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组诗,体裁为七言绝句,创作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为龚自珍离京返乡途中所写,共315首,是中国诗坛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不仅包罗了作者的生平际遇和所见所闻,还揭露、批评了社会制度与社会现实的黑暗,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其中《己亥杂诗(其一二五)》被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而《己亥杂诗(其五)》则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人教版)。
《己亥杂诗》贯穿了龚自珍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迎眷的整个过程。题材众多,内括政论诗、怀旧诗、赠别诗、爱情诗、咏佛诗、生活随笔等等,全面展现了龚自珍的思想、志向、心路历程等内容。作为清代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以丰富的人生经验、敏锐的政治眼光觉察社会问题及其背后隐藏的症结,不仅仅在诗中感叹生平际遇,还致力于书写民生疾苦,呼吁改革时弊,其中传递出的进步思想宛如风雷,在腐朽僵化的晚清振聋发聩。从艺术特色来看,《己亥杂诗》广泛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大量地化用典故,多把情感寄寓于所见所闻,不受格律所限,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七言绝句这种诗歌体裁。龚自珍开创的一代诗风,以其独有的诗歌形式和艺术风格以及思想的深性、前瞻性直接干预了近代的思想界和文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清代后期,国家固步自封,官场腐败黑暗,文化经济凋敝,社会长夜难明。政治上,清廷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政治腐败,官场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等现象屡见不鲜,《儒林外史》甚至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足见其腐败程度之深。文化上,清廷大兴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敢议论当朝的社会问题,窒息了思想, 摧毁了人才,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后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经济上,英国为了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攥取白银故而向中国大量倾销罂粟。鸦片贸易不仅荼毒了中国人的体魄,还使得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大量白银外流,清廷财政情况江河日下。
个人背景
龚自珍,字人,1792年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宦家庭。龚自珍自幼接受良好的启蒙和教育,熟读儒家经典,树立了积极入仕,济世报国的雄图大志。他博学广识,却总是屡试不第、名落孙山;他胸怀抱负,却常常沉沦下僚、久不得志;他在政坛上屡屡碰壁,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辞官归乡,由北京南下杭州市,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观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思绪万千的他将往事的回忆、人生的体悟和途中的所见所闻写入篇章,从当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开始写起,至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止,完成了巨著《己亥杂诗》。
内容结构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组诗,共315首,均为七言绝句,由作者于南北往返途中书写后整理而成。《己亥杂诗》的内容题材主要可分为政论诗、怀旧诗、赠别诗、爱情诗、咏佛诗、生活随笔等,题材十分广泛,但总体来看,还是围绕着民生疾苦与国家变革的主题进行创作。
思想内容
反映民生疾苦,痛斥社会黑暗
龚自珍历经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和爱新觉罗·旻宁三朝,他在官场沉浮数十载,清楚地认识到清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他将对民生疾苦、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尽情地寄寓于诗歌中。如《己亥杂诗 其一百二十三》。
作者既不议论盐铁,也无筹划黄河治理工程的权利,但回到江南,触目皆是民不聊生、长夜难明的社会现实,便总是流下涕泪。那国家规定本来只需上交三升的赋税,百姓实际上却要上交一斗,层层盘剥,这种情况下,难道从事屠牛的营生不比种田好吗。
又如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二十》。
政府度量衡的法规残缺不全,却不进行及时的管理与校正,为商贾趁机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提供了便利,造成了市场的混乱。社会大都市尚且如此,其它更小的城市环境肯定会更加恶劣,百姓谋生困难,连吃饱一顿饭都是奢望了。
呼吁改革时弊,倡导社会进步
作为晚清的一名忧国忧民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对堆积已久的社会时弊有着敏锐犀利的眼光强烈的变革意识,常常在诗中直抒胸臆、渴望改革风雷的涌动。如《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
太湖、三泖等水系早已今非昔比,作者对此深感惋惜,于是写下了《乙丙之际著议第二十》。
又如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八十五》。
在此诗中,龚自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罂粟屡禁不止这一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周边地区颁布了禁言条款,但是吸食鸦片现象仍然得不到遏制。究其原因,是清政府组织开展禁烟活动的许多官员也有吸食鸦片的习惯。
此外,还有龚自珍《己亥杂诗 其一百一十七》。
龚自珍看到了一众社会陋习对百姓、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他挑出“缠足”这一畸形的审美形态进行抨击,通过赞颂不缠足的少数民族妇女,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女子其它方面的美丽,废除“缠足”这一陋习。龚自珍的诗歌传递出来的观点在思想陈腐落后的社会极具进步意义。
龚自珍尤其注重人才问题,主张在朝廷选官任用制度上有一番大变革,期待出现一个风清气正的新局面。如《己亥杂诗 其一百二十五》。
这是诗人过镇江市时应道士所邀写作的一首青词,在诗中表达了对死气沉沉的清王朝的不满,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的行为的谴责,渴望任选制度的改革风雷涌动,不拘一格地选取更多的人才,真正改变清王朝沉闷腐朽的现状。
感慨生平际遇,抒写壮志未酬
龚自珍受家庭和世俗的影响颇深,自小便接受儒学教育,具有强烈的入仕志向,力图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在政坛大放光彩,实现自己的满腔抱负。但考取功名前的坎坷波折、走入官场后的处处碰壁,让龚自珍胸中的壮志无处安放,报国志向难以实现。沉浮官场数十载,他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深恶痛绝、毅然辞官回家,年近半百他将所有的忧愁和心事都写入诗中。如《己亥杂诗 其一百零七》。
即使仕途受挫,辞官归乡,但他的意志也并未消沉,他依然关注现实,想民所想,忧国所忧。如《己亥杂诗 其五》。
在此诗中,龚自珍以“落红护花”来隐喻自己,表达了虽身退官场,但仍然想要为国家社会贡献一份余力的愿望。
艺术特色
善用修辞
《己亥杂诗》善用修辞手法,诗作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描摹出龚自珍内心的真实情感。“比喻”是龚自珍善用的修辞手法。如《己亥杂诗 其一百二十五》。
“风雷”表面上指风神与雷神,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雷”喻作社会上大变化或大动荡;“万马齐喑”同样运用比喻手法,暗指清政府统治下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形象的比喻使龚自珍的真知灼见自然流露:在长夜难明的中国,唯有狂风骤雨惊雷般的变革,才能扭转颓败局面,给中国带来生的希望。
此外,龚自珍也常常借助典故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自小熟读儒家经典,跟随祖父专研经学的龚自珍,对历史典故、天文地理、佛学教义方面颇有造诣,这使他在挥墨时,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为《己亥杂诗》增添许多瑰丽的油彩。如《己亥杂诗 其五十三》。
诗中,龚自珍借用“八司马”“退锋郎”,表达了自己心系京城、胸怀大志、渴望有一番作为的美好愿景。使全诗意境儒雅,旨意深远,富有文学气息。
寓情于景
苏州大学王英志先生认为:“龚以写山水抒情或寄寓社会主义的诗歌范式于近代则是开创性的,并称为近代山水诗的主要范式,对近代山水诗的影响之大无人可比,这是其山水诗价值之主要所在。”龚自珍的诗歌往往将情感寓于景中,借山水来书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吐纳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如《己亥杂诗 其二十四》。
诗中描述了“蒲”和“柳”两种意象,含不尽之意在言外。龚自珍巧妙地借助二者容易生长但木质脆弱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喻指三年一考选拔出的人才,揭露了科举制度选才的弊端。龚自珍四次乡试、五次会试才求得一进士,开始时坎坷的求学道路与之后波折的为官生涯,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才使得龚自珍有着这般彻骨痛心的感慨。
再如《己亥杂诗 其八》。
龚自珍给此诗作注为“别西山”,即与北京西山这座太行山的支脉告别,通过描绘西山作龙状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的风貌,书写我和“山”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时正值作者辞官南下之时,因此不难看出作者在山水之间有所寄寓。
自由独创
在诗歌形式上,龚自珍的创作不受格律所限,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七言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己亥杂诗》是诗人在旅途中记录行程、表达情感的一组组诗,内容上包罗万象,形式上不拘格套。如《己亥杂诗》第22首:“车中三观夕惕若,七藏灵文电若。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这首诗歌的韵脚全为“若”字,这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诗歌格律要求,但龚自珍却不避声韵所限。在《己亥杂诗》315首诗歌中有20余首诗歌押仄声韵,这就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和束缚,体现了诗歌解放的思想。龚自珍一向主张诗歌创作不受拘束,特别推许舒位和彭兆荪,对他们自由独创的诗歌风格大加赞赏,在《己亥杂诗》第114首中写:“诗人瓶水与谟觞,郁怒情深两擅场。如此高才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唐。”由此可见龚自珍深受他们的影响,形成了自由的诗风。
作品影响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姓之一时期。”龚自珍开创一代文学,将完美的艺术追求与深厚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要求,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为晚清人士尊崇的对象,鼓吹“诗界革命”的黄遵宪,主张维新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接受了龚自珍的遗产。从这一意义上讲,龚自珍开创的一代诗风,以其思想的深邃性和前瞻性直接干预了近代的思想界和文坛。
作品评价
《己亥杂诗》是一部完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大型组诗,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所反映思想内容的深刻以及在审美上所达到的高度,百年来为人们广泛赞誉。其中述怀诗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其思想价值历来为论者所重视。怀旧诗、爱情诗、赠别诗对于研究者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学术追求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些诗文能看到一个思想家之外的、多侧面的、真实的龚自珍。其山水诗为数不多,但却在近代山水诗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近代山水诗的一种基本范式。钱仲联说,“其诗笔乃横扫一世之彗星,光芒辐射,拔奇于古人之外,境界独辟。其瑰玮之形象,如天马蹑云,不同凡骥,如天魔献舞,花雨弥空。”《己亥杂诗》的笺注者刘逸生也指出,“龚自珍诗歌语言瑰丽,意境新鲜诗味浓烈奇思妙构常如异军突起奇光闪耀使人震动。
参考资料
龚自珍《己亥杂诗》研究.中国知网.2023-07-24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2023-06-25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2023-06-25
中国知网-登录.中国知网.2023-07-24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古典文学网.2023-08-12
龚自珍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简述.中国知网.2023-07-25
龚自珍政治思想研究.中国知网.2023-07-25
龚自珍《己亥杂诗》艺术倾向发微.中国知网.2023-07-27
龚自珍诗歌研究.中国知网.2023-07-26
龚自珍山水诗与准山水诗初探.中国知网.2023-07-26
龚自珍《己亥杂诗》分类探究.中国知网.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