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英文名:Zhongsha Qundao 或 the Zhongsha Islands),古称“红毛浅”“石星石塘”,为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位于南海中部海域,北起神狐暗沙,南止波洑暗沙,东至黄岩岛,中央为中沙大环礁,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经命名的暗沙,以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海域面积60多万平方千米。
在中沙群岛水下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也有断裂活动。中沙群岛在亚洲东南部季风盛行地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和赤道气候,位于北纬10°以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高湿,风大雾小,降水丰沛。中沙群岛已发现浮游植物245种和31个变种,浮游动物757种和12个变种。
中沙群岛自宋代以来就已列入中国疆域。民国时期,中国曾二次正式公布南海诸岛各岛屿的地理名称。1947年将中沙群岛划归广东省政府管辖。1959年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办事处”,属海南行政区管辖。2012年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辖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2013年中沙群岛海洋渔业资源增养殖科研基地在漫步暗沙正式成立。2018年底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正式立项。
2012年4月10日,中国与菲律宾爆发“黄岩岛事件”,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湖内正常作业时,菲律宾的“德尔皮拉尔”号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突然出现,对中国渔民进行堵截和干扰。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历时3年主编的专著《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正式出版发行,共鉴定记录到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200种,隶属16科58属。
命名
明茅元仪《武备志》转载1430年成图的《郑和航海图》,其中有绘在东边的“石星石塘”,绘在西边的“石塘”,而“万生石塘屿”则绘于两者中间偏南,面积比“石塘”大。按三者位置关系及所使用的符号形状、大小来考证,“石星石塘”应指中沙群岛(“石星石塘”除指中沙群岛外,从其点圈符号分布的范围看,可能亦包括东沙群岛)。《海国闻见录》附图《四海总图》标绘有“气沙头”“长沙”“七洲洋”“石塘”四个地名,此处“长沙”指中沙群岛。
清代谢清高《海录》载:由广东省前往爪哇有两条航线,其中“外沟”线由西沙群岛东侧航行,“出万山后向南行少西,行约四五日过红毛浅,有沙坦在水中,其极浅处,止深四丈五尺”,“到地盆山,与内沟道合,万里长沙在其西”。按方位、行程和水上情况等数据判断,“红毛浅”是指整个中沙群岛。汪文泰《红毛番口英 口吉 口利 考略》中也把中沙群岛称为“红毛浅”。
1842年清郑光祖《醒世一斑录》中的《中国外夷总图》,以“东沙”标注中沙群岛。1887年徐家干《洋防说略》载广东海道,万里长沙“自万州迤东直至南澳岛”,千里石塘“自万州迤南至七洲洋”。此处“万里西沙群岛”似指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等派人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第一次公布南海各岛屿地名132个,当时群岛名中的“南沙群岛”指的是现在的中沙群岛。1947年12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将1935年群岛名中的“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
位置境域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岛东面偏南,距永兴岛200千米,是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于南海中部海域的一个群岛。该群岛北起神狐暗沙,南止波洑暗沙,东至黄岩岛,地理位置在北纬13°57′至19°33′,东经113°02′至118°45′之间,南北跨纬度5°36′,东西跨经度5°43′,海域面积60多万平方千米,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是海洋型岛屿,全是珊瑚岛礁,发育在中央深海盆及北部陆坡上海山顶部,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经命名的暗沙,以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除黄岩岛环礁礁缘部分露出海面外,其它暗沙暗礁均隐伏海水中,距海面深浅自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成因
地质作用
南海海区地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洲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碰撞地带,发育有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这些断裂多呈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展布,部分则呈南-北或东-西向断续延伸,并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和变格特征。不同时期的断裂由老到新有印支期碰撞型陆缘断裂体系,燕山期华夏型陆缘断裂体系,喜马拉雅山脉期东亚型陆缘断裂体系,这三大断裂体系的复合、联合,尤其是喜马拉雅山期断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和形成了现在的中沙群岛。
珊瑚礁
中沙群岛处于热带地区,具备适合造礁珊瑚虫生存繁衍的较高水温、坚实的海底基岩以及足够的光照和溶解氧等生态环境,无数群集的造礁珊瑚虫依附海底隆起带的浅海准平原不停地大量生长繁殖,并分泌出钙质(石灰质)以营造珊瑚(俗称海石花),珊瑚死亡后骨骼堆积在原地,并且和其他海生贝壳及细小动物的遗体等胶结在一起,构成了珊瑚礁。这些礁体有些沉没在水下,随着时间的增长陆续形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
地理特征
气候
中沙群岛在亚洲东南部季风盛行地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和赤道气候,位于北纬10°以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在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影响下,形成了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小,终年高温高湿,风大雾小,降水丰沛并自北向南递增,干湿季明显等主要气候特征。
中沙群岛海域的平均气温约为27℃,气温日变化大至呈一峰一谷型,峰值出现在14时,谷值出现在0时;春秋两季的日变化较有规律,平均日较差大于1℃,冬夏两季的日变化不明显,平均日较差小于1℃。中沙群岛海域春季盛行东-东南风,其频率高达56%,各单向平均风速在7米/秒以下;夏季盛行西南风,其频率达52%,风力以4至5级为主;秋季为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季节,各向风的出现频率都非常接近,风力一般为3至4级;冬季以东北风为主,风力多在6级以上。中沙群岛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具有明显的阵性特征,多集中在夏季,其次为春、秋两季,最少为冬季。
地质
地质构造
中沙群岛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南海陆缘地堑系的组成之一,应属南海陆缘地堑系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陆坡断块区,位于南海陆缘地堑系的中部,为新生代从南海北部华南陆块拉张出来的漂离岛块(也称微陆块)。其地质构造与西沙群岛相似,与西沙群岛一起构成西沙-中沙隆起带,并向东延伸至黄岩隆起带,构成东沙群岛、南沙两陆块的中央对称轴。
中沙群岛海区包括中沙隆起带和黄岩隆起带,其边缘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基底为已褶皱的上元古界即前寒武纪强烈变质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类等;基底以上发育有巨厚的珊瑚礁体,厚度达1000多米;表层沉积主要是有孔虫珊瑚碎屑和砂泥,地壳厚度为20至26千米,属大陆型地壳。
自然资源
油气资源
南海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陆架油气聚集区和南部他陆架油气聚集区,以及中沙群岛海区一带。中沙盆地位于中沙群岛的中沙台阶和中沙大环礁及其周围,初步探明石油储量约5亿吨。
矿产资源
中沙群岛海底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矿藏,包括铁、锰、铜、、钴、铅、锌等数十种金属元素,是很有开发前景的海底钴结核矿床。中沙群岛地区除高尖石岛外,其它岛屿、沙洲的礁盘都是由珊瑚贝壳碎屑大理石或砂砾、珊瑚礁灰岩组成,是一种含钙质很高的岩石,经化学分析碳酸钙含量高达95%至97%,是烧制建材生石灰的优质材料。
地形地貌
地形
中沙群岛主体中沙大环礁为椭圆形沉溺礁,长141千米,宽55千米,面积近8000平方千米;礁环为彼此间断的暗沙群,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达几十座之多。中沙大环礁整体为北东向展布,周缘隆起较高,水深13至20米,潟湖内水深75至85米,局部达90至100米,潟湖底与礁环顶部高差达60至70米;从礁环到潟湖中心依次可见20米、60米、80米的3级水下阶地。环礁周缘坡度西北坡较缓,一般为11°至22°,东南坡的布德暗沙外缘坡度达52°。中沙大环礁西、南侧均有海槽发育,均为裂谷演变而成,礁环顶部与海槽高差2.4至4.0千米。
黄岩岛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长18.5千米,宽约15千米。三角环礁底边为北西走向;潟湖水深10至20米,周围散布有数百块礁石,高出水面0.3至1.5米,礁块表面大小为1至4平方米,以底边北、南两端礁块最为密集,北端礁块即北岛,南端即南岛,合称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出露水面的岛屿,岛屿下的礁盘约在水下1米左右。
地貌
中沙群岛海区包括中沙隆起带和黄岩隆起带,基底为前赛武纪变质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类,基底上发育有厚千余米的珊瑚礁体,表层沉积是珊瑚碎屑和有孔虫丰富的砂泥,海区有海底小盆地。中沙群岛分布在南海北部陆坡的台阶上,宏观地貌形态表现为中沙海底高原,为珊瑚礁地貌。
水文
海浪
中沙群岛的海浪状况取决于风场的变化。冬季为东北季风期,海区在强劲的东北季风作用下产生以东北向为主的较大波浪,海况一般在5级以上,海上平均波高1.1至2.9米,波浪平均周期为5.4至11.5秒,其中6至8秒的约占57%,8秒以上的约占33%;大风期间曾观测到最大波高7.3米。
夏季西南季风期,海区盛行西南向波浪,频率60%以上;海况一般为3至4级,波型以混合浪为主,风浪和涌浪所占频率相当;波浪的大小比冬季低,海上平均波高为0.5至2.2米,以中浪为主,其频率约为55%,大浪频率为24%;波浪平均周期为4.5至14秒,其中6至8秒的约占53%,8秒以上的约为7%。本海区夏季所出现的大浪主要是由西南大风引起的,曾观测到的最大波高为5.1米。
水团与温度、盐度
中沙群岛夏秋季表层温度为30至31.2℃,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表层盐度为33.6至34.1‰,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为1至25℃,盐度34.1至35.2‰,最高盐度分布在工作区东南角。水团温盐结构总体上表现为表层高温低盐、底层低温高盐的特征,水体表层存在一个混合层,混合程度较高,混合层深度在20至90米。
透明度
中沙群岛海区及南海中部海域水色与透明度介于西沙群岛与南沙之间,透明度不但有区域变化,而且有一定季节性。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中沙群岛海区已发现浮游植物245种和31个变种,主要生态类群是硅藻、双鞭毛虫门,以及金藻、蓝藻等,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其周年细胞数平均值约占浮游植物周年总细胞数平均值的98.7%。中沙群岛海区(主要是黄岩环礁潟湖)有浮游植物87种,其中浮游硅藻类33属68种,甲藻类7属13种,蓝藻类有2属5种,黄藻类1属1种,均属热带、亚热带种群,少量属温带种属;按种类组成分,沿岸性的浮游硅藻类占64.8%,大洋性浮游硅藻类约占11.4%,甲藻类占17%,其它藻类占6.8%左右;黄岩岛礁坪的海藻类有28种,其中隶属绿藻门7属11种,褐藻门3属3种,红藻门12属14种。
动物
中沙群岛海区共发现浮游动物757种和12个变种,其中也以桡脚类最为丰富,共293种,以下依次为水母类148种,端足目88种,介形亚纲76种,腹足纲52种,其余如毛颚动物类、磷虾类等种数较少。该海区浮游动物总数的周年变化幅度不大,周年可见种类约358种,约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0%以上;种类数的平面分布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春季呈东部和南部边缘水域种数值最高、中部水域最低的分布格局,整个水域浮游动物总数量增加而于4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夏季浮游动物的总数量仍保持相当于春季的较高水平,秋冬季由于受环流季风等因素影响,分布与种类数大体与盐度值的分布分区相吻合;依其自身生态、习性和分布上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海外暖水类群、近海暖水类群、暖温性近海类群、低温高盐类群等4个生态类群。中沙群岛海区基于大洋热带水域的生物学特性,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低而平稳,以夏季为年高峰值,秋冬季居中,春季最小。
岛礁分布
中沙群岛是海洋型岛屿,全是珊瑚岛礁,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经命名的暗沙,以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
中沙大环礁上的暗沙
中沙大环礁是中沙群岛的主体,也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环礁,位于西沙群岛东南,发育在南海西大陆坡最东部的中沙台阶上;略呈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向延伸约76海里,宽约33海里。立体呈短柱状,顶部水深10多米,西临水深2500米左右的中沙海槽,东以大于50°的陡坡下临水深4000米的中央深海盆。中沙大环礁上的暗沙已命名的共有26座,分为礁缘上的暗沙和潟湖内的暗沙2类。
礁缘上的暗沙
中沙大环礁四周突起的礁缘部分,形成均匀分布的珊瑚暗礁、暗滩、暗沙,已命名的有隐矶滩、武勇暗沙、济猛暗沙、海鸠暗沙、安定连礁、美溪暗沙、布德暗沙、波伏暗沙、排波暗沙、果淀暗沙、排洪滩、涛静暗沙、控湃暗沙、华夏暗沙、西门暗沙、本固暗沙、美滨暗沙、鲁班暗沙、中北暗沙、比微暗沙等20座。
潟湖内的暗沙
中沙大环礁中部为潟湖,潟湖水深由东北至西南自9.1至109米不等,湖内沟槽和洼地中堆积着洁白的珊瑚沙和介壳碎屑,分布着许多暗沙,已命名的有石塘连滩、指掌暗沙、南扉暗沙、屏南暗沙、漫步暗沙、乐西暗沙6座。
黄岩岛
黄岩岛实为包括南岩和北岩在内的一个大环礁,是中沙群岛唯一露出水面的一座岛礁,也是南海海盆洋壳区内唯一有礁石出露的环礁。1947年取名民主礁,1983年更名为黄岩岛(也称黄岩环礁),仍以民主礁作为副名。其地理坐标是北纬15°08′至15°14′,东经117°44′至117°48′之间,即位于中沙群岛东端,接近菲律宾群岛,西距中沙大环礁约170海里。黄岩岛环礁状近等腰三角形,周长约55千米,面积(含礁湖)约150平方千米。环礁外围为礁前斜坡,边缘陡峭,以15°至18°的坡度下降至水深3500米的海底。礁盘四周礁坪宽2至4千米,水深0.5至3.5米,礁坪上珊瑚礁块密集;礁坪外圈临外海部分在波浪、潮汐冲蚀下,发育了深约3米的放射状沟槽,是造礁珊瑚虫和喜礁生物繁衍的乐园,沟底堆积着珊瑚砾石及贝壳碎片;礁坪中带高耸,宽600至900米,平均水深仅0.5米,上有礁块堆积;中带以内逐渐向潟湖倾斜,下坡增大至15°。环礁中间是礁坪包围的潟湖,湖深10至20多米,水色清绿,湖底有珊瑚点礁散布,成为众多的湖小丘,小丘之间为低洼的礁塘,礁塘中沉积了松散的珊瑚介壳构成的生物碎屑。礁湖底部是造礁珊瑚虫最活跃的地带,珊瑚丛生如百花争艳。礁湖之南有一宽约400米、水深4至12米的礁门水道与外海相通。
黄岩岛的南岩位于黄岩环礁东南部礁块密集的礁坪上,地理坐标为北纬15°08′,东经117°48′,是一座耸立海面状如巨大石柱的珊瑚礁石块,其海拔高度1.8米,高出礁坪面约3米,直径3至4米。北岩则位于黄岩环礁北部礁块密集的礁坪上,地理坐标是北纬15°14′,东经117°44′,也是一座突起于海面的珊瑚礁块,高度较南岩为矮。两岛之间相距约10海里。
其它分散的暗沙
中沙群岛的暗沙除了中沙大环礁上的26座之外,尚有分布于中央深海盆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及其北部陆坡上的神狐暗沙、一统暗沙等4座,这些暗沙均发育在不同的海山之上。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中沙群岛早已在中国宋代以来的图籍中历历可稽,自宋以来其就已列入中国疆域。宋代《琼管志》把中沙群岛列入中国所属的名山胜水。明代《正德琼台志》明确把其列入中国疆域。清代《广东通志》《琼州府志》《海国闻见录》等书更进一步把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均列入中国疆域,并列入中国海防要地。
民国时期,中国曾二次正式公布南海诸岛各岛屿的地理名称。1935年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地名的中英文对照表。1946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南沙诸岛后,于1947年再度公布南海诸岛159个地名的新旧中外地名的对照表,并注明其中一些地名的意义,再次标绘中沙群岛属中国版图,同时再次宣布将中沙群岛划归广东省政府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继续对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办事处”,属海南行政区管辖。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恢复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行政区政府的决定,再次明确规定海南行政区政府统一管辖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4月13日,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海南省,并授权海南省管辖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西南中沙群岛工委、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分别隶属于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作为海南省派出机构,对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西南中沙群岛工委、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行合署办公。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辖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科考勘探
综合考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1975年3、4月份两次对中沙群岛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中沙考察航迹228海里的连续回声测深资料。根据所获得的测深资料,并参照海图水深资料,编制了中沙群岛水下地形图。
科研基地成立
2013年6月,中沙群岛海洋渔业资源增养殖科研基地在漫步暗沙正式成立。这是海南省在中沙群岛海域建设的第一个海洋渔业资源科研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后第一个获批实施的科研项目,用海面积625公顷。首个试验项目用海面积625公顷,投放石斑鱼苗2万尾、马氏珍珠贝苗2万粒、企鹅珍珠贝苗2万粒、琼枝麒麟菜2万株。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属于科技部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于2018年底正式立项,并于2019年组织2个航次开展了对中沙大环礁等海域的综合科学考察。截至2020年8月,该项目已累计完成5个航次调查任务。2020年航次执行期间,科考队员在中沙大环礁海域首次发现了大规模长棘海星暴发并导致大环礁北部区域大量珊瑚死亡的情况。
执法巡航
2015年5月24日至25日,交付三沙市使用的“三沙市综合执法1号”船巡航中沙群岛,完成首次执法检查。“三沙市综合执法1号船”24日从三沙市永兴岛出发,途经中沙海域漫步暗沙、神狐暗沙,完成巡航执法检查任务后,于25日14时返回海南文昌清澜港,巡航执法全程约660海里。期间驱离了多艘违反中国伏季休渔规定的渔船,有力地保护了中沙海域的渔业资源。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迅速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上升。由于造礁珊瑚对海水温度非常敏感,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至29℃,海温升高造成的热压力导致珊瑚礁出现大量白化及死亡现象。中沙群岛漫步暗沙与中北暗沙野外调查中也发现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较低,覆盖度差异大。此外,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和长棘海星暴发等原因亦会导致中沙群岛珊瑚礁资源出现退化。
2020年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航次发现珊瑚天敌生物长棘海星爆发的现象,在大环礁北部区域造成大量的珊瑚死亡,说明长棘海星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已由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蔓延至中沙群岛。
环境保护
对于南海珊瑚礁,中国科学家提出要由偏重于活珊瑚覆盖度、特定生物数目和可持续渔业产量等转移到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弹性,以及建立禁止捕鱼等活动的完全保护区,从而保证珊瑚幼虫供应及有效恢复。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是缓解退化状况、保护现有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态补偿的重要方法。因此,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推荐性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2部分:珊瑚礁生态修复》,该标准也是中国首个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标准。此外,中国政府将石珊瑚、苍珊瑚、海龟、砗磲、法螺和波纹唇鱼等关键珊瑚礁生物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并严格处置违法行为;在南海建立多个海洋保护区,并在北纬12°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持续恢复渔业资源;召集渔民持续抓捕珊瑚捕食者——长棘海星,并妥善处理。
风景名胜
中沙大环礁“海底公园”
中沙大环礁中部潟湖及其海域水下珊瑚丛生,争奇斗艳,同西沙群岛海域水下一样,也是一座百花齐放、风光绮丽的“海底公园”。潟湖底部及其附近海域水产资源丰富,素为中国渔民进行捕捞作业的渔场。
黄岩岛“珊瑚乐园”
黄岩岛位于中沙群岛东端,实为包括北岩和南岩的一个环礁,是中沙唯一露出海面的岛礁,状近等腰三角形,礁盘四周礁坪上珊瑚礁块密集;中部是礁坪包围的潟湖,水深10至20米,水色清绿,湖底是造礁珊瑚虫的乐园,珊瑚丛生如百花齐放。
相关文化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历时3年主编的专著《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正式出版发行,共鉴定记录到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200种,隶属16科58属。该专著首先论述了中沙群岛的地理和环境特征、中沙群岛珊瑚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随后结合国际造礁石珊瑚分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逐一展开描述,对每种珊瑚均详细描述其生物学特征、生境及分布、保护濒危等级,并展示水下原位生态照片。
重要事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菲律宾以黄岩岛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由,对在该海域正常作业的中国渔民进行驱赶和抓扣。2007年,菲律宾国会开始审议关于修订菲领海基线的议案。2009年3月10日,菲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签署“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卡拉延群岛”置于菲“主权”之下,实行岛屿制度。2011年,菲三描礼土省政府决定将黄岩岛纳入辟洛直镇行政管辖范围。2012年4月10日,中国与菲律宾爆发“黄岩岛事件”,菲律宾在中国中沙群岛黄岩岛海域不断制造事端,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潟湖内正常作业时,菲律宾的“德尔皮拉尔”号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突然出现,对中国渔民进行堵截和干扰。2012年4月18日,菲律宾外交部发表了“菲律宾对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立场”,认为菲律宾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是源自“菲律宾自独立以来就对黄岩岛实施了有效占领和有效管辖,并提出国际仲裁,给黄岩岛改名,欲去除岛上与中国有关的标志。
参考资料
菲律宾再炒南海问题 中方回应不实指责.新华网.2024-0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China.org.cn.2023-07-08
第二节 中沙群岛的暗沙与黄岩岛.海南史志网.2023-07-08
第一节 气 候.海南史志网.2023-07-08
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科学报.2024-12-20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20年度综合航次任务完成.新华网.2023-07-09
傅莹:我曾亲历黄岩岛事件,有些话必须要说.观察者网.2023-07-09
谁在蓄意挑起事端?——黄岩岛事件四大焦点.中国政府网.2023-07-09
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专著正式出版.南海海洋研究所.2023-07-09
《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出版 鉴定珊瑚200种.光明网.2023-07-08
第四节 地名演变.海南史志网.2023-07-08
第一节 地 质.海南史志网.2023-07-08
第二节 海底油气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7-08
第二节 海底矿产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7-08
第二节 地貌.海南史志网.2023-07-08
中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24
第二节 水 文.海南史志网.2023-07-08
中沙群岛首个海洋渔业资源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新华社.2023-07-09
三沙市完成中沙海域巡航执法检查.新华社.2023-07-09
《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出版 鉴定珊瑚200种.中国新闻网.2023-07-09
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国家标准发布.中国科学院.2023-07-09
第二节 海洋旅游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