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蜒
蚰蜒(yóu yán)(学名:Scutigera coleoptrata)为蚰蜒科蚰蜒属的一种节肢动物,别名草鞋底,其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后遍布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蚰蜒喜温带气候,通常栖息在黑暗潮湿的地方。由于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所以食物资源也会更加丰富,适合蚰蜒生存和繁衍,所以蚰蜒多在夏秋季节出现活动,昼伏夜出且行动迅速,主要以蠕虫、蜗牛、蜚蠊目、苍蝇幼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幼虫的生命周期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大约在3-7年。
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体长1-6厘米,主要由头部、腹板、背板、15对步足等部分组成。头部最前端生有两根触角,长度与体长基本相同。头部后面有1个环节、1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蚰蜒全身分15节,每节有细长的步足1对,易脱落。其靠近头部的步足比较短,越靠近尾部步足越长,最后一对步足最长。
在人类的家中,蚰蜒处于节肢动物门的食物链顶端,可帮助人类消灭毒虫、蠹虫、苍蝇等害虫,维持家中卫生。一般情况下,蚰蜒不会主动伤人。但如果不慎被蚰蜒蜇伤,可能会产生炎症并存在二次感染风险,需及时治疗。此外,蚰蜒还喜欢钻穴,人不注意就会导致蚰蜒入耳。防治蚰蜒需注重环境卫生,并保持室内干燥,还可适当喷施药剂。
蚰蜒在中国古籍中常有记载,是中国传统医书中的“五毒(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目)”之一。但古籍中的蚰蜒和现代动物界中的蚰蜒不是同一物种,经专家考证,古籍中的蚰蜒应为长头地蜈蚣属动物。
命名
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首次将蚰蜒命名为“Scutigera coleoptrata”,而后经历了多次学名改变,依次为“Selista forcupi ”(Rafinerque,1820年)、“Cermatia coleoptrata” (Say,1821年)、“Scutigera forceps” (Meinert,1885年),“Scutigera coleoptrata”(Pocock,1893年),在生物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学名是“Scutigera coleoptrata”。
历史记载
蚰蜒在中国古籍中常有记载,如东晋汉字名著《方言》中记载“一名入耳,又一种蚰蜒目,形亦相似,而身扁,亦能入人耳中”。晋代文学家郭璞所著的《尔雅注》中记载“蚰蜒,虫寅音引音演”。唐朝医书《本草拾遗》中记载蚰蜒“状如蜈蚣而甚长,色正黄不斑,大者如钗股,其足无数,好脂油香,故入人耳及诸窍中”。宋代文学家陆佃在其著作《尔雅新义》中记载蚰蜒“虫寅百足,虫寅无一焉。自虫寅观之,可谓衍矣”。清朝古书《尔雅义疏》记载“按今蚰蜒青黑色多足”。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蚰蜒是“形体像蜈蚣,身扁而细长,色正黄或青黑色,百只步足,大者如发钗的头大尾尖状,能以头或尾两端前进后退行走”,符合这些特征是长头地蜈蚣属(Mecistocephalus)。明代医书《本草纲目》对蚰蜒则有不同的描述,即“状如小蜈蚣而身圆不扁,尾后秃而无岐,大者长寸余,死亦蜷屈如环”,此描述与附图符合蚰蜒的特征。
形态特征
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体长1-6厘米,主要由头部、腹板、背板、15对步足等部分组成。
头部
蚰蜒头部两侧对称生长由大量单眼组成的伪复眼。头部最前端生有两根触角,长度与体长基本相同,整根触角从根部到末端逐渐变细,触角呈分节的鞭状结构,根部直径约为220微米,末端极细且柔软。头部后面有1个环节、1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
腹板
蚰蜒共有15节腹板,相邻两节之间上下重叠以鱼鳞状排列,每一节上生长着一对步足,每节之间由质地相对柔软的腹部基节囊连接,使得蚰蜒身体可以各向弯曲。
背板
与腹板相同,蚰蜒背板呈分节结构和鱼鳞状排列。但背板表皮更加坚硬,具有3条纵纹,背板上有硬壳且存在气孔,是蚰蜒呼吸的重要器官。
步足
蚰蜒全身分15节,每节有细长的步足1对,易脱落。其靠近头部的步足比较短,越靠近尾部步足越长,最后一对步足最长,被称为肛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有资料表明,蚰蜒一开始是地中海地区的固有种,后来遍布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包括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保加利亚、美国、中国、埃及、法国、墨西哥等地。蚰蜒在中国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地区。
栖息环境
蚰蜒喜温带气候,通常出现在黑暗潮湿的地方。只要一个地方较为荫蔽,且具有足够的湿度和食物,蚰蜒即可生存。在室外,蚰蜒多生活在湿冷的地方,如石头下、石缝中、木材堆和枯叶堆中。 在室内,蚰蜒几乎可以生活在任何地方,尤其是地下室、浴室、厕所等潮湿场所。
生活习性
日常活动
蚰蜒多在春季活动,白天在岩石、原木等地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其行动迅速,可通过足前端前附节的蜷曲、抓取等动作倒挂在树枝上,也可以通过前附节直接附着在树叶、墙壁等物体的表面。在水田间或潮湿环境中,蚰蜒的行动能力也丝毫不受影响,其在各种环境中都可以保持高效的移动和攀爬能力。此外,蚰蜒还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开展活动,如遇到极度寒冷或干旱的天气,其会迁移或钻洞。
觅食行为
蚰蜒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蠕虫、蜗牛、蜚蠊目、苍蝇幼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其发现猎物时,会用尖牙咬住猎物,同时注入毒液杀死猎物。 吃完猎物后,蚰蜒会撤退到安全的地方消化食物。蚰蜒的血液中含有呼吸色素血蓝蛋白(respiratory pigment hemocyanin),这在整个多足亚门(myriapods)动物中都是非常特殊的特征。其肺式气管系统和血蓝蛋白可有效携带氧,主动通气压力为90-200次/分,这一特点可能是为了快速捕获猎物。
蚰蜒的细足捷蚁主要用于追逐和捕获移动的猎物,其时速约为42厘米/秒,步幅为3.3厘米/秒,可以说是多足亚门动物中的“猎犬”。1973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蚰蜒列为速度最快的节肢动物门。蚰蜒的长足还可以保证其在食用猎物时,安全地固定其他猎物。
环境感知
蚰蜓可以有效控制触角运动,其在运动时会交替摆动触角探测周围环境,以弥补感知复眼看不到的角度。但由于触角每节之间的缝隙较小,因此只能小幅度弯曲。蚰蜒的触角是其寻找栖息场所、认别环境中存在的危险的重要器官,可起到感受温湿度、气味和机械振动的作用。蚰蜒的腹板和腹部基节囊也存在温湿度、机械感受器等,其作用与触角大致相同,但具体的形态、机理存在着细微差别。
防御行为
蚰蜒的身体较短,步足特别细长。当其一部分步足被捉住时, 这部分步足就从身体上断下来,使身体可以逃脱,这是蚰蜒防避敌害的一种方式。蚰蜒步足在刚刚断裂时,还可以持续抽搐几分钟。一般情况下,蚰蜒只会断去少数几对步足,但是如果其受到太大或持久的惊吓刺激,可能会引发过激反应,导致大部分甚至所有步足断裂。
清洁行为
蚰蜒会在固定时间清洁身体,其尤其注意前1-6对的步足清洁。蚰蜒的清洁行为开始于一侧触角,然后是一侧的足,随后按同样的顺序清理另一侧的触角和足。如果个体在清理时被打断了,其会回到中断之前所在的地方继续清洁。在遇到竞争、环境扰动等冲突情况时,蚰蜒的清理行为会显著增加,其清洁行为具有遗传性。
社会行为
部分蚰蜒能够相互合作,提高生存机会,但其社会行为主要局限于合作狩猎和抚养幼虫。据观察,有些蚰蜒能够群居,其群体中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分享食物和环境中的危险信息。一些蚰蜒还会合作狩猎、共同筑巢,在巢中产卵并共同抚养幼虫。
繁殖方式
交配产卵
蚰蜒的生殖器位于腹板上,其腹部对温度和湿度的直接感应可以实时监测生殖器所处的环境状态,是蚰蜒生长繁殖的重要器官。在求偶过程中,雄性蚰蜒会绕圈子,并拍打雌性,寻找一只愿意交配的雌性。一旦找到配偶,雄性就会将精子囊产到地上。雌性此时会取下精子囊,使卵子受精卵。成功受精后,雌性会在土壤中产卵,并用粘性物质覆盖卵。求偶和产卵均发生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在实验室观察中,雌性蚰蜒平均产卵63枚,最多产卵151枚。
育幼
在蚰蜒虫卵孵化后的两周内,母亲会和其后代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为幼虫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看起来与成虫非常相似,但此时幼虫只有四对步足。 在发育过程中,蚰蜒幼虫会经过五次蜕皮,每一次蜕皮都获得更多的步足。在第五次蜕皮后,蚰蜒会拥有所有成熟的步足。蚰蜒的蜕皮周期一般为30-60天,具体时间与环境温度、湿度和身体状况等相关。如果蚰蜒失去了所有的步足,其蜕皮周期可能会缩短一半。
寿命
蚰蜒的生命周期约为3-7年,具体寿命视栖息环境而定。
主要价值
在人类的家中,蚰蜒处于节肢动物门的食物链顶端,其捕食对象大多是蜚蠊目、毒虫、蠹虫、蜘蛛、苍蝇等害虫,可帮助人类消灭害虫,维持家中卫生。因此,一些科学家建议人们容忍蚰蜒在家中的存在。此外,研究人员还依据蚰蜒的形态结构设计了一种飞行器,专门用于自主探索人迹罕至的洞穴和地下环境。该飞行器可以进行长时间平稳的洞穴探索,同时实时传输捕捉到的图像和声音。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虽然发生过蚰蜒为自卫而咬人的情况,但在一般情况下其不会主动伤人,并且蚰蜒的毒牙很少能穿透人的皮肤,就算穿透,引起的伤害也不会超过蜜蜂蜇人的程度。如果不慎被蚰蜒爬行至皮肤上,其毒爪可能会释出毒素,刺激皮肤产生炎症,但1周左右会自行消退,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防治方法
防治蚰蜒需注重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室内外垃圾,并保持室内干燥,遇见蚰蜒可及时拍打或喷洒卫生药剂。如果室内外蚰蜒较多,可在墙面涂刷杀虫涂料,或在阴暗潮湿处喷洒敌百虫粉剂。
物种对比
蚰蜒是中国传统医书中的“五毒(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目)”之一,在古籍中常有记载。但古籍中的蚰蜒和现代动物学中的蚰蜒不是同一物种。经专家考证,古籍中的蚰蜒应为长头地蜈蚣属(Mecistocephalus)动物,二者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Species Scutigera coleoptrata - House Centipede.bugguide.2024-02-21
Scutigera coleoptrata.ITIS.2024-08-15
Scutigera coleoptrat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5
Spinnenläufer (Scutigera coleoptrata) – Merkmale, Lebensraum & Haltung.reptilica.2024-02-21
Scutigera coleoptrata.animali.2024-02-21
Ciempies doméstico - Scutigera coleoptrata.noplagas.2024-02-21
Mecistocephalus Newport, 1843.Atlas of Living Australia.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