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马鸡
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别名哈曼马鸡。体型较大,体长约85厘米,雄性藏马鸡大于雌性藏马鸡,雄性体重约2.6千克,雌性体重约1.7千克。雌雄羽色相似。全身深灰黑色。头顶绒黑色。眼睛周围红色,面颊红色,白色耳羽簇显著突出于头部,形似白胡子。两翼近黑色。中胸近白。脚红色。尾羽平展排列,蓬松,披散下垂如马尾,中央尾羽特长,且高拱于其他尾羽之上,弯曲的丝状尾羽具紫铜色光泽。
藏马鸡分布于印度的最北部和中国西藏东南部。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海拔约3000米-5000米的干燥河谷中的森林灌丛、针阔混交林的边界、长满草的土坡和草甸中。
2021年,藏马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4年,藏马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起源演化
马鸡祖种可能起源于中国四川、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交界地区,随着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伴随环境的剧烈变化,其进行进一步分化。蓝马鸡(马鸡属 auritum)与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nm)祖种向北扩散并产生适应;而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与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的祖种则留在了起源中心附近。其中,白马鸡与藏马鸡关系较近、蓝马鸡与褐马鸡关系较近。且藏马鸡在马鸡属中可能是最原始的类型,其次为白马鸡,然后是蓝马鸡,最后为褐马鸡。
分类与命名
1986年,人们把马鸡属(Crossoptilon)分成3种,即褐马鸡、蓝马鸡和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多数鸟类学家都主张将原来的藏马鸡的哈曼亚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harmani)分出来单立一种,称作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而原来的藏马鸡其他亚种因其体羽都以白色为主,改称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所以马鸡属包括4个物种,褐马鸡、蓝马鸡和藏马鸡和白马鸡。
形态特征
藏马鸡体型较大,体长约85厘米,雄性藏马鸡大于雌性藏马鸡,雄性体重约2.6千克,雌性体重约1.7千克。雌雄羽色相似。全身深灰黑色。头顶绒黑色。眼睛周围红色,虹膜浅橘红色。面颊红色,脸颊到耳后的白色耳羽簇较长,显著突出于头部,形似白胡子。嘴为角质色。喉部及枕部白色。两翼近黑色。中胸近白。腰部颜色稍浅。脚红色。尾上覆羽淡灰色,尾羽平展排列,与白马鸡相同而异于蓝马鸡和褐马鸡,尾羽蓬松,披散下垂如马尾,中央尾羽特长,且高拱于其他尾羽之上,弯曲的丝状尾羽具紫铜色光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藏马鸡分布于印度的最北部和中国西藏东南部。在中国西藏,藏马鸡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山地,如曲水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工布江达县、错那市、加查县、朗县以及门隅、珞瑜等地,也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北坡。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藏马鸡与白马鸡分布区相遇的地带,两个物种杂交形成自然种群。
栖息环境
藏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约3000米-5000米的干燥河谷中的森林灌丛、针阔混交林的边界、长满草的土坡和草甸中。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藏马鸡多利用云杉林作为繁殖栖息地。但在易贡藏布上游,它们回避云杉林,选择高山栎和大果圆柏,因为藏马鸡喜干,而易贡藏布上游雨量充沛,致使位于峡谷阴坡的云杉林地特别潮湿,形成厚厚的青苔层,使其不适。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地,由于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地表十分干燥。所以,除了阳坡的绢毛蔷薇(Rosa sericea)-拉萨小檗(Berberis hemsleyana)群落,位于阴坡的高山柳-高山杜鹃(杜鹃花属 parvifolium)群落也有藏马鸡栖息。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藏马鸡属于植食性动物,主要取食食物种子。成年藏马鸡的食物以植物为主,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季节,它们采食一些植物例如高山柳、小、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的花芽,也会挖取东北南星的根状茎;秋季,大量采食各种植物如蔷薇三姐妹和侧柏的果实;冬季,在雅鲁藏布江高山灌丛栖息的藏马鸡主要在地面掘取植物的根。而幼体的食物以昆虫为主,随体重增长,其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溪流带丰茂的植被和潮湿的土壤是藏马鸡较理想的采食地,在非繁殖期间,藏马鸡的觅食活动占用了其日活动时间的60%以上,主要的觅食方式是挖掘土壤中的植物根。
夜栖行为
藏马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的夜栖地不同,如森林地区的藏马鸡夜栖于高大的树木上,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地灌丛环境的藏马鸡则选择位于岩石壁附近的粗壮的灌木或溪流源头高大的高山柳树夜栖。夜栖时,藏马鸡多聚集在少数几棵树上。
因为缺乏适合夜间栖息的栖息地,因此,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几乎全年使用同一个栖息地且多年不变。即使在繁殖季节群体解体后,不同繁殖对在傍晚依然返回世袭的夜栖地,只不过由于雄性间强烈的互斥作用,各个繁殖对分散而栖。在繁殖对中,由雄性藏马鸡跟随其配偶来到野栖地,栖息于其身后约1米的树上。
社群行为
藏马鸡属于非繁殖季节集群鸟类,在每年7月到翌年3月的非繁殖季节,藏马鸡集群生活。该物种群体的家域面积一般小于1500平方米,由多个家族聚集而成,一个群体一般包括15只-30只个体,在中国西藏东部的林区也有上百只的大群,群体成员包括成体雄鸟和雌鸟,上一年出生的雄鸟,当年出生的雄鸟和雌鸟,以及从其他群体迁移来的上一年出生的雄鸟,而群体成员的1龄雌性后代则迁移至其他群体,可减少近亲繁殖。
藏马鸡群体中有单向线性的严格等级关系,雄性藏马鸡间通过单向的侧面展示表现自己的社群等级优势。在同一个群体的雄性藏马鸡之间常见到:社群等级较高的一方压低头颈、展开单翅、涨开鲜红的脸颊且发出低沉连续的低鸣,等级较低一方则微闭双目、蜷缩身体,双腿下蹲。当一只雄性藏马鸡看到其他雄性的侧面展示时,通常通过啄其配偶的脚或脚边“催促”其离开,而这两只雄性藏马鸡的配偶见到侧面展示时一般不会表现出特殊反应。在藏马鸡集群觅食时,有少数个体抬头警戒以防范天敌,这样可以降低每只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增加搜寻食物的时间,在受惊失散后,通过鸣叫进行联系。
藏马鸡群体会随着繁殖季节配偶对的形成而逐渐解体。
节律行为
藏马鸡没有迁徙行为。多于晨昏时发出鸣叫,鸣声粗响亮,藏马鸡的鸣声为一串粗哑的“gu-gu-ga”声,或者单音节的“gua”声。繁殖期间,雄性藏马鸡在早晨更早开始活动,飞到地上呼唤其伴侣,此时,其伴侣多仍在栖木上睡觉或梳理毛发。
分离行为
在自然条件下,食物资源并不总是平均分布的,藏马鸡生活在稳定的群体中,可以通过与同伴分担捕食风险获得长期的适合度利益,但同时也得承担食物竞争所带来的潜在代价,为了独享好的食物资源,一些藏马鸡个体常常远离当前群体的活动范围,大的藏马鸡群体中更常见分离行为;参与分离的个体越多,分离行为的发生率越小、分离持续的时间越长;分离个体警惕水平随着临时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分离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是藏马鸡个体对当前食物回报和捕食风险进行权衡的结果。
生长繁殖
藏马鸡的婚配制度为一雄一雌制,雄性藏马鸡约2岁时性成熟,雌性藏马鸡约1岁时性成熟。在每年的3月底-4月初,该物种开始进入繁殖期。
发情求偶
雄性藏马鸡在发情期间,眼睑色泽由栗色变为鲜红色,并有追逐雌性藏马鸡求偶的行为,雌性藏马鸡会逐渐变得温顺接受交配,4月中下旬几乎所有繁殖个体完全确定配偶关系。藏马鸡的配偶关系可以维持多年,而对于那些没有繁殖经历的个体,配偶关系可能在冬天就已经确立了。当天气变暖,雄性藏马鸡开始催促其配偶离开群体以避开别的雄性个体对自己父权的潜在威胁,原先平静的群体里,偶尔传出一种异样的“咯咯”声,有时伴随着个体的突然惊飞。离开群体后的繁殖对终日形影不离。雄性藏马鸡花费大量时间为雌性个体警戒,即保持靠近雌性藏马鸡约5米内的距离,频繁抬头低头或抬头四周环视,而雌性个体花费更多时间进食。
筑巢产卵
藏马鸡的巢一般安置在岩石间或深藏于茂密的灌丛下,森林地区的藏马鸡通常选择乔木根部作为巢址。雌性藏马鸡在每年的4月中旬-6月初产一次卵,产卵时间多在中午,通常要1小时以上,此时,雄性藏马鸡在巢附近等候。窝卵数约为5枚-12枚,总卵重约为自身体重的40%-50%。每枚卵产出的间隔时间约2天,卵大,一枚卵重约56克。卵壳表面的晶体层较粗糙,小颗粒明显可见,蛋孔开口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方形,有的蛋孔开口边缘有裂缝。
孵卵育雏
雌性藏马鸡在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时间约为24天,在此期间,雄性藏马鸡与群体中的其他大部分雄性,包括成体和亚成体,一起过着游荡的生活,少数雄鸟会在早上回到自己的巢附近,保卫离巢觅食的雌鸟。
幼鸟出壳当天,雄性藏马鸡会很快赶到,帮助育雏并为家族警戒。藏马鸡有特殊的合作繁殖模式,在孵卵期间和雄性藏马鸡一起活动的其他群体的个体,有时也会加入到这个家族中一同抚育幼鸟,当更多的窝孵出幼鸟后,多个家族汇集在一起,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共同照顾这些幼鸟。
藏马鸡的寿命约21岁。
人工养殖
1983年刘少初等就在中国西藏林芝市见有群众饲养藏马鸡,与家鸡同食,但抗病力、生长速度明显比家鸡强。其后,云南省(1990年-1994年、1998年、2011年)、青海省(2006年)、北京(2009年)、辽宁省(2013年)等地藏马鸡进行了人工繁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养殖时,通过在藏马鸡繁殖期到野外搜集受精卵或捕获幼雉进行人工辅助孵化与饲养的方式,或利用家鸡代孵的方法以提高孵化率。笼舍设计成半散养式,保持卫生,适时消毒。根据其不同生命阶段饲喂不同的饲料,禁喂霉变饲料。藏马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易患鸡虱、软骨病、法氏囊病等疾病。其中,敌敌畏对雏鸡和母鸡进行全身擦洗以去除鸡羽虱;让出壳雏鸡接受充足的光照,可预防软骨病;应做好初期的特异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注射防疫工作以预防法氏囊病。
从2001年开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始从野外引进和饲养藏马鸡,截至2006年共繁殖成活15只幼鸟;2007年,鞍山育翔野生动物驯养基地是从北京动物园陆续引进了3对藏马鸡进行驯养研究并成功繁殖6只幼鸟;2002年,北京动物园首次从西藏自治区将藏马鸡引种到北京并成功繁殖出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代。2019年,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一户藏马鸡养殖户有存栏约640只。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到2016年,藏马鸡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在藏马鸡被猎杀较少的地区,该物种较常见,但是其总体种群数量为中等大小,且由于猎杀等原因,其种群数量仍在下降。
威胁因素
藏马鸡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猎杀和栖息地退化。在中国西藏,该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有猎杀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其数量减少的可能机制是:栖息地丧失与该物种的社会等级制度相互作用,导致藏马鸡群体的空间隔离,进而导致密度依赖性死亡率增加。
保护级别
2021年,藏马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4年,藏马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藏马鸡被列入保护名录中从而受到保护。中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藏马鸡的人工繁育措施,增加了该物种的数量。
物种对比
马鸡属属下有四个种,即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这四个种分类地位相似、形态相似,且具有过一定的分类争议,故对这四者进行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3
Tibetan Eared-pheasant.iucnredlist.2024-11-0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09
藏马鸡.世界鸟类数据库.2023-07-09
Crossoptilon harmani.worldspecies.2024-11-18
Crossoptilon harmani.ITIS.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