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卷羽鹈鹕

卷羽鹈鹕

卷羽鹈(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elecanus crispus),别名灰鹈鹕、天马丁鹈鹕、冠鹈鹕,是鹈鹕科鹈鹕属鸟类。成年体长160~180厘米;体重10~12千克。喙长,可达40厘米左右。铅灰色,喙下有一皮质的喉囊,虹膜黄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粉色,繁殖期转为鲜艳的橘黄色。体羽以灰白色为主,额上羽呈月牙形线条状,颈背部的冠羽卷曲而凌乱。翅膀宽大,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尾羽短而宽。脚较短,铅灰色,全蹼足。

卷羽鹈鹕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及亚洲部分地区,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西亚、中亚至中国西北部;越冬于非洲北部、波斯湾、印度北部至中国南部。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水库、河口等水域以及一些沿海地带。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两栖纲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等。

卷羽鹈鹕于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一级。

命名与分类历史

卷羽鹈鹕之前的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为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是斑嘴鹈鹕(P. philippensis)的一个亚种,因在过去认为卷羽鹈鹕和斑嘴鹈鹕是同种,但斑嘴鹈鹕命名较早,故将卷羽鹈鹕作为斑嘴鹈鹕的一个亚种进行命名,后将两者分开命名并进行区分。在1945年时,Delacour & Mayr还将卷羽鹈鹕学名错列为鹈鹕属 roseus(粉红背鹈鹕),但是由于两者在形态和繁殖行为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故将卷羽鹈鹕学名改为Pelecanus crispus。

形态特征

成年卷羽鹈鹕体型大。体长160~180厘米;体重10~12千克。翅长680~800毫米;嘴峰长362~450毫米;跗长121~149毫米;尾长160~180毫米。

卷羽鹈鹕雌雄羽色相似。喙长,铅灰色,端部的喙尖和上下喙缘前半段为黄色,喙下有一皮质的喉囊,皮黄色;虹膜黄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粉色,繁殖期专为鲜艳的橘黄色。体羽以灰白色为主,肩、背、翼上覆羽及尾上覆羽等具有黑色羽轴,颈背部的冠羽卷曲而凌乱,额上羽呈月牙形线条状。翅膀宽大,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次级飞羽外侧黑褐色带宽阔的白色羽缘,内侧具斜行的褐色,端部1/2处具白色羽缘;尾羽短而宽。脚较短,铅灰色,全蹼足。

幼鸟头部和颈部白色,基部褐色,上体多呈淡褐色,多数羽具白色中央纹,尾淡褐色;下体白色。所有羽毛两侧的内和基部均为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卷羽鹈鹕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及亚洲部分地区,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西亚、中亚至中国西北部;越冬于非洲北部、波斯湾、印度北部至中国南部。在中国主要繁殖于新疆,越冬于东南沿海。

栖息环境

卷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水库、河口等水域以及一些沿海地带。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卷羽鹈鹕是一种迁徙水鸟,其有三种不同的迁徙飞行路线,即黑海-地中海飞行路线、中亚飞行路线和东亚飞行路线,黑海-地中海迁徙的种群是在东南欧越冬的短途迁徙鸟类,而在中亚和东亚繁殖的种群是分别在南亚和中国东部越冬的长途迁徙鸟类。在欧洲,卷羽鹈鹕繁殖区在秋季腾空,其飞往地中海、里海波斯湾的沿海地区越冬。在中国,卷羽鹈鹕3月末至4月初春季迁徙至新疆等北方繁殖地,10~11月进行冬季迁徙,飞往东南沿海省份越冬。其常成群迁徙。

觅食行为

卷羽鹈鹕主要以鱼类为食,如鲤(Cyprinus carpio)等,也吃两栖动物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等。

卷羽鹈鹕觅食时直接从高空扎入水中,用其长喙捕食鱼虾等,并将猎物装于喉囊之中,再排出多余水分;在水中游泳时则将鱼叼住抛向空中,再用长喙接住。有时它们进行集体捕鱼,形成一个群体将鱼赶到岸边,以方便在浅水区将鱼捕获,其在中途会钻入水中张开嘴,兜着水前进,当鱼和水都进入伸长的喉囊内时不断闭嘴收缩皮囊,排水后进行吞食。其常在近中午和近傍晚时分进行觅食。

鸣叫行为

卷羽鹈鹕在繁殖期停栖时常发出粗哑吵闹的叫声,但在非繁殖期则很少发出叫声。叫声似“wo——wo——wo”和“kh——kh——kh”等类似的声音。

社群行为

卷羽鹈鹕喜群居,常成群结队出现在水面上。特别是在冬季,其高度群居,经常成群活动,并以小团体的形式共同合作觅食,偶尔会单独行动。

其他行为

卷羽鹈鹕喜游泳,也擅长翱翔和在陆地上行走。游泳时常将其颈缩成“乙”字形。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卷羽鹈鹕繁殖期约4~6月,常在3月下旬或4月开始交配繁殖。其在寻得配偶后形成“一夫一妻”的伴侣关系。

筑巢

卷羽鹈鹕常在迁徙至繁殖地后一周开始筑巢,其营巢于湖泊、沼泽地的芦苇丛中或离水源较近的树上。巢主要由枯枝枯草构成,甚为庞大,常使用一堆高约1米,直径约为0.5~1.5厘米的芦苇,以及一些草料和树木的枝杆。在筑巢时,一般由雄鸟将巢材放在喉囊中,游泳接近雌鸟并将材料交给雌鸟。

产卵

卷羽鹈鹕每窝产卵3~4枚,卵大如拳,平均大小为93毫米×58毫米。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化。孵化期12~14天。

育雏

亲鸟捕捉到食物之后并不直接吞下,而是会贮存在喉囊之中,一开始其多以半消化的鱼糜来饲喂早成雏,等到雏鸟长大,会直接从亲鸟的喉囊中取食小鱼。当食物较为匮乏时,较为强硕的雏鸟会垄断食物。雏鸟早成。

生长发育

雏鸟早成,出生后12周学会如何飞行,直至14到15周后独立。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5年,卷羽鹈鹕在全球的种群数量约为1万~1.4万。其中在黑海地中海的种群数约为4350~4800只;在东南亚和南亚的种群数约为6000~9000只;在东亚的种群数约为50只。2017年,卷羽鹈鹕在全球的种群数量约为11400~13400只。

至2017年,在其稳定繁殖的国家中,其在其中4个国家(俄罗斯保加利亚乌克兰黑山)中的种群数量有所波动,3个国家(希腊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的种群数量增加,1个国家(罗马尼亚)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总体数量趋于增加,但因其仍受到较大的威胁,所以估计其在未来三代中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快速下降。

威胁因素

人为因素

卷羽鹈鹕主要受到狩猎的威胁;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湿地被大量侵占和破坏,导致其越冬生境极速减少;工业污染和农药残留等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过度开采渔业资源导致其食物减少。在1995年发现的个体中发现有机氯化物的残留量很高。

自然因素

2007年,在保加利亚,野猪对于其巢穴的破坏是当地最主要的威胁;2015年,在保加利亚的种群因禽流感而死亡了至少2017只个体。

保护级别

卷羽鹈鹕于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

卷羽鹈鹕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1999年,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建立了育种平台,希腊和保加利亚人为卷羽鹈鹕提供巢材,以及在关键地点进行水质管理和增加看守,降低了其死亡率,提高了其繁殖成功率。

物种对比

卷羽鹈鹕外形和白鹈鹕很像,且亲缘关系较接近,将其对比如下:

参考资料

卷羽鹈鹕.物种2000.2024-11-05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6-13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2023-06-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13

Pélican frisé.oiseaux.2023-06-13

..2023-06-13

..2023-06-13

Dalmatian Pelican Pelecanus crispus.Birdlife.2023-06-13

白鹈鹕.The Biodiversit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Catalogue of LifeChina: 2022 Annual Checklist, Beijing, China.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