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李庆霖

李庆霖于1936年出生,2004年2月19日去世。莆田市人,原福建莆田县某中学校长,曾任莆田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莆田县“知青办”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成员。

李庆霖于1952年任福建莆田县某中学校长,1957年,他因被划为右派,受到降职降薪处分,被调到莆田县城郊公社的下林村小学当老师。1972年冒险写信给毛泽东“告御状”,受到毛泽东重视并回信,此举改变了全国数以千万计知青的生存状态。1973年11月,李庆霖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谈反潮流》一文酿成大错,1976年11月,他被隔离审查,1977年11月被捕入狱。1979年被判处无期徒刑。他在1988年获得减刑,并于1994年8月提前出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庆霖于1952年,在福建莆田县某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在1957年,他被打上“右派”的标签,受到降职降薪处分,被分配到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任教。1972年冒险写信给毛泽东“告御状”,反映了其子李良模作为知青“口粮不足,日用必需品购买医疗用品无钱支付”的问题。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并给他写了一封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他的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知识青年的人身权利,同时也成为中央高层调整知识青年政策一个契机。随后,中央上层对知识青年政策进行了调整,对困难群众进行了补助,改善了供给,并严厉整顿了迫害知青的地方干部。不久,李庆霖被誉为反潮流英雄,任莆田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莆田县“知青办”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成员。

1973年在《红旗》杂志第11期上发表《谈反潮流》。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李庆霖被视为“四人帮”的亲信,在同年11月被带走接受隔离审查,在隔离审查期间,他的妻子张秀珍被开除公职。他在1977年11月正式被捕入狱。1979年,他被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于1988年减刑,1994年8月提前出狱。

晚年生活

李庆霖在出狱后,回到莆田县居仁巷15号和老伴共同居住,但由于二人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他曾先后给福建省委、莆田县委写信,反映自己的困难。随后县里通知他可以每月到县民政局领取210元生活困难救济费,两位老人靠着这点钱勉强度日。他因在劳改期间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经常得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他老伴张秀珍在1997年8月因严重的肺气肿去世。

他的妻子病逝后,他便和次子李良雄住在一起,每日照看一些花花草草,还经常还到离家不远的市信访局去看报纸。李庆霖人生的最后几年是在病痛折磨中度过的,他患的是最令人头痛的帕金森氏症和喘息型气管炎。他的三个子女为照料父亲疲于奔命,许多热心人也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但他还是在痛苦中走了。李庆霖于2004年2月19日去世,享年68岁。李庆霖因患帕金森氏症和喘息型气管炎,他的晚年生活是在病痛折磨中度过的,他的三个孩子为了照顾他而忙得不可开交,2004年2月19日,李庆霖去世。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现在的年轻人对李庆霖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全国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年的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直谏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变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命运。这使他一举成名,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新闻网

李庆霖是一个荒诞人物,他的行为确实有很多的荒诞性,但是他的这种荒诞却是一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历史造成的,是那个荒唐岁月、那段荒诞历史的折射。他不是生来便是荒唐的人,他本来可以在小学教员的职位上平平凡凡地过一生,但是时代却把他推到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让他成为荒诞历史舞台上的一个主角。——中华读书报评

参考资料

南方农村报.南方农村报.2023-08-02

知青李庆霖的沉浮人生:曾上书毛主席告御状.搜狐网.2023-08-02

《知青家长李庆霖》还原特殊时代的李庆霖.光明网.2023-08-02

《知青家长李庆霖》:悲剧小人物勾画出时代大风云.光明网.2023-08-0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