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将军在20世纪60年代(一说于1940年6月18日演讲提出)推动建立的一系列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主张的总称。戴高乐主义的客观思想基础就是法兰西民族主义,戴高乐主义也被很多人称为法国政治的基石。

戴高乐主义以改变法国对美从属地位为目标,以对抗美国霸权为主线,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1966年7月1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戴高乐主义使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鼓舞了大西洋联盟内各国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对西欧各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国会山报》2021年9月分析,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有关欧洲“战略自主”的主张是戴高乐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版本。

发展历程

诞生背景

国际环境

夏尔·戴高乐出生在1890年的法国。此时的法国,已告别曾经世界强国地位。1870年的普法战争已过去了20年,但割地赔款的屈辱压在法国人心头。戴高乐又亲身经历了战败投降的两次世界大战,国土被践踏,人民受蹂躏。法国人在寻找贞德、路易十四拿破仑·波拿巴这样的英雄,但四周却是拿破仑三世、贝当尔这样的人。有学者认为,戴高乐所在的年代,民族主义在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普遍现象。那时候的法国政党大部分都是民族主义政党。自从法国失去阿尔萨斯一洛林之后,复兴法国和有朝一日收复阿尔萨斯一洛林的念头,成为法国人奋斗目标。

成长环境

夏尔·戴高乐生活、成长在走下坡路的年代,孕育了自己的思想,培养了自己的个性,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奠定了戴高乐主义的思想基础。

1940年,当时法国的独立和主权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强国或大国地位。戴高乐也曾让人瞧不起,执政的政权也迟迟得不到盟国的承认,大国决策无缘参加,战争结束时,法国只争到一个“准大国”的地位,但他没有放弃,为了法国的未来同富兰克林·罗斯福较劲,同温斯顿·丘吉尔进行辩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已进入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阶段。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试图主宰世界的格局下,夏尔·戴高乐要实现将法国本身治理好之外,更要在超级大国控制下的国际舞台上,争当一个重要角色。任何试图阻挡法国实现这个目标的言行,都属针锋相对回击之列。戴高乐为此进行的一切斗争,构成了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诞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发展过程

戴高乐主义始于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发表的第一次演讲中所提出的。但戴高乐在抵达伦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历史观,戴高乐主义是他根据自己对法国历史的长期理解来解释1940年法国战役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西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主权领域,令民族主义情愫深厚的戴高乐将军难以忍受。戴高乐主义以改变法国对美从属地位为目标,以对抗美国霸权为主线,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1966年7月1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此后多年,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深入人心。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戴高乐将军深知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对法国的重要性。为此,他主张必须将防务独立和外交独立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在欧洲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利用欧洲大陆相对均势达到集体安全,避免重蹈两次世界大战覆辙。从积极谋求中法建交打破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到抵制美国霸权一度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再到积极推动法德和解创办“欧盟雏形”欧洲共同体等不难看出,夏尔·戴高乐对于当时法国国际地位和未来法国发展走向有着理智认识:视美国为传统盟友但不盲从其霸权主张;认同意识形态对峙但不排斥共赢合作;以拉拢德国的方式避免其再次成为对立面并加强在欧洲内部的话语权,压制英国对欧陆的影响,推动欧洲一体化并在其中占据主导。

发展沿革

二战时期

从1940年开始,为了法国的独立、完整和伟大,戴高乐主义就成了戴高乐领导下的“自由法国”处理同美国苏联关系的基本原则,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任期

从1940年之后的12年里,夏尔·戴高乐在对联合国,对北大西洋公约、马歇尔计划、欧洲防务共同体、朝鲜战争苏伊士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事件中,戴高乐主义进一步得到完善。也正是在这些年里,戴高乐通过著书立说,将战前就在脑海中孕育、战争期间萌芽并加以实践的看法,经过总结、归纳、提高,给后人展示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戴高乐主义的政策纲领,并成了他1958年第二次执政时期所有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第二任期

1959年1月,戴高乐重新执政就任法兰内第五届共和国总统,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他为了争得法国在国际事物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奉行不依附于美国的独立外交政策,在同美国结盟的前提下,反对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的霸主地位,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把法德合作作为法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因素。主张东欧和西欧国家互相接近,实现欧洲统一,加强法德介作,作为欧洲联合的支柱,并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夏尔·戴高乐在经济领域也不愿屈服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他将法国银行的美元兑换为黄金;外交上法国也自成一系,例如1964年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实现了中法建交。1970年,戴高乐去世,他倡导的“法国自主外交政策”被后代政府继承,即戴高乐主义。

演变发展

1969至1981年在任的蓬皮杜和吉斯卡尔·德斯坦两位法国总统都是戴高乐主义者,前者坚决贯彻戴高乐时期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后者更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被誉为欧盟宪法之父和现代欧元之父。

1995年到2007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七位总统雅克·希拉克高举戴高乐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对抗美国欧洲盟友的控制。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公开与美国决裂,戴高乐主义再奏强音。

2009年3月,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11日正式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但将保持核力量独立性。法国国内批评声音认为,这将损害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性,萨科齐此举有迎合美国之嫌。意味着法国一直以来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来重大转变,降下了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在萨科齐看来,加入北约等美国主导的多边机构并不代表仆从美国,而是和美国分享领导权,还能促进欧盟的防务建设,增强法国在欧盟的政治领导地位。法国的种种行为被看作是替美国人火中取栗。

2012年,尼古拉·萨科齐在总统大选中连任失败,新上台的奥朗德政府决定调整外交政策。2017年,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则坚持多元主义,提倡对各族群的包容、支持经济全球化。马克龙最终以66.9%的得票率当选法国总统

自从2017年担任法国总统以来,提高欧盟的独立性、推动欧洲一体化一直是马克龙的政策重点。他在2017年的演讲中就开始推广欧盟战略自主的理念并呼吁欧盟设立自己的军队。马克龙的理念也借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戴高乐主义。马克龙坦言:欧洲正站在“悬崖边上”,首先需要做的是,要从战略上把自己视为地缘政治大国;否则,欧洲将“不再掌握自己的命运”。换言之,法国必须高举戴高乐主义大旗。埃马纽埃尔·马克龙遵循戴高乐主义,在保持法国外交自主性的同时,强化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并不想把美国的旗帜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但美国仍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挑拨英国欧盟关系,致使马克龙难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行“重塑欧洲”上。德国也不满于法国主导欧盟事务,如果没有德国的支持,法国很难独自推进欧盟一体化,这都成为马克龙实现“大国梦想”的障碍。

代表人物

戴高乐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主义英雄,在当时国内政府投降派占上风的时刻,夏尔·戴高乐义无反顾地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它标志着法国反对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开始,并最终赢得了伟大胜利。在担任两届法国总统期间,他一直反对美国对祖国的控制,曾一度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64年,他毅然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70年,夏尔·戴高乐去世,他倡导的“法国自主外交政策”被后代政府继承,即戴高乐主义。

蓬皮杜

乔治·蓬皮杜(GeorgesPompidou)是夏尔·戴高乐政治遗产的继承人,他于1962-1968年出任内阁总理,1969-1974年担任总统,任期内积极推动欧洲共同体进程、大举修建高速公路、出访中国等举措,确保了戴高乐主义的延续。文学艺术也培养了他善良宽容、富于同情的性格,他为戴高乐主义增添了人文主义气息,也在法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人道主义者的印记。

德斯坦

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Giscardd’Estaing),于1974年到1981年期间担任法国总统,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见证并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他在任期间推动了若干对法国社会影响重大的制度改革,扩大了法国公民享受政治民主的范围;他也致力于欧洲一体化建设,被称为“欧盟宪法之父”和“现代欧元之父”;德斯坦还曾多次访问中国,推动了中法友好关系发展。被学界和媒体称为“新潮的戴高乐主义。

希拉克

雅克·希拉克于1995年到2007年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希拉克高举戴高乐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二战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对抗美国欧洲盟友的控制。希拉克非常喜爱东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且颇有研究。希拉克两度担任法国总统,被视为法国正统戴高乐主义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公开与美国决裂。

思想内涵

综述

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民族主义

戴高乐主义体现在东西方关系、欧洲建设和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中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高尚目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这种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为主线的戴高乐主义,孕育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完善于战后的60年代。

集权主义

“欧洲观”是戴高乐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性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的大国地位。法国在戴高乐主义的指导下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核垄断发起的冲击,显而易见,主要是针对美国而来的。因为在夏尔·戴高乐看来,由于美国的盟主地位以及它所奉行的霸权政策,法国在联盟中有一种压抑感。

戴高乐的“欧洲观”,是戴高乐为法国制定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戴高乐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欧洲联合为核心的欧洲建设,在从未有过的声势推动下,成为欧洲各国政治家讨论和实践的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围绕欧洲建设的道路问题,出现了联邦主义和南北战争主义两大主张。邦联主义者认为,民族国家是客观存在,各个国家有着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殊利益,这些情况和特殊利益不可能因为出让主权就不复存在。因此,他们认为欧洲建设的道路不是成立欧洲联邦,而是在主权国家之间进行邦联式的联合。戴高乐主义者就是是邦联主义者。

独立自主

法国当时对苏联的政策,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戴高乐主义反对霸权,要求独立自主于美国的愿望。在夏尔·戴高乐看来,苏联同美国一样都是霸权国家,认为这两个大国的实力、对立和争霸威胁着全世界。在戴高乐主义的所有经典中,都没有改变苏联是“共产主义极权主义专制国家”,它的本质是扩张的,是西方“自由世界”的共同敌人这个看法。也正是因为此,法国只能归属于西方阵营,它始终是这个联盟中的一员。

历史影响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即是当今的法国,这也是近代法国繁荣发达的开始。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政府的执掌下,步入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迅速强大的时代戴高乐时期著名的戴高乐主义更是确立了法国的同际地位、不仅对法同意义重大,世界诸多国家都受到了戴高乐主义的影响。

戴高乐主义是法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最重要因素。戴高乐主义 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具体落实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戴高乐主义使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鼓舞了大西洋联盟内各国对美的离心倾向。对西欧各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评价

戴高乐主义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现实主义外交,和在多极世界中做强做大法国国际影响力的做法,依然是法国社会的共识。(澎湃新闻评)

戴高乐主义中含有的排外性、扩张性、狭隘性、掠夺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想要同英美争抢欧盟领导权的国家是不可能毫无野心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戴高乐主义才在法国深入人心,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法国简史》评)

在当时的七国集团中,法国总是唯一的左派领袖,而且还想继续坚持左派立场(戴高乐主义)的领袖,成为一个例外。也许这是从战术上,一种标新立异的做法,但法国领导人衷心宣示其对外政策与当时主流政策的不同,这预示了新自由主义的形成。(《世界不再只有”我们“关于国际秩序的另类思考》 评)

参考资料

回看1940——法兰西陷落之后.澎湃新闻.2023-07-05

马克龙:法国绝对不做任何大国的附庸.澎湃新闻.2023-07-04

马克龙要做“戴高乐主义“旗手.北京青年报.2023-07-05

马克龙:一颗典型性法兰西雄心.大众报业.2023-07-04

“美国回来了”,“戴高乐主义”必须走?核潜艇事件暴露美法“不兼容”.环球网.2023-07-04

法国全面重返北约.新浪网.2023-07-04

王战:法国外交迈向“新戴高乐主义”?.环球网.2023-07-04

2019国际年度人物|最后“戴高乐主义者”希拉克逝世后,法国进入持续社会冲突期,充满未知挑战.文汇网.2023-07-04

无视批评连发五条推文,马克龙为何强推欧洲战略自主?.界面新闻.2023-07-04

我喜爱戴高乐将军.人民网.2023-07-04

阿兰·蓬皮杜:父亲为戴高乐主义增添了人文色彩.澎湃新闻.2023-07-04

双面蓬皮杜:因政治而伟大,因艺术而永恒.澎湃新闻.2023-07-05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去世:会说中文、读《左传》的“欧盟宪法之父”.海外网.2023-07-04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去世:奉行戴高乐主义,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北京晚报.2023-07-05

徐波:戴高乐主义及多极世界中的中法关系.澎湃新闻.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