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白脸僧面猴

白脸僧面猴(拉丁学名:Pithecia pithecia),别名白面狐尾猴、白头狐尾猴,是僧面猴科僧面猴属动物。 白脸僧面猴皮毛均细长,从颈部到背中部下垂到侧面,形成头顶的披肩,尾巴上的毛均浓密。雄性身体呈黑色,面部白色或淡金黄色,鼻子黑色,雌性身体呈灰褐色,毛发长并有白色的毛尖,面部带有黑色,在鼻子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斑纹。

白脸僧面猴分布于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偏远地区、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大部分地区,它们生活在卡罗尼河以东,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库尤尼河流域,生活在热带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海拔高度为1-1000米。白脸僧面猴繁殖期为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雌性妊娠期平均为146天,每次产下1个后代。

白脸僧面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自1977年起,截至到2023年统计时,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得名由来

白脸僧面猴因圆而略扁的脸上布满短毛,像老和尚的脸而得名。由于白脸僧面猴尾长近于体长,且尾无缠卷性,尾形从粗逐渐变细,尾粗如狐,也被称为“狐尾猴”,其最远可在相隔10米的树间横跳,有“飞人”之称。

亚种分化

白脸僧面拥有2个亚种,分别为白脸僧面猴金发亚种、白脸僧面猴指名亚种。

形态特征

白脸僧面猴体长34-35厘米,尾长33-34厘米,体重0.7-2.5千克,白脸僧面猴皮毛均细长,从颈部到背中部下垂到侧面,形成头顶的披肩,尾巴上的毛均浓密。白脸僧面猴冠状发毛很像头罩,不同的个体,它们的面部区域的毛发会重叠,看起来像“刘海”。一些雄性有明显的颈部褶皱,而另一些则仅有裸露的皮肤斑纹。躯干上的毛总是比前臂和后肢上的毛长,而腋下的毛很少或几乎没有。尾巴上的毛发往往比背上的毛发更长,但这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在受到威胁时,尾巴上的毛也“炸起”。

雄性身体呈黑色,面部白色或淡金黄色,鼻子黑色。雌性身体呈灰褐色,毛发长并有白色的毛尖,面部带有黑色,在鼻子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斑纹。两性皮毛均细长,从背中部和颈部下垂到侧面,形成头顶的披肩,两性尾巴上的毛均浓密。

分布栖息

白脸僧面猴分布在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偏远地区、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大部分地区,它们生活在卡罗尼河以东,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库尤尼河流域。

该物种生活在热带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平均海拔为1-1000米。可以居住在非常潮湿和非常干燥的森林中,但更喜欢有很多果树和水洼的地区。该物种是树栖动物,几乎终生生活在树上。最常见于15-25米的树冠高度,也下到地面上和3-15 米的低矮的树丛间觅食。过夜的睡眠区通常是大树的树冠上,上面有很多树叶作为遮盖物。所有的僧面猴属物种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森林,其中有水淹森林、棕榈沼泽(某些情况下为毛里蒂亚沼泽)和地表森林。它们可以在受干扰的栖息地和次生林的生境中找到,但作为大型林木虫蛾的捕食者,它们往往在成熟森林中处于较高的密度,能够生活在从洪泛区到湿地到普通山区的多种森林类型。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脸僧面猴以水果、树叶及种籽为食,也吃花朵、枝芽及少量昆虫,棕榈果是白脸僧面猴最普遍的食物,一年内有一部分时间内以吃树叶和蚁类为生,其长期生活在树上,逐渐演化出新大陆猴类中较为发达的抗毒素能力和肠道。

社群行为

白脸僧面猴为昼行性树栖猴类,双脚站立跳跃动作较多,较少下地,很少到树端活动,喜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实行一夫一妻制。苏里南的白脸僧面猴族群占居的家庭领地相对较小,只有10公顷。活动的族群则需要利用更大的领地范围,一般是68-152公顷。 这些白脸僧面猴将通过一系列活动标记来捍卫自己的领地。白脸僧面猴雄性和雌性都具有明显的咽喉部体腺以进行气味标记,根据物种的不同而发育的也不一样。标记的方式概括为:“气味腺(胸骨/口腔/肛门生殖器)摩擦,尿液冲洗和疆域呼叫以及激动性相互作用,使用咕咕的颤音声,四肢和身体抖动,竖起毛发以及对其他个体的快速追逐,威胁并驱逐族群外的成员。”具有社交性,一般居住在家族群中。这些族群每天一起行动,可以轻松移动1-2千米。大多数运动发生在清晨和下午,在旅途中花费大约9个小时。雄性和雌性表现出互相修饰和交配行为,该物种能相互帮助进行避免捕食者的熟练飞跃,最常见于母亲和婴儿。

攻击防御

白脸僧面猴在面对附近的捕食者红尾蚺时,首先会发出警报, 之后聚在一起围攻捕食者,其他陆地上的天敌包括狐鼬美洲豹亚马逊森蚺长尾虎猫

白脸僧面猴最大天敌是猛禽。 由于白脸僧面猴自身体型小,易被美洲角雕捕食。当遇到鹰类或秃鹫等猛禽攻击时,白脸僧面猴会发出警报,族群成员会响应,它们会以静止不动以求自保,尽可能朝树冠的最低部分移动,试图将自己隐藏在树荫中。

生长繁殖

繁殖

白脸僧面猴雄性大约在32个月内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雌性妊娠期平均为146天,每次产下1个后代,雄性和雌性白脸僧面猴都会表现出梳理毛发和交配行为,会携带群体成员的后代。

白脸僧面猴通过大声叫喊、互相梳理毛发进行社交,会在一个区域留下其为标记,在树上摩擦胸部,刺激求偶行为。雌性白脸僧面猴是幼仔的主要照料者。幼仔从出生到1个月都保持依附在母亲的大腿上。 从4个月到1岁会转移到母亲的背侧位置,并且具有了更大的活动能力。在5个月大以后,母亲将停止携带它们。雌性喂养、保护和培育年轻的幼猴,直到它们准备独立生活。但是,幼猴在离开家人之前会观察到一次母亲的分娩产仔。

寿命

在野外生长的白脸僧面猴寿命约15年,一只被圈养的野生白脸僧面猴寿命约36岁,其中有28年被圈养。

种群保护

物种现状

白脸僧面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生物,在动物园引起游客高度兴趣,因为它们自身的魅力而被开发利用。这些猴子作为宠物被捕捉进入市场交易,这对白脸僧面猴极具威胁。它们也被当地土著作为食物来源猎杀。这些因素都威胁到该物种的生存和数量,因为它们的繁殖速度慢,无法替代被杀害和猎捕的数量。

保护级别

白脸僧面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White-faced Saki.IUCNredlist.2023-07-20

Pithecia pitheci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7-20

Pithecia pithecia.CITES.2024-12-06

白脸僧面猴.animaldiversity.2023-07-20

白脸僧面猴:戴面具的“ 飞人”.中国科普网.2023-07-20

Pithecia pithecia (Linnaeus, 1766).biolib.2023-07-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