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承恩

王承恩

王承恩(?—1644年),顺天(今北京)人,明朝宦官。 

王承恩最初是太监曹化淳名下的宦官,在崇祯时担任总督天下各镇援兵督察京营戎政勇卫军门,掌御马监、司设监、巾帽局、宝和等店大庵厨印务。 历官至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大同市后,奉命提督京营。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北京时,王承恩抵挡李自成军,后随崇祯帝同缢于万岁山(今景山)。

南明福王时,赐号为忠。清朝赐给地六十亩,建造祠堂、树立石碑,表彰他的忠贞,附葬在崇祯皇帝墓旁。

人物生平

甲申之变

李自成陷大同后,皇帝命令王承恩担任提督京营。李自成围困京师,皇上命内监皆登城墙守城。李自成军队有数千人,首先进攻西直门,没有成功,后又进攻彰义门,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德胜门、阜成门也被攻开,李自成军队就进入了内城。崇祯召承恩入宫商量对策。其他人不知道他们商量了什么对策。不久,崇祯帝命令王承恩同他一起饮酒,传谕让成国公朱纯臣代替王承恩提督京师,将东宫太子托付给王承恩。之后,崇祯皇帝拉着王承恩的手,来到王承恩的府邸。王承恩哭着说:皇帝的恩情,他万死不能报。崇祯皇帝微服持枪,命令承恩等人跟从,想要冲开城门突围。敌军人数太多,突围失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王承恩跪拜皇帝,也在旁边上吊自杀。

追奉谥号

南明弘光年间,礼部覆褒忠上说王承恩护卫先帝圣躬,斧不避,龙驭宾天之后,就自缢帝侧。生前侍奉在先帝左右,死后也要追随先帝而去,从容就义,青史可堪列传。福王特别允许祭葬王承恩,追赠官三级,荫弟侄一人担任锦衣卫指挥事,谥号忠愍。 清朝赐给地六十亩,建造祠堂、树立石碑,表彰他的忠贞,附葬在崇祯墓旁。

轶事传说

托辅东宫

在《弘光实录钞》《明季遗闻》《明季北略》等书将在景山殉葬者记为司礼太监王之心。而王承恩化名“王冲如”护卫太子,并未随崇祯帝自缢。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李自成悬赏千金索取太子朱慈烺,因宦官密报,太子及王承恩等数人被抓获。1645年春,清军两路会攻西安市,大顺军五十万大军粮草不给,难以立足,李自成决定放弃西安,计划借襄中财富支持东山再起。大顺军进入西峡口以后,队伍受崇山峻地形限制,不得不化整为零,分道前进。太子朱慈、王承恩裹在大营之中,在李自成亲兵监视下艰难行进。一天,行至一座山崖之下,突然乌云蔽日,电闪雷鸣,暴雨骤下,王承恩急忙扶太子钻进崖下一个山洞,监视他们的亲兵也各自寻找避雨之处。待雨过天晴以后,太子、王承恩一行无影无踪。亲兵们以为被暴风骤雨卷进了深谷,便以此向李自成复命。李自成此时自顾不暇,便不予追究,匆匆南下襄阳市

王承恩等扶着太子进洞以后,发现那洞两面通风。于是大喜过望,沿着洞壁一直往前走,走出洞口,向上看碧空万里,向下望,峰峦点点,真是一览众山小。王承恩判断,这里是伏牛山主峰老君山,老君山是天下名山,因老子在这里隐居而得名。既是老君山,应有老君庙。他们移步四望,发现山北半腰有一庙观。近前一看,果然山门上有三字“老君观”。只是院内野草丛生,墙壁已有几处塌陷,估计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观内发生了什么变故,以致庙空无主。王承恩令随从稍作收拾,便在观中住了下来。

几天以后,王承恩到山下镇上打听,得知这山就是老君山,前几年,有贼人上山打劫,观中道士逃往他乡,数年之内观中无主。当地远离县城,地形闭塞,人烟稀少。掌握了这些情况,王承恩与太子决定,变服改名,乔装庙中道士,据此以观事变,伺机东山再起,重建大明王朝。于是,对外太子称为“黄冠道人”,王承恩改名“王冲如”,其余各改其名,称“道童”;对内,仍以君臣之礼。为了掩人耳目,众人按道家规矩“修炼”;为了生存,在山腰凹地垦土种植,自耕自食。

1673年,云南王吴三桂起兵反清,“兴明讨虏”。1674年,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湖北、贵州省陕西省八省的将军、提督起兵响应,震动了大江南北。太子、王承恩及随从欢喜雀跃,王承恩取出了保存近三十年的太子衣冠,亲手为太子穿上,众人跪拜于太子之前,行臣之礼,闭门庆祝了一天。他们做好准备,一旦反清明军入河南省,他们就公开身份,奉太子为皇帝,重新回到北京去。然而, 1676年,陕西提督王辅臣投降清廷,接着,耿精忠在福建乞降。1677年,尚可喜在广东降清。到了1678年,吴三桂衡阳市称帝后不久暴死。不到六年时问,“三藩”之乱被削平。1679年,盼望复辟达三十五年之久的亡命太子在绝望中死去。王承恩尽臣子之节,以皇帝之礼将太子安葬在伊河北岸,亲自撰写了碑文《祭鬼王文》,以曲笔幽隐的手法暗示了太子的身份和坎坷一生不幸的遭遇。从1680年清明节开始,王承恩每年都来太子墓前上坟扫墓,一直坚持了16年。1695年,受崇祯托辅51年的亡明遗臣王承恩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默默地离开了人世。为了让后人知道他的一切,生前以曲笔幽隐的手法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

出家

《接地气的历史书》中说王承恩当年在宫中曾遭他人排挤,心灰意冷地出了宫,来到弥勒县下伍村大息宰元昭寺削发出家,还给自己改了名,叫张升南。王承恩决意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余生,便买下双龙营寨张家的一块土地作为自己以后的墓地。但他在元昭寺只过了几年的清闲日子,就被崇祯皇帝派人找到,又奉诏返回了京城,升为司礼秉笔太监。王承恩死后,他的三位门生依照他的遗嘱,四处打听,终于找到王承恩的墓冢,便把他的遗体从北京运回弥勒,安葬在了小普特村。

“叫了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时宦官,终日不离皇帝朱由检左右。在李自成打进皇宫时,皇上急得直喊“王承恩”。当皇帝朱由检在景山歪脖树上吊时,只有王承恩伺候左右并陪着上吊。后来,人们依据这个典故形容人在非常困难、寒迫时,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明末国库空虚,王承恩代表朝廷向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去索捐,但这些人纷纷向王公公叫苦哭穷,说实在是没有钱了,表示山穷水尽,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守门杀监

王承恩和李国侦提督九门,这时,闯王的军马已经冲到章仪门,已降闯王的太监杜勋入城劝降,被王承恩一剑刺死。不久,京城攻破,后妃宫女等纷纷自尽。王承恩正要进宫寻找崇祯,见视印太监黄德化慌张出逃。原来黄德化想把传国玉玺偷去献给李自成。王承恩大怒,一剑刺死黄德化。这时,内监急报,万岁爷在煤山万寿亭自缢。王承恩赶到那儿,抚尸大哭,也自缢而死。

人物评价

学者叶后坡评价王承恩:崇祯末年,吏治败坏,文武官员不思忠心报国,尤其在国难当头之时,很多将帅贪生怕死,投降李自成或清军,成为《明史》中的“贰臣”。而宦官王承恩却把古人的“忠君爱国”之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承恩对明朝的忠诚为南明、清廷所钦服。

学者田冰在《明代官员谥号研究》中评价王承恩:明代唯一的宦官得谥者是王承恩,此人崇祯时为司礼秉笔太监。李自成进城后,崇祯自杀于煤山寿星亭,王承恩自缢于亭下。为表彰殉节的忠烈,弘光帝时谥之为“忠愍”。

后世纪念

王承恩墓位于明十三陵陵区,思陵右前方。 王承恩墓座西朝东。原来有围墙,平面是纵向长方形。现在墙基遗址处有白灰遗存,其范围,面宽约8.6米、纵深约23.5米。围墙遗址之内,存有墓冢一座,高约2.5米,底部直径约5.8米。冢下墓室为砖券一间,民国年间被盗发,已经被掩埋封塞。冢前3.6米处存石碑一通,高2.18米,碑首作四蜗下垂式,正面有篆额,刻“御制族忠”四字。碑身正面刻有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世祖御制文,背面刻:“原任总督天下各镇援兵督察京营戎政勇卫军门,掌御马监、司设监、巾帽局、宝和等店大庵厨印务,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之墓。”正楷字体。碑为方形,高0.6米、宽0.96米、厚0.44米,前后刻双草龙,左右各刻单草龙图案。再前12.5米处为一蜗首龟趺形制的石碑,高4.5米。碑首阳面有篆额,刻“救建”二字,碑身阳面刻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清世祖御制文,正楷字体。再前23米处为一方趺式石碣。阳刻“王承恩墓”及“吴下倪钦题”等字,均为行书字体。

相关影视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2023-07-22

..2023-07-22

明末遗恨.豆瓣电影.2023-07-22

帝女花.豆瓣电影.2023-07-22

江山风雨情.豆瓣电影.2023-07-22

明末风云.豆瓣电影.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