”。宝黛初见,贾宝玉因为林黛玉无玉,便怒摔宝玉,后在众人劝说下才心情见好,林黛玉甚至为此回去流泪。贾母宠爱林黛玉与贾宝玉,让两人与自己居于一院。贾宝玉与林黛玉两小无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宝钗入府
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为争夺香菱惹了人命官司,加上薛宝钗要入京选秀,家中生意也需料理,薛蟠便携妹妹宝钗和妈妈入京暂住贾府。薛宝钗长相出众,且性格随和,比林黛玉更得人心,贾宝玉等人也喜欢与宝钗游玩。林黛玉不禁不满,与贾宝玉多次爆发冲突,在贾宝玉多次劝说下才好了一些。
神游太虚
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休息,梦入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带贾宝玉阅金陵十二钗判册,听《红楼梦仙曲》,晓之“意淫”,并让秦可卿梦魂与贾宝玉试男女之事。贾宝玉醒后与丫鬟袭人初试云雨。后秦可卿去世,贾宝玉闻之吐血。在秦可卿葬礼上北静王,获赠苓香念珠一串。
初入大观
贾宝玉姐姐贾元春获封贵妃,回家省亲,贾府斥重金修筑大观园。贾政利用为大观园题额的机会考验贾宝玉,贾宝玉表现出色。元春省亲过后,贾宝玉与姐妹入住大观园,居怡红院。宝玉读闲书,遇黛玉葬花。两人同读《西厢记》,爱情开始萌芽。因受赵姨娘嫉恨,贾宝玉与王熙凤被设魇术,一僧一道为通灵宝玉除邪。元春赏赐端午节礼,贾宝玉与薛宝钗是同款,后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为宝玉提亲,林黛玉吃醋,两人大吵一架。贾宝玉摔宝玉,黛玉剪玉穗,贾府上下震动。后贾宝玉请罪,两人复归于好。
紫鹃试心
紫鹃为黛玉生平遭遇感伤,便以林黛玉将要回苏州骗贾宝玉,试探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是否真诚坚定。贾宝玉信以为真,大病一场,得了呆症。贾母、王夫人等人大惊,唤来紫鹃询问,紫鹃知事情闹大,告知贾母来龙去脉。贾母、王夫人忙安慰贾宝玉,贾宝玉得到林黛玉的保证后才逐渐缓过神来。紫鹃也确认了贾宝玉的真心。
宝玉挨打
贾宝玉在冯紫英家识蒋玉菡,获赠茜香罗,不料招惹忠顺王府。后又勾引金钏,致其自尽。加上贾环添油加醋,令贾政暴怒,痛打贾宝玉。薛宝钗与林黛玉都十分心疼。薛宝钗探望贾宝玉,在宝玉床边绣鸳鸯。贾宝玉忽说梦话,用木石姻缘否认金玉良缘。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专一感情基本确定。
清交妙玉
带发出家、目高傲物的妙玉来奔贾家,宝玉随贾母拜访。在栊翠庵喝茶时,妙玉单单把自己的杯子给宝玉用。在宝玉生日时,妙玉专门写帖给贾宝玉祝寿,贾宝玉也回了一帖。大雪之日,诸姐妹想要赏梅,贾宝玉同薛宝琴向妙玉借来梅花,妙玉还给每位姑娘都各准备了一枝。
诸芳流散
贾宝玉与诸姐妹在大观园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贾宝玉与姐妹们结社作诗,与妙玉品茶,同会刘姥姥,也在外结识了柳湘莲等好友。但随着王夫人抄检,入画、司棋、芳官、四儿先后被撵出大观园。晴雯也因性格刚烈,被赶出大观园病死。后晴雯传梦给宝玉,宝玉以为晴雯回到仙界作木芙蓉主,宝玉大悲之下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之后薛宝钗搬出,贾迎春出嫁,贾宝玉不断经历分离之痛,贾家也在慢慢衰落。
程本结局
程高本中八十回后,贾宝玉与林黛玉忽做恶梦,宝玉觉得好像心被割走了一样。后木瓜异时开花,宴花时通灵宝玉丢失,致使宝玉疯癫。加上贾元春、王子腾两大靠山去世,贾家内忧外患。为了”冲喜”,王熙凤用调包计让贾宝玉误娶薛宝钗,致使林黛玉泪绝而亡。
在随着元春与王子腾的死亡,贾家日益衰落。元宵过后,贾府被抄,贾母逝世。旧相识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贾宝玉更加失望。和尚送归真通灵宝玉,引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重阅金陵十二钗判册,宝玉感慨万分。薛宝钗借“赤子之心”之词含功名讽谏之意,贾宝玉醒悟,于是用心读书赶考。进场前与众人告别,后高中举人。回家路上失踪,贾政亲寻,发现宝玉已经成僧。在与父亲告别后,宝玉坐船归去。
脂本结局
在脂本八十回后,《葬花吟》中伏笔提示贾宝玉和林黛玉曾经“三月香巢已垒成”,但不久就“人去梁空巢也倾”,林黛玉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63回李纨说黛玉是“不得贵婿反挨打”隐含了八十回后黛玉因拒绝皇家和亲或者指婚而挨打,林黛玉和贾宝玉未能成婚的命运,对此芦哲峰发出”难道黛玉的命运真的会凄凉于斯吗?我尚如此不忍”的感叹。并认为此可能与北静王有关。西岭雪则指出黛玉遭遇或与和亲有关,贾探春和亲起因可能正是主动替嫁而成全了黛玉,本来和亲人选是黛玉。 最终黛玉泪尽夭亡。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完婚。贾家被抄,贾宝玉被困于狱神庙,后沦落为乞丐,被蒋玉菡夫妇收留。最后,贾宝玉在经历了爱而不得,家道中落后,看尽世态炎凉,选择了出走为僧。
相关人物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人物关系十分复杂。作为家大业大的贾府的嫡孙,贾宝玉的关系网主要由亲人与丫鬟组成。他们都是贾宝玉人生的重要参与者。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贾宝玉表妹,恋人,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体质柔弱,孤标傲世,才华横溢,是典型的传统理想女性形象。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贾宝玉出家为僧的重要原因。
薛宝钗
贾宝玉表姐、妻子。她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是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她在家族主导下与贾宝玉结为夫妻,最终被抛弃,孤独度过余生。
史湘云
史湘云,贾宝玉堂妹,出生于四大家族中的史家。她自幼父母双亡,只得投靠叔伯家,生活并不幸福。但她性格豪爽开朗,不以为然。在大观园与众姐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程高本结局中,她出嫁后丈夫早逝,被迫守寡。在脂本结局中,她与老年贾宝玉相遇,并相依共度余生。
妙玉
妙玉,贾宝玉知己,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本也是侯门之女,后带发修行,投奔贾家。她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宝玉来访,她以自己的杯子招待,以示重视;宝玉生日,她为宝玉写帖;宝玉求梅,她毫不吝啬;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贾母病危,妙玉自自来探望病情。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宝玉悲伤叹惋。
贾元春
贾元春,贾宝玉胞姐,也是第一个由贾母亲自教养长大的孩子。因生于正月初一而取名元春,早年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充任女史,在秦可卿死后进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通称“娘娘”。幼时亲自指导贾宝玉学业,后省亲时也重点关照贾宝玉。
贾探春
贾探春,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她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诨名,王熙凤都忌惮她几分;她号“蕉下客”,书法水平高超,才华横溢,是海棠诗社发起人之一。她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主持大观园改革。后来远嫁异国和亲,贾宝玉深感惋惜。
贾迎春
贾迎春,贾赦与妾室所生的女儿,贾琏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宝玉的堂姐。迎春老实懦弱,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作诗猜谜并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后来,父亲贾赦以五千两银子为目的把她嫁给孙家。出嫁后不久就被孙绍祖虐待致死。宝玉曾向王夫人请求接回迎春,王夫人出于封建礼教的考虑拒绝了。
王熙凤
王熙凤,贾宝玉表姐,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外貌美艳,手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她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是一位女强人。在程高本结局中,她施展掉包计让贾宝玉误娶薛宝钗,撮合了金玉姻缘。
贾府族人
贾政
贾宝玉的父亲,字存周,荣国府二老爷,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他是除贾母外荣国府的最高掌权者,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他经常教育宝玉多读经书,曾痛打贾宝玉,贾宝玉十分害怕他。是典型的儒家贵族士大夫形象。
王夫人
贾宝玉之母,也是贾珠、贾元春之母,贾政之妻,是王熙凤的姑母,薛姨妈之姐。出身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她一方面是个有佛心的慈母,经常关心与庇护贾宝玉;另一方面也有狠辣的一面,她抄检大观园,并致使宝玉重要丫鬟晴雯死亡,是一个形象复杂的人。
贾母
贾宝玉之祖母,又称贾母,娘家史家为四大家族之一。贾母是贾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是贾赦、贾政和贾敏的母亲,贾宝玉的祖母,林黛玉的外祖母。她是封建贵族的代表人物,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她聪明慈祥,十分疼爱贾宝玉,曾从贾政棒下救出奄奄一息的贾宝玉,主导了贾宝玉的婚姻大事。
友人
柳湘莲
柳湘莲,贾宝玉好友,又称冷面二郎,原系理国公柳家子弟。他父母早丧,读书不成。性情豪爽,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宿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他生得又美,最喜串戏。贾宝玉与他看戏赏戏,甚至为他引荐尤二姐为妻,两人私交甚好。后由于尤二姐殉情自杀,他出家为僧。
蒋玉涵
蒋玉菡,忠顺王府戏班的名角,小名琪官。贾宝玉曾以玉扇坠和袭人所给松花汗巾相赠,蒋玉菡回赠以北静王所赐茜香国女国王贡奉的大红汗巾。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丫鬟
袭人
贾宝玉的大丫鬟,全名“花袭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大丫鬟之首。她以“贤”“花解语”著称,从小因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曾与贾宝玉偷试男女之事,是贾宝玉人生的重要人物。
晴雯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是丫鬟,但在宝玉房里过着千金小姐的生活。她与宝玉关系紧密,宝玉曾以撕扇之事逗她,她也带病为宝玉补衣。她以“勇”著称,性格刚烈,终为王夫人不容,被驱出贾府而亡。宝玉曾为其作《芙蓉女儿诔》。
人物关系一览表
角色分析
角色设定
作者在《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写了两首《西江月》来评判他。
西江月(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关于如何解读这两首《西江月》,红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传统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思想内核是反封建的,贾宝玉作为这种“叛逆”的代表,作者是给予肯定的。这两首《西江月》,看似贬低贾宝玉,实则褒扬贾宝玉。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西江月》其实是作者借批评贾宝玉来追悔自己过去的无能。宝玉自幼天资聪颖,但他视高明,对于《四书》等书十分厌恶,以至于长辈十分失望。他嘲笑知识分子是“国贼禄鬼”,嘲笑传统礼教所尊称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沽名钓誉”。尽管他的父母姐妹都曾劝他读书上进,他仍我行我素。在贾府日薄西山,危机重重时,他浑然不知。最后贾府被抄,姐妹流散,生活一落千丈。作者和贾宝玉一样年少轻狂,觉得自己的荒唐应该为家族的衰落负责。所以这两首《西江月》不是反语的褒扬,而是自我反思与批评。
总之,在作者直接的描写中,贾宝玉是一位非传统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颖,然而从小厌恶世俗功利,尤恶儒家经书。他交友不论世俗门第,厌恶礼教,尊重女性,喜欢与诸姐妹和丫鬟等少女们玩耍。但又有封建公子的烙印,间接地加快了家族的衰败。
对礼教约束的反叛
抗拒读书入仕
贾宝玉虽天赋异禀,但厌烦攻读经书与仕途经济,为此受到贾政屡次责骂。贾宝玉不仅自己“极恶读书”,还把那些“读书上进”的人称作“禄蠹”,骂他们是“国贼禄鬼”。若有人以仕途经济之学稍加导劝,轻则抬脚就走,重则反唇相讥。在第三十六回中,薛宝钗劝他多读经书,他抬腿就走,私下抱怨“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秀之德!”等话。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结交三教九流
贾宝玉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等级观念,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主、奴的界线,他甚至以丫环晴雯与古圣先贤相提并论。他结交戏子蒋玉涵、并与之交换贴身信物;他与落魄公子柳湘莲私交甚好,甚至为他引荐尤二姐为妻。
对封建桎梏的反叛
贾宝玉对封建秩序的反叛,既体现在厌烦仕途经济上,也体现在结交三教九流上,也体现与林黛玉的爱情上。在爱情悲剧与家族悲剧的打击下,他的叛逆思想使他终于与封建社会的世俗礼教决裂而出走。宝玉的出家,虽然是寻求解脱的消极行为,但毕竟显示出他对现存社会的悲愤和没落贵族内部的动荡。
对女性的尊重
贾宝玉强烈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他说:“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宝玉对“女儿”的尊重甚至崇拜,实质是对以男性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的貌视。而且,他尊重的是“女儿”而不是一般的女性,他对那些“沾了男子气味”的女人,倒是深恶痛绝的,因为她们已经成为男性的附属,和男子一样的可恶;惟有“女儿”们才是纯洁的。她们蒙受着宗法制社会的压迫,唤起贾宝玉的无限的同情。
对理想情感的追求
贾宝玉作为贵族子弟,他的婚姻大事应以“门当户对”为前提,由“父母之命”来决定。他与薛宝钗的“金玉之缘”既是“门当户对”的象征,也是家长意志的体现。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挚着的爱情,因为,林黛玉是与他有着共同思想、情趣的知己。他顽强地抵抗着“金玉之缘”的压力,追求着木石前盟。
封建豪门的贵公子
贾宝玉有着那个时代贵族公子的弱点。他会调戏丫鬟,会会把怒气施加于下人身上。比如他怒踹大门,致使袭人吐血;调戏金钏,致使其坠井身亡。他一方面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面对金钏儿、晴雯、贾迎春等人的悲剧不敢奋力抗争。
角色情感
脂砚斋评贾宝玉有“情极之毒”:“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庚辰本第21回)即贾宝玉对女子用情至深,无人能及但又有残忍抛弃与冷漠的一面。“情极之毒”既是贾宝玉既有性格偏僻的原因,更多的是对残酷现实的一种绝望。当爱情悲剧、女性悲剧、家族悲剧叠加到他一个人身上时,他放弃意淫,看破世俗,最终走上出家为僧的归路。他感情丰富,为姐妹丫鬟的命运担忧,为花花草草流泪叹息。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过程中,他因听刘姥姥说了一个关于姑娘的鬼神故事,就派小厮去查看。
角色价值
贾宝玉本是补天石所化,却以玉降世,其角色价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贾宝玉厌读经书,不求上进,在当时的价值观里是典型的“无用顽石”。另一方面,贾宝玉身上展示出的博爱、平等、自由等宝贵品质具有时代意义,是人性对封建礼教的挣扎与抗争。这样的矛盾人设赋予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更深层次的价值。
角色悲剧
在具有自传性质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是这场悲剧的见证者,参与者,讲述者。他经历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见证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家族悲剧,看到了贾迎春惨死、贾探春远嫁、元春暴卒、贾惜春出家、妙玉被掠的女性悲歌。他的理想与叛逆在现实面前越是珍贵,现实带来的毁灭就越显悲惜。最后万念俱灰的他选择了了却前缘,出家为僧。贾宝玉的悲剧,是众多人悲剧的集合,也是《红楼梦》的悲剧的集大成。
家族悲剧
贾宝玉见证了贾家的盛极而衰,并从贵族公子的生活中迅速坠落下来。贾家在元妃省亲时达到势力顶点,然而由于后继无人,入不敷出,加上皇帝猜忌,其实已经是危机重重。纵然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试图挽救,但积重难返的贾家还是被抄。家道中落、族人流散、既是曹雪芹的悲剧,也是贾宝玉的悲剧。
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双方在成长过程中双向选择的结果,超越了旧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情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既有青梅竹马的感情基础,又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价值观与思想内核上。贾宝玉厌恶世俗功利,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礼教,追求自由平等;林黛玉一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点,喜读诗书,才华横溢,也从不劝贾宝玉去读经书应试。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
自身价值悲剧
贾宝玉的价值悲剧性质在于:一方面,他不认同当时的仕途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形式,另一方面,他的自身价值又得不到确认。于是,他专注于大观园这个女儿国,把大观园当成他的精神避难所;他沉迷于老庄的存在体悟之中。但大观园的幻灭使他感到无家可归,而他对众女儿的专注又使他不可能真正达致老庄境界,他只有沉沧于无边焦虑之中。
生日考据
从第一回中贾宝玉投胎入凡,当时是“炎夏永昼”,“烈日炎炎,香蕉树冉冉”,以及第六十三回生日夜宴,林之孝家的说“天长夜短了”,宝玉说“天热,咱们都脱了大衣裳才好”,可以看出贾宝玉的生日是在夏天。第六十二回生日那天,湘云醉眠芍药茵,芍药花期在四月,宝玉的生日基本可以精准到四月份。第二十七回探春送鞋时,宝玉说“前儿我生日舅母给的”,舅母即王子腾夫人,第六十二回有“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这天为四月二十六日。第二十八回回宝玉赴宴,带着双瑞、寿儿两个小厮,周汝昌认为“瑞寿”暗示贾宝玉生日。此宴即生日午宴。所以一般认为贾宝玉的生日为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人物评价
脂砚斋: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婉转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又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
清文学家涂瀛: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清文学家张新之:宝玉有名无字,乃令人在无字处追寻,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又先天本来无字也。
近代文学家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近代国学家王国维: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所以未能者,则以林黛玉尚在耳。至林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柳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
现代文学家何其芳:贾宝玉这个叛逆者的叛逆性不仅表现在他对于科举、八股文、做官等一系列的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反对,而且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少女们的爱悦、同情、尊重和一往情深,也即是对于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大胆的违背上。
牟宗三:宝玉是多情善感的人,见一个爱一个,凡是女孩儿,他无不对之钟情爱惜。他的感情最易于移入对象,他的直觉特别大,所以他的渗透性也特别强。时常发呆,时常哭泣,都是这个感情移入发出来的。
现代文学家游国恩: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
现代文学家袁行霈:贾宝玉的痛苦已超越了一个家庭破败之痛苦和个性压抑之痛苦,这是属于众多人的痛苦,是感到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他绝望又找不到出路,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
原型探究
曹雪芹说
该说长期是红学界的主流学说,即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主要根据是作者在开篇便指明《红楼梦》是一篇自序性的书,且贾家的结构、地位和兴衰与曹家高度重合。著名学者胡适、刘心武等便持此观点。
曹頫说
另一种主流说法是贾宝玉的原型乃曹雪芹之父曹頫。清朝人爱新觉罗·裕瑞在其《枣窗闲笔》说:“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全本昆曲《红楼梦》》……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颇裕,又与平郡王府姻戚往来……其书中所假托诸人,皆隐寓其家某某,凡性情遭际,一一默写之,唯非真姓名耳。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
其他学说
其他一些流传较广的说法有:认为贾宝玉是顺治帝,或认为贾宝玉即清朝皇室成员,主要根据是贾宝玉随身携带的通灵宝玉有玉玺的隐喻;另说贾宝玉即纳兰性德,此说为爱新觉罗·弘历所认可。
学界结论
近代以来的红学界多持“曹雪芹说”,比如胡适与刘心武即是此观点。近年来“曹頫说”为红学界多数学者重视、认可与接受。
部分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红楼梦/第002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97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01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03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17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22回 中华文库.中华文库.2023-10-20
红楼梦/第078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105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04回 .中华文库.2023-10-20
红楼梦/第005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06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23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18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57回 .中华文库.2023-10-20
红楼梦/第033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34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94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95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116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119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74回 .中华文库.2023-10-08
红楼梦/第066回 .中华文库.2023-10-20
红楼梦/第055回 .中华文库.2023-10-20
红楼梦/第039回 .中华文库.2023-10-20
红楼梦/第063回 .中华文库.2023-10-26
红楼梦/第062回 .中华文库.2023-10-26
红楼梦/第027回 .中华文库.2023-10-26
红楼梦 (1927).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1944).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红楼梦 (1962).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1962).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1975).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1977).豆瓣电影.2023-10-20
金玉良缘红楼梦 金玉良缘红楼梦 (1977).豆瓣电影.2023-10-20
新红楼梦 新红楼梦 (1978).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1987).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第一部:宝黛相会 (1989).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红楼梦 (1996).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豆瓣.2023-10-20
红楼丫头 (2002).豆瓣电影.2023-10-20
黛玉传.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 折子戏.豆瓣.2023-10-20
红楼梦 (2010).豆瓣电影.2023-10-20
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2017).豆瓣电影.2023-10-20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 (2020).豆瓣电影.2023-10-20
红楼梦.豆瓣.2023-10-20
红楼梦.豆瓣.2023-10-20
红楼梦(民族舞剧版).豆瓣.2023-10-20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首发预告,新一代“宝黛钗”上演旷世奇恋.今日头条.2024-08-22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豆瓣电影.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