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
肝囊肿(Hepatic cyst)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等,晚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而出现腹水、黄疸、肝大及食管静脉曲张等表现。
肝囊肿可分为寄生虫性肝囊肿(parasitic hepatic cysts,PHC)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onparasitic hepatic cysts,NPHC)两种,寄生虫性肝囊肿主要为肝棘球蚴病,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该病发病率为1%~2%;该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患者的发病率之比为1:4;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发病部位以肝右叶居多,约为肝左外叶的2倍。肝囊肿应注意与肝包虫囊肿、肝脓肿、巨大肝癌中心液化等进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有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等。对体检偶尔发现的小而无症状的肝囊肿可定期观察,无须特殊治疗;对于囊肿近期生长迅速,疑有恶变倾向者,宜及早手术,手术治疗方法有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术、囊肿开窗术或次全切除术、囊肿或肝叶切除术、囊肿内引流。
肝囊肿常用药物有生长抑素类似物、熊去氧胆酸;丙硫苯咪唑类(如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吡喹酮片剂等。预防措施有戒酒、健康饮食、坚持锻炼、调整心态。一般预后良好。
分型
肝囊肿可分为寄生虫性肝囊肿(parasitic hepatic cysts,PHC)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onparasitic hepatic cysts,NPHC)两种,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
寄生虫性肝囊肿
寄生虫性肝囊肿患者多来自于牧区,有羊、犬等动物接触史。寄生虫性肝囊肿主要为肝包虫囊肿。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
1、先天性肝囊肿:其又分为单发性肝囊肿和多发性肝囊肿,是真性肝囊肿,平时90%以上的囊肿就是先天性肝囊肿。①单发性肝囊肿: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4。囊肿发生于肝右叶居多。囊肿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含液量\u003e500mL,甚至可占整个肝叶。②多发性肝囊肿:以40~60岁女性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多累及全肝,肝增大变形;但也可局限于一段或一叶。
2、创伤性肝囊肿:是肝脏外伤后的血肿或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的一个囊腔,并非真正的囊肿。
3、炎症性肝囊肿:是由胆管发炎或结石梗阻引起的胆管囊状扩张,内容物是胆汁,又称胆汁潴留性囊肿。
4、肿瘤性肝囊肿:其又称新生物性囊肿,包括良性的胆管囊腺瘤和恶性的胆管囊腺癌。
病因
先天性肝囊肿
通常所指的肝囊肿是先天性肝囊肿,其又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
单发性肝囊肿
单发性肝囊肿为先天性,但非遗传性,其发病原因是在胚胎发育时期肝内胆管及淋巴管上皮细胞异样增生、分泌物潴留所导致。
多发性肝囊肿
多发性肝囊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已确定多囊卵巢综合症肝病的发病原因与PKD1、PKD2、PRCKSH、SEC63突变有关。
肝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肝脏所致,又称肝包虫病或肝棘球囊肿。人的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绦虫以人为中间宿主的无性期阶段。此绦虫主要宿主为犬、狐或狼,中间宿主为羊、牛、马、猪和人。此虫寄生于犬小肠绒毛,成虫不断排出有壳保护的六钩蚴,此蚴随粪便排出,黏附于犬毛或羊毛上。人或其他中间宿主接触并吞食此蚴污染的水或食物即可被感染,经胃或上部小肠的消化,六勾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胃肠壁进入门静脉,多数停留在肝,少数逸出至肺和其他脏器。
流行病学
根据资料表明,肝囊肿的发病率为1%~2%,尸检检出率为0.16%~0.19%。该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患者的发病率之比为1:4。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发病部位以肝右叶居多,约为肝左外叶的2倍。多发性肝囊肿又称多囊肝,比单发性多见,有半数患者合并肾囊肿,也有合并胰、脾、卵巢、肺、脑等囊肿以及其他先天性畸形者。
病理生理学
先天性肝囊肿
单发性肝囊肿
单发性肝囊肿多发生于肝右叶,囊肿直径一般从数毫米至30cm不等,囊内容物多为清晰、水样黄色液体,呈中性或碱性反应,含液量一般在500mL以上,囊液含有清蛋白、黏蛋白、胆固醇、白细胞、酪氨酸等,少数与胆管相通者可含有胆汁,若囊内出血可呈咖啡样。囊壁表面平滑反光,呈乳白色或灰蓝色,部分菲薄透明,可见血管走行。囊肿包膜通常较完整,囊壁组织学可分3层。①纤维结缔组织内层:往往衬以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②致密结缔组织中层:以致密结缔组织成分为主,细胞少。③外层为中等致密的结缔组织,内有大量的血管、胆管通过,并有肝细胞,偶可见肌肉组织成分。
多发性肝囊肿
多发性肝囊肿分两种情况,一种为散在的肝实质内很小的囊肿,另一种为多囊肝,累及整个肝脏,肝脏被无数大小不等的囊肿占据。显微镜下囊肿上皮可变性扁平或缺如;外层为胶原蛋白组织,囊壁之间可见为数较多的小胆管和肝细胞。多数情况下合并多囊肾、多囊脾,有的还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脏器的先天性畸形。
肝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棘球绦虫的蚴在各有关脏器先形成初期棘球蚴病囊肿,此囊壁即其后的内囊,而中间宿主组织在其周围形成的纤维包膜为外囊。内囊又分为外层与内层,外层称角质膜,内层为生发层,生发层又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当有包虫感染的羊、牛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被犬、狐或狼所食,此寄生昆虫即完成其生活周期。虫卵穿透肠壁经门静脉到达肝脏、肺及其他组织。
传播机制
肝棘球蚴病
传染源
犬是细粒棘球绦虫最适终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流行区犬感染率达30%~50%。野生动物中间的传染源主要是狼和狐等。牧区绵羊是主要的中间宿主,绵羊感染率为50%~90%。羊群需要养犬防狼。犬-羊循环株是最主要的病原。犬因吞噬绵羊等含棘球蚴的内脏而感染严重,肠内的虫可达数百至数千条,粪便中的虫卵常污染皮毛,与其密切接触容易被感染。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人与流行区犬接触密切,虫卵污染手经口感染。如犬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水源、食物,也是增加感染的危险因素。虫卵随风飘扬吸入也有感染的可能性。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与环境状况和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常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以与犬接触密切的牧民或农民为多。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先天性肝囊肿
先天性肝囊肿因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身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单纯性肝囊肿相对少见,发病女多于男,男、女之比为1:4,囊肿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含液量\u003e500ml,甚至可占整个肝叶。约20%的患者有症状,其初发症状可始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20~50岁。临床上较常见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下:(1)胃肠道症状当囊肿增大并压迫胃、十二指肠和放射性肠炎时,可引起餐后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2)腹痛大的囊肿可引起上腹膨胀不适、隐痛或轻度钝痛。突发剧痛或出现腹膜炎的症状体征时,提示有囊肿出血或破裂等并发症发生,并可出现畏寒、发热。(3)腹部包块发现腹部包块是许多患者的主要初发表现。囊肿压迫肝管或胆总管可出现黄疸。(4)体检腹部触及随呼吸移动的包块是主要体征,包块表面光滑,通常质硬。
肝棘球蚴病
肝包虫囊肿(寄生昆虫性肝囊肿)生长缓慢,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上腹肿块,有腹胀、腹痛,如位于右肝者因膈肌抬高可有呼吸系统症状。不少患者曾有过敏反应症状。亦有因偶尔发现腹部肿块,或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或引起并发症而就医者。由于寄生部位、囊肿体积及数量、机体反应性及并发症的不同,症状亦不同。(1)包虫囊破裂①包虫囊内容溢入腹腔,引发全腹腔的多发囊肿,出现腹胀或导致肠梗阻,甚至即刻发生致命性的过敏反应。②破溃入胆道,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或反复出现胆管炎。③破入胸腔者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或支气管胆道瘘,可以咳出子囊。④破溃入放射性肠炎,棘球蚴病囊内容可自直肠排出,或导致包虫囊继发性感染。⑤包虫囊压迫,甚至破裂入肝静脉,会引起Budd-Chiari综合征。(2)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多由胆瘘引起。表现类似细菌性肝脓肿,但全身和局部症状较轻。(3)过敏症包虫囊液含有异种蛋白和抗原,当其被释放入血液循环,患者会反复出现荨麻疹、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出现过敏性休克。(4)肾小球有囊尾蚴抗原沉积,会发生膜性肾小球炎。其他器官亦可能发生棘球蚴病。
并发症
1、出血:引流液温度同患者体温,每小时出血量达到300mL以上,同时血压下降,\u003c70/50mmHg(1mmHg=0.133kPa),尿量\u003c30mL/h,心率\u003e120次/min,患者大汗、皮肤湿冷、嘴唇发绀。
2、胆漏:术后早期即有比较严重的腹痛,腹腔引流管引流出金黄色胆汁,常伴发热、腹膜刺激征。应密切观察腹痛变化情况、体温和腹腔引流液的性状,加强引流管护理。
3、腹腔感染:患者伴有感染,引流液混浊、呈污泥样、有异味、易堵塞。
检查诊断
诊断
肝囊肿诊断多不困难,结合患者体征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多可做出明确诊断,但如要对囊肿的病因做出明确判断,需密切结合病史。凡疑为肝包虫囊肿者不宜作穿刺。
辅助检查
肝囊肿的辅助检查有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等。
X线检查
肝囊肿巨大时X线平片可有膈肌抬高,胃肠受压移位等征象。
B超检查
B超检查见肝内一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大小不等,囊壁菲薄,边缘光滑整齐,后方有增强效应。囊肿内如合并出血、感染,则液性暗区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漂浮,部分多房性囊肿可见分隔状光带。
CT检查
CT表现为外形光滑、境界清楚、密度均匀一致。平扫CT值在0~20Hu,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囊肿的CT值不变,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后使对比更清楚。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T₁加权呈极低信号,强度均匀,边界清楚;质子加权多数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略低信号;T₂加权均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后T₁加权囊肿不强化。
鉴别诊断
肝囊肿应注意与肝包虫囊肿、肝脓肿、巨大肝癌中心液化等进行鉴别诊断。
寄生虫性肝囊肿
有疫区居住史,嗜伊红细胞增多,Casoni试验阳性,超声检查可在囊内显示少数漂浮移动点或多房性、较小囊状集合体图像。
肝脓肿
有炎症史,肝区有明显压痛、叩击痛,B超检查在未液化的声像图上,多呈密集的点状、线状回声,脓肿液化时无回声区与肝囊肿相似,但肝脓肿呈不规则的透声区,无回声区内见杂乱强回声,长期慢性的肝脓肿,内层常有肉芽增生,回声极不规则,壁厚,有时可见伴声影的钙化强回声。
巨大肝癌中心液化
有肝硬化史以及进行性恶病质,B超、CT均可见肿瘤轮廓,病灶内为不规则液性占位。
治疗
对体检偶尔发现的小而无症状的肝囊肿可定期观察,无须特殊治疗,但需警惕其发生恶变。对于囊肿近期生长迅速,疑有恶变倾向者,宜及早手术,手术治疗包括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术、囊肿开窗术或次全切除术、囊肿或肝叶切除术、囊肿内引流;药物治疗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丙硫苯咪唑类等。
药物治疗
1、单纯性肝囊肿:此类肝囊肿无药物治疗。
2、多囊卵巢综合症性肝病:可选择的药物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熊去氧胆酸、抗利尿激素2拮抗剂等。
3、肝包虫囊肿:常用的抗包虫病药物有丙硫苯咪唑类(如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和吡喹酮片剂等。长期应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药物治疗可抑制病灶发展,延长病程。
手术治疗
孤立性肝囊肿
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术
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术适用于浅表的肝囊肿,或患者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囊肿巨大有压迫症状者。抽液可缓解症状,但穿刺抽液后往往复发,需反复抽液,有继发出血和细菌感染的可能。近年有报道经穿刺抽液后向囊内注入无水酒精或其他硬化剂的治疗方法,但远期效果尚不肯定,有待进一步观察。
囊肿开窗术或次全切除术
囊肿开窗术或次全切除术适用于巨大的肝表面孤立性囊肿,在囊壁最菲薄、浅表的地方切除1/3左右的囊壁,充分引流囊液。
囊肿或肝叶切除术
囊肿在肝脏的周边部位或大部分突出肝外或带蒂悬垂者,可行囊肿切除。若术中发现肝囊肿较大或多个囊肿集中某叶或囊肿合并感染及出血,可行肝叶切除。此外,对疑有恶变的囊性病变,如肿瘤囊液为血性或黏液性或囊壁厚薄不一,有乳头状赘生物时,可即时送病理活检,一旦明确,则行完整肝叶切除。
囊肿内引流
术中探查如发现有胆汁成分则提示囊肿与肝内胆管相通,可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
多发性肝囊肿
多发性肝囊肿一般不宜手术治疗,若因某个大囊肿或几处较大囊肿引起症状时,可考虑行一处或多处开窗术,晚期合并肝功能损害,有多囊肾、多囊膜等,可行肝移植或肝、肾多脏器联合移植。
肝棘球蚴病
手术治疗为首选,原则是:摘除内囊,避免囊液外溢,防止复发;尽可能消灭残腔,处理和预防胆瘘等并发症。(1)内囊摘除术这是肝包虫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关键是避免囊液外溢和先行头节的灭活。故多采用内囊穿刺摘除术。向囊肿内注入10%~20%的生理盐水灌洗、浸泡5min后抽吸,重复2~3次,以杀死头节,切开外囊壁,摘除内囊。也可先行内囊摘除,再杀死残余头节。(2)肝部分切除或肝叶切除术对于肝包虫囊肿施行肝切除术一般持保守态度,仅对局限于一叶的大型包虫囊肿且合并肝组织严重损害时才予以考虑。然而对于泡状棘球蚴病行肝切除则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只要其病变比较局限应力争切除,包括肝段、叶、半肝或非规则切除。但若病变呈弥漫分布或已经侵及肝门应视为肝切除的禁忌证。(3)胆瘘的处理可采用直视下囊腔内细针线缝合瘘口,疗效甚佳。近年来运用ZT胶涂抹于瘘口缝合处,更起到加固作用。肝门部胆管瘘口较大者,可行瘘口空肠Roux-en-Y吻合术。囊内容物破入胆道时,需行胆总管探查。(4)破入腹腔的处理应在积极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同时尽快剖腹探查。手术关键是反复用10%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力争彻底清除头节及子囊,并处理棘球蚴病囊肿。为防止继发腹腔包虫囊肿形成,术后必须服用抗包虫药物至少3个月。
预防
肝囊肿的预防方法有戒酒、健康饮食、坚持锻炼、调整心态。
戒酒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肝囊肿的病因之一,在所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中,喝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乙醇都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如果喝酒喝得过多,肝脏的那些负担就会加重,时间久了肝脏就会受到损伤。想要预防肝囊肿,想要预防一些其他的肝脏疾病,戒酒是必须要做的事。
健康饮食
想要让肝脏更加健康,想要预防肝囊肿的出现,就要健康的饮食。不要吃得太过于油腻,要远离一些重油复式盐的食物。也不能吃得太素,更不能去节食,营养缺失不利于肝脏健康,要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身体需要这些营养来保护肝脏。
坚持锻炼
肝脏的健康是离不开锻炼的,预防肝囊肿也离不开锻炼。锻炼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强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低会没有锻炼效果,过高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调整心态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人就容易受到压力的侵扰,在生活中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这样对于肝脏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肝囊肿出现的概率也会增加。想要预防肝囊肿就要想办法调整人的心态,要积极的阳光一些,不要让压力带来阴霾。
预后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换法注射50%高渗糖疗法
以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来阜宁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70例肝囊肿患者为对象,给予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换法注射50%高渗糖进行治疗,观察肝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0例肝囊肿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88.57%,两个时间段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u003e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71%,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均逐渐消失。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换法注射50%高渗糖治疗肝囊肿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
回顾性分析淮南朝阳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1例肝囊肿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的资料。结果:41例患者全部行腹腔镜手术,40例未出现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胆漏,经过通畅引流1周后胆漏自行愈合,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1年,36例取得治愈效果,囊肿消失,5例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掌握肝囊肿的腹腔镜手术指征,术中根据囊肿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关键。
历史
1985年,比恩(Bean)首先报道,在通过超声引导抽液治疗肝囊肿的新技术以来,囊肿穿刺引流+囊壁硬化治疗已成为治疗肝囊肿的一线方案。1991年,格拉根(Z’ graggen)等首次报道腹腔镜治疗(SHC)以来,腹腔镜入路成为治疗症状性肝囊肿的首选方法,也被证明是治疗简单SHC的有效方法,开腹是腹腔镜下入路失败后的选择。
参考资料
肝囊肿要如何防治?牢记这4大预防措施,肝囊肿绕着走开!.河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