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位于锦江区华兴正街,由悦来茶园、锦江剧场、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改扩建而成。川剧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达22864平方米,整体外观色彩采用浓烈的中国红,造型兼具官式建筑与川西民居特色,建筑屋顶为飞檐式。整个项目在保留原有锦江剧场的同时,东西两侧分别新建了两栋三层建筑,两侧通过架空廊道横跨老剧场。其中,西侧包括传统川剧表演小剧场、川剧博物馆、排练厅及办公区;东侧包括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悦来茶园及包间、川剧音像制作室、川剧阅读试听室、川剧信息传播中心、川剧艺术策划中心、演员接待中心等。
2020年,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2023年8月,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项目正式亮相。9月28日,川剧艺术中心计划正式揭牌,开启试运行,9月29日,“戏窝子”将正式开演。
发展历程
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因战争、饥荒、瘟疫,成都市曾被蹂躏成一片废墟。清康熙开始重建成都城坊。川剧伶工即在华兴正街建立“老郎庙”。该庙建成于乾隆朝后期,牵头集资主持修建工程的伶工是戏曲大师魏长生(1744-1802 成都金堂人)。“老郎庙”除祭祀戏神、交流技艺之外,还经常有川剧班社住居在这儿。吴好山《成都竹枝词》里有“川人终是爱高腔,几部丝弦住‘老郎’”的记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川劝业道周孝怀推行新政,修建“劝业场”之际,又力促成都商务总会协董樊孔周等将“老郎庙”改建为“悦来茶园”。宣统年间,“悦来茶园”先后接待了长乐区班、翠华班、复兴班等众多班社演出。辛亥秋,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市民罢市,戏班停演。民国元年初,八大戏班联合组成“三庆会”,群星荟萃,盛况空前。“三庆会”长期在“悦来”演出,影响巨大。“三庆会”持续38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投资将“悦来茶园”进行改建。1954年11月改建完工,易名为“锦江剧场”,其建筑颇有古典园林之美,回廊假山、亚字栏干,花草绿化,赏心悦目。场内堂厢、楼厢可容纳观众1400多人。30多年间,除“文革”中部分时间停演外,大都有剧团在此演出(如四川省川剧院二团、成都市川剧院一团、成都市川剧院联合团等)。
20世纪90年代,锦江剧场由于结构老化,出现影响安全的隐患,政府决定拆除重修。历时10年,工程竣工。悦来茶园改道开门,一旁还扩建了锦江剧场和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川剧艺术家、戏曲界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曾在此演出,这里被西南票友们亲切地称为“戏窝子”。
改造扩建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原有场地狭小、设施陈旧、功能相对单一,配套功能缺失,已严重限制了川剧艺术中心的发展。为了让“戏窝子”重新时尚起来,2020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启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
整个项目在保留原有锦江剧场的同时,东西两侧分别新建了两栋三层建筑,两侧通过架空廊道横跨老剧场。其中,西侧包括传统川剧表演小剧场、川剧博物馆、排练厅及办公区;东侧包括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悦来茶园及包间、川剧音像制作室、川剧阅读试听室、川剧信息传播中心、川剧艺术策划中心、演员接待中心等。按照川剧专业演出的声学、舞台要求设计,锦江剧场内部舞台与座椅也全面翻新。
2023年3月,中心已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幕墙工程、总平和外立面装饰工程(含光彩工程), 项目总建设进度约完成90%。
2023年8月,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项目拆除围挡,正式亮相。
2023年9月28日,川剧艺术中心计划正式揭牌,开启试运行,9月29日,“戏窝子”将正式开演。
文化内涵
改扩建后的川剧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达22864平方米。从外观上看,中心兼具官式建筑的端正与川西民居特色,整体外观色彩采用浓烈的中国红,与川剧火热的艺术风格相契合。建筑屋顶起翘的飞檐式,灵感源自川剧服饰中的翘盔帽、翘坎肩,彰显成都市韵味。
改扩建后重新开业的川剧艺术中心将呈现念兹在兹、梨园荟萃、百年茶舍、戏说人生、烟云钩沉五大主要功能区域。
科技元素
改扩建后的川剧艺术中心地面设置有流线型光带,建筑则通过线条灯、投光灯、框架投光系统营造出光影流转的夜景效果。
锦江剧场在此次改造中,按照川剧专业演出的声学、舞台要求设计,进行了全面翻新与升级。舞台有两个LED大屏,其中一个可升降屏长12米,宽3米,另一个与舞台后墙等大的显示屏长12米,宽7米。此外,舞台还配备了高清投影仪、移动式全彩激光灯、水雾机、烟机,后期还将增加雪花机、泡泡机等,以期打造出如梦似幻的舞台效果。
参考资料
全新亮相!成都市中心再添文化地标.四川频道.2023-08-21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焕新归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成都市文物局.2023-08-21
定了!川剧戏窝子9月29日开唱.今日头条-光明网.2023-09-05
从“老郎庙”到“川剧艺术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