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是指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
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法律保障步入健全的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出台首个防沙治沙规划《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2022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实施。
防沙治沙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截至2024年11月,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沙化成因
天气因素
荒漠化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特点是气候干旱。据统计,中国年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的沙区占全国沙区面积的56%,降水量在100~200毫米的沙区占23%,降水量在200~400毫米的沙区占16%,降水量高于400毫米的沙区仅占5%左右。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沙区,主要分布着地质时期数十万到数百万年尺度上形成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等,地表景观以大面积沙丘或戈壁为主,植被稀疏,在气候不发生大的暖湿化改变情况下,适宜进行人为治理的面积非常小。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实现了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荒漠化土地存量依然很大,且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生态系统仍然处在恢复初期,保住已有治理成果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荒漠化地区另一个自然特点是风大且频繁。中国西北干旱区临近世界最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流中心,冬季寒风强劲,春秋两季冷暖气流交汇、风暴天气多,夏季上空受低压控制,垂直气流活动频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为例,风沙日数可达全年三分之一,最多可达145天。
地理因素
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中国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位于北纬35度以北,西南的青藏高原及一系列高大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水汽难以到达西部沙区和柴达木盆地盆地;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山脉使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难以东进南下;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六盘山等,重重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北上;而北部中蒙接壤开阔平坦的戈壁草原,为东亚北方季风南下带来干燥、寒冷的大风天气创造了地理条件。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北方沙区干旱多风的特征。另外,由于中国荒漠多分布在巨大的内陆盆地中,这些厚达数百米的古海湖相松散沉积物,加之大量的河流沉积、冲积物,为风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即使是东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地,如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基岩风化产物,也为风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人为因素
土地沙化的加剧,有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增多等自然原因,但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对于后者,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除以上原因外,各类工程建设施工中破坏林草植被、固体废弃物扩散或者酸碱污染,以及施工区崩塌滑坡造成土地沙化在一些地区也很突出。
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和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西长达4000多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区域。截至2019年,全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68.78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6.81%和17.58%,另外还有27.92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中国约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防沙治沙已经“事关中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北方风沙区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9个省(区、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该区域风沙灾害频繁,沙化、盐渍化土地分布广,草原大面积退化,水资源状况恶化,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除北方风沙区外,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有超过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两省(区)沙化土地面积已占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的19.78%。此外,黄河上游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十分突出,部分地区固沙植被退化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中国荒漠化覆盖的区域范围非常广阔,且这些区域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荒漠化问题会直接影响这些区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资源安全。因此,防沙治沙对于筑牢中国生态安全屏障十分重要,对国计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防治历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朝,就曾有移民开垦今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市地区的一部分草原,自两汉至清朝,随各王朝兴衰演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替主宰、相互扩张。由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致使该区域内土地沙化状况交替变化。清末和民国年间的“移民实边”政策使沙区农耕与游牧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该时期在历来以牧业为主的内蒙古地区,种植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2%。全面放垦、滥垦的政策,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指引下,农民在牧区和农牧交错带开垦草原,大办农业和副食基地,盲目开垦草原,造成大面积土地沙化。
1958年10月,党中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西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六省区第一次治沙会议,从此揭开了中国沙漠治理和改造利用的序幕,对沙漠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兴起。1959年,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织的治沙科学队伍,经过几年的考察,基本摸清了中国沙漠的分布状况及基本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在宁夏沙坡头、内蒙古蹬口、榆林市、甘肃民勤、青海沙珠玉和新疆莫索湾建立了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使当地的流沙得到治理,提高了植被盖度,改善了环境条件,并对全中国防沙治沙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沙坡头治沙站的工作,保障了包兰铁路40余年畅通无阻。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以后,中国科学家又着重对土地沙化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开展中国沙漠形成时代、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预测未来沙漠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经过系统的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明确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壤风蚀及沙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不同条件下的近地面沙粒运动的微观过程进行了实验观测,阐明了各种风沙工程的防沙作用原理。在对沙漠和沙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中国也开展了防沙治沙工程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科学家初步查清了中国沙化土地的分布和成因,认为沙化土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制定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沙化土地进行分类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为防沙治沙作出了贡献,开发并推广了近百项实用技术,组装配套了近10个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治沙沙试验基地和示范推广县,为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中国先后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得约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170多万h㎡退化草地得到保护与恢复,营造了100多万h㎡薪碳林,解决了600多万农牧户的烧柴问题,取得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极端干旱的新疆荒漠绿洲区,创造了窄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洲防护林体系。此外,机械沙障阻且沙技术、草方格固沙技术、沙区飞播技术、草地围拦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都在中国防沙治沙的生态建设工程中发挥了作用。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荒漠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一并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挑战。1994年,作为世界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法国巴黎外交大会通过,并从1995年起,将每年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至此,中国防沙治沙这项事业取得了法律保障步入健全的发展道路。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的启动、竣工和发挥效益,土地沙化速度和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据2004年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土地沙化首次呈现全国性逆转趋势。2005年,中国出台首个防沙治沙规划《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
202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经国务院审批同意,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生态建设原则
水分平衡原则
大气—土壤—植物的水分平衡是沙区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也是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中国沙灾严重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干旱是这些区域的共同特性,可能蒸散一般是降水的2~10倍,水资源十分匮乏。在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防沙治沙的植被建设时,必须首先考虑区域水分平衡原则,合理安排植树种草的密度,优化耕地作物布局,协调生态—生产用水的矛盾。根据区域大气降水、径流输出与输入、以及植物的蒸腾等方面的估算,做到水资源输入(大气降水+径流输入)应超出输出(径流输出+蒸腾)的20%以此来决定造林植灌和种草的密度。
中国不同沙区年降水量与当地平均植被覆盖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即年降水量为100mm的地区,自然植被盖度大约为10%,年降水量每增加100mm,自然植被盖度相应增加10%,这一现象也体现了区域水分平衡的基本规律。区域水分平衡原则也决定了不同沙区植被盖度的临界值大小,追求高覆盖率不符合沙区水分平衡规律。一些植被盖度较高的沙丘根际层的干沙层,已经表明这样的固定沙丘不可能长期稳定存在;相反,在光裸的流动沙地,表层以下10~20cm就有含水的湿润沙层。野外观则表明,裸露沙丘临近的丘间地植被发育要好于沙丘上有一定植被的丘间地,表明沙丘与丘间地之间可水分的补偿机制,因而适当比例的裸露沙丘对维护丘间地植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分平衡原则利和植被盖度临界值规律应成为沙区植被建设的基本依据。
景观与生物多样性原则
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和正常反馈机制的基础,生态系统存在一个多样性阈值,低于这一阈值,生态系统功能将受到损害而逐渐丧失。在沙化土地的恢复与植被建设时,应特别注意保持景观与生物的多样性,因为土地沙化即是土地系统的结构和复杂性遭到破坏,降低其生物多样性,导致系统的负反馈机制紊乱,系统功能下降的过程。土地系统的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其功能的根本措施。
沙区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原则
土地利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和人口的增加,沙区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的多样化造成的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土地的分布格局,同时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将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使之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反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将造成土地退化,如自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还将影响到局部和区域地表反射和水热平衡。根据区域水平衡原理,合理规划和布局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沙区的多种经营,提高土地系统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实行“生态系统管理”,以增加土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潜力。因此,沙区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是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既包含了人类根据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利用方式和强度,又包含了自然环境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因此,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还具有区域模式的含义,即: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其防沙治沙和土地利用的结构和配置应有不同的模式。
防沙治沙“以保为主,先保后治”原则
面对中国沙化土地“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局面,必须从战略角度调整中国防沙治沙的指导方针,从局部防沙治沙技术的应用转向大范围控制风沙灾害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特别要重视对大面积潜在沙化地区和分布有大量沙质沉积物地区的保护和建设,控制这些地区沙化土地的发生与发展。土地一旦沙化,用于治理的费用是保护建设费用的20倍。因此,要改变原有“因害设防”的防沙治沙方针,以及“重治理、轻保护”的旧观点,贯彻“以保为主,先保后治”的防沙治沙原则。在大面积保护的基础上,对重点呕待治理的地段,采取不有效措施进行重点防治。为了实现总体控制、局部重点治理的防沙治沙目标,应发挥沙区潜在的生态功能,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小范围土地上,加快发展高效生产系统,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道路,而对大范围的土地则实行生态保护策略。
治沙与治穷并重的原则
中国风沙灾害严重的地区,一般也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例如风沙危害较重的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县面积和贫困人口的比例分别占农牧交错带总面积和总人口的66.8%和60.5%。因此,只有治沙与治穷并重,才能充分调动沙区广大人民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经济发展是防沙治沙必要的物质基础,而防沙治沙又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把防沙治沙与沙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融除害与兴利为一体,把过去单纯的政府防沙治沙驱动机制,转向以经济驱动为主的新型运作机制,做到治用结合。在重点治理地段,推广“生态建设产业化”模式,大力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发展沙区的集约化生产—生活—生态模式。除科研、教学机构参与以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积极参与防沙治沙,采用“谁治理理、谁受益”的政策。政府制定防沙治沙技术和产业政策,建立防沙治沙新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入股和企业投入,吸引生产要素向防沙治沙流动。通过防沙治沙,发展适合沙区自然条件的特色产业,加快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带,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区域模式
根据中国北方不同沙区的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将其划分为4个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模式。
首都圈模式
首都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承德市。首都圈的防沙治沙模式应以改善风沙源地和水源地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重点。城区的重点是土地的绿化和硬化,把减少裸地面积作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草坪、植树造林,不宜造林种草的地面要加速衬砌与硬化,在干旱多季节,建筑施工工地实行覆盖作业或喷水作业。推广城镇美化、绿化生态防护圈模式。郊区的重点是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的工厂化高效农业,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大棚温室等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力,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林果及人工草地与绿地面积;形成片、网、带相结合的绿色防护体系;大力推广秋季作物留茬、春季免耕技术,增加冬春季节地面覆盖。推广生态经济园林景观型沙地治理模式。周边地区的重点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恢复生态,把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还林还草;加速绿化,封山育林。
农牧交错带模式
农牧交错带是指中国北方农区与牧区接壤的的过渡地带,为年降水量250~500mm的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等省区。农牧交错带是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和国家级水源涵养区。农牧交错带的防沙治少模式应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将大面积的土地解放出来用于造林、种草,并通过草田轮作、建议没高产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利用草地围栏等技术改良退化草场。严禁滥垦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以人工草地为核心的、集约化的舍饲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产业带。对于大面积防沙治沙则采用飞播技术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推广免耕留茬和秸杆覆盖等耕作技术,为实施退讲还林还草奠定基础。
草原区模式
草原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4个盟。天然草地面积4670万h㎡,可利用草地面积3990万h㎡,是中国北方重点牧区之一。退化草地面积1544万h㎡,占草地总面积的38.7%,是中国东部和首都圈沙尘暴的主要尘源区。草原区防沙治沙的重点是:严禁继续垦殖开荒,退耕还草,恢复撂荒土地;同时,广泛采用遥感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对草地实行监测,提高草地的植被盖度和抗风蚀能力,从而割断沙源,减少尘源。降水量300mm以下的地区实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以草定畜,降低单位草地的载畜量;降水量300到400mm的地区应发展高产饲草饲料基地,推广飞播、喷播等草地补播改良技术,培育优良畜种,推行牧民定居和舍饲畜牧业,从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畜牧业模式。
荒漠绿洲模式
荒漠绿洲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的广大内陆干旱区,是中国七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库姆塔格、腾格里及乌兰布和)的分布区。荒漠绿洲年降水在200~250mm以下,水资源极度缺乏,使得绿洲生产—生态用水矛盾极为突出,成为绿洲生态环境退化的首要根源。因大面积垦荒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天然植被大面积枯死。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人工绿洲面积,广乏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集约化的绿洲农业,降低绿洲生产用水,保障生态用水,才能根本缓解绿洲土地沙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为此,应调整荒漠绿洲土地利用结构,缩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人工草地,推广药用植物和其它资源植物的种植,适当增加果林面积,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牧、果品、药材加工业,增加牧副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实现高投入、高高出、高效益、集约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从而提高绿洲单位水资源的生产报酬和产值。在需要重点设防的地段,推广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铁路、公路防沙造林技术,流沙控制技术,机械沙障保护下的灌木造林治沙技术,沙地飞播固沙技术等,从而实现绿洲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重要工程与项目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在中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建设的以防护林为主的绿化工程。它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省,地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12个县(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2.4%。
截至2024年6月,“三北”工程区已开工项目40个,完成造林种草2000多万亩。
2025年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战开工仪式在阿拉善右旗举行。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截至202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2013年国家批准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规划,截至2021年底,二期工程中北京完成造林营林213.9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农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的转变。工程助力绿岗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0000余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十倍。
成效与影响
防沙治沙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据2004年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土地沙化首次呈现全国性逆转趋势。
截至2020年6月,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区和呼伦贝尔市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中国批准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0万公顷,四大沙地生态整体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
2022年,近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截至2024年11月,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相关法规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共产党员网.2025-03-03
我国出台首个防沙治沙规划.景观中国.2025-03-03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实施.今日头条.2025-03-03
为什么要防沙治沙,防沙治沙难在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3-03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新华网.2025-03-04
我国荒漠化综合防治履约成效显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3-03
六个方面会加剧土地沙化.新浪.2025-03-03
每日一词|“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Program.百家号·中国日报网.2025-03-03
内蒙古阿拉善: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战开工.光明网.2025-03-0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多年,北京造林营林约922万亩.百家号·新京报.2025-03-03
880万公顷!“十三五”我国防沙治沙成绩单亮出.央视网.2025-03-03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新华网.2025-03-03
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百家号·人民资讯.2025-0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5-03-03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正式发布实施.中国政府网.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