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台是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长安区境内,距离西安城区以南约25千米的秦岭北麓,为秦岭终南山中段向北延伸的一个支脉,最高峰为观音台(大台),海拔1688米,景区面积26.75平方千米。
南五台古称太乙山,在秦、汉时已是皇家林苑。隋唐时期,南五台开始兴盛。成为供帝王巡游、佛道修行,百姓朝山进香的圣地。南五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降水较多且温暖,冬季少雨而寒冷。南五台的植物种类近千种,绿化面积覆盖率高达58%,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南五台的景点沿山势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五台位于东南方向的山顶。山上相关的佛教建筑较多,主要景点有圣寿寺、圣寿寺塔、灵应台、独松阁、石门寺等。还有古槐树、千年侧柏、不老松等看点。
南五台景区已发展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点留存的相关传说较多,其中的南五台观音菩萨传说已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月,经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组织评定南五台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9月,经西安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程序综合认定,南五台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由来
南五台古称太乙山,因山上有观音、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小台而得名五台,又因为其地理位置位于长安城以南,故称南五台。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南五台地处北纬33°58—34°02',东经108°57一108°59',位于中国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星火村。距离西安市25千米处。南五台是秦岭终南山中段的一个支脉,景区面积26.75平方千米。
气候
南五台地处秦岭北坡中部,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是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带。根据长安气象站1959—2013年的气候数据资料知:其多年年平均温为13.41摄氏度,1月最冷,为-0.66摄氏度,7月最热,为26.60摄氏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54毫米,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其主要集中在5月、6月、7月、8月、9月,共占全年降水量的67.46%。
地质地貌
南五台位于秦岭褶皱系,是一个经历长期多次构造活动的地区。主峰区坐落在花岗石垂直节理发育的峰岭之上。在1亿年前的燕山构造运动及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五台的主体地貌形成。主峰区南侧曾发生山体崩塌,形成了高数百米的断崖和石海。风景区北坡沟峪纵向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流程较短,谷深壁陡,多呈峡谷地形。这些断裂经多次构造变动,形成较宽的挤压带。后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其形成了今日区内群峰耸立的山岳地貌景观。
南五台一带除山麓地段为第四纪黄土和冲积层外,整个山地皆为震旦前纪的秦岭变质岩系。在海拔1100米以下主要为石英片麻岩和长石云母片麻岩,此线以上主要为石英长石片麻岩。
该区在地貌上属秦岭北麓浅山区,由沟壑呈南北走向,东西相问的岭谷构成整个风景区具有南仰北俯的特点。由山麓到山顶,分別在海拔600米、990米和1080米处,相继出现三个断层,成为南五台地形变异的转折点。约在海拔600米以下,为山麓冲积扇区,地势较平缓;在海拔600—1080米之间为低山区,山势较低,坡度较小;在海拔1080米以上,为中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峭壁裸露。山顶一带有五个突起的山,东西排列,分别称为舍身台、灵应台、清凉台、文殊台和观音台(大台),其中以观音台为最高峰,海拔1660米。由观音台向北延伸出三条山梁,即东山梁、中山梁和西山梁,构成两条狭长的沟谷,即白蛇沟和台沟。
生物多样性
山中植物种类近千种,绿化面积覆盖率高达58%,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秦岭红杉、玉兰、冷杉、七叶树、一叶草最具有代表性。南五台有“特殊活化石”孑遗植物、观赏珍品七叶树、望春花等,堪称为博大的植物园,活的根雕博物馆。境内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现有木本植物100种,草本植物300种,树种资源有28科、48属、103种,其中自然起源的40种,人工起源的60种,草本植物有野生种子植物60科、194属、30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
历史沿革
汉代至隋唐时期
南五台在秦、汉时代已是皇家林苑,刘彻元封二年,在南五台祭祀太乙神,并修建了太乙宫。
佛教传入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传阶段,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进入一个创造与繁荣的阶段。《咸宁长安续志》中有记载:“南五台开辟于隋,盛于唐。”《关中通志》记载:“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佛教受到社会的广泛崇奉,佛寺的建造也应运而生。隋朝仁寿年间(公元601年—604年),圣寿寺兴建。相传是山中有一毒龙作恶后被观音镇压,朝廷依敕命建立该寺。
隋代建立的还有圣寿寺塔,立于送灯台下,名为"应身大士塔院"。关于该塔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杨坚和他的母亲曾去印度旅行,带回了一颗佛牙。当他们来到南五台,感觉适宜禅修诵经,于是决定在此建造塔庙。圣寿寺历来香火鼎盛,随着文帝的到访,这里也成为他夏季避暑和参禅礼佛的地方。初唐时,李世民李世民和母亲也曾前来朝拜。李世民还在《终南山诗》中赞颂了拜访紫竹林观音菩萨的经历。因此,南五台声名大噪,成为佛教圣地之一。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圣寿寺更名为南五台圣寿寺,与大台观音寺一同改称为圣寿寺上院。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中国南北分裂,各政权的宗教政策不统一。在北方,五代更替,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财力无法支持寺院集团的兼并。因此,封建统治者与僧侣地主之间争夺劳动力和财富的斗争较为激烈。除李存勖、石敬瑭等个别帝王外,其他君主大多采取了抑佛的政策。在世宗灭佛时期,共废毁了三万三千余所寺院,一批僧尼还俗,国家得到大量财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河流域的佛教声势骤减,不如南方。在此背景下,南五台多数寺院遭到损毁。
宋元至明清
宋、元时期南五台得以重新修复,明、清时期又堑崖砌石,修建了到山顶的石阶。隋唐以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南五台庙宇栉比,从沟口至山顶,原有茅蓬、庙宇70余处,仅明、清以来建造的大小庙宇达40余处,建筑布局讲究,巧妙结合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
宋代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夏季,由于大台前后出现六次圆光,观音寺改名为圆光寺,而圣寿寺则成为圆光寺的下院。当地志书称之为“千佛寺”“竹林寺”。
圣寿寺在元明时期更为繁荣。由于它是观音化迹之地,得到了杨坚和赵光义的特别关注和批准。善导、道宣、牛头、释虚云、来果、定慧等高僧都曾来此交流学问。
明朝时,性天文理老人隐居在无门洞(即湘子洞),后来南游杭州市时住在黄龙庵。云栖祩宏皈依座下。不久后,老人返回长安。莲池大师兴起净宗,因此,南五台山成为明代中兴净土宗的发源地。明代的性天文理老人、赤山禅师,清代的觉郎、虚云、冶开、法忍等高僧都曾在此弘法。该时期,原名为大石头的紫竹林就已经存在,被称为观音大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觉郎禅师在南五台建长安西林禅寺。次年,觉郎禅师将茅蓬改为瓦顶结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观音大寺重修,改名为紫竹林,并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长安西林禅寺的瓦顶结构被改建为砖木结构的佛殿和僧房。
民国
民国时的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师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出家,隐居于太乙峰,在佛学上成就非凡。释虚云和清熔法师等一代高僧也曾在南五台开修行的茅蓬,专心念佛。来果禅师、博雅和尚以及高鹤年居等先后来南五台西林寺担任住持。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左右,西林寺的僧众约有五六十人,还有十多个小茅蓬附近供僧众居住。该时期,紫竹林也再次重修。此次重修,其庙宇面向送灯台的大台,殿宇和房舍得到了保留。寺庙内供奉着观音、文殊菩萨和普贤三尊菩萨的塑像。寺庙原有一片紫竹。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设在王曲镇,占用了南五台的弥陀寺。1939年1月,该校在寺内设立了军需实习班,共办两期,每期四百人,1940年8月第二期毕业后停办。该寺随后被划为“禁区”,专供西安事变时任西北剿总政治部主任曾旷晴(黄埔一期)隐居休养。1943年,蒋介石在皇莆召开军事会议时曾到访此寺。1944年春,国民党派张治中、邵力子与中共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在此寺举行秘密会议,商讨抗日事宜,为“双十协定”作筹备。
新中国成立后
1959年,在修建南五台盘山公路的过程中,数十座寺庙和汤房在炸石作业中被毁。同年,独松阁开始建造,建筑采用中式园林风格。建造时,紫竹林被用作筹建处和库房。在20世纪60年代,独松阁曾作为中共西北局夏季办公场所。
在1966年到1976年间,石门寺寺庙的像殿被全部毁坏。
1985年,弥陀古寺翻修扩建。到1987年7月,五间大雄宝殿翻修完成、三间毗卢殿落成,还新建了罗汉堂三间。1991年至1992年山门与房僧楼工程完成。1994年至2000年,分别在罗汉堂前卢后东西两侧各建房五间。至此,弥陀寺的殿堂楼舍齐全,建筑已具规模。
1993年开始,紫竹林重新修建,历经五年。除了保留原有的殿宇和僧舍外,还在东侧修建了的一院殿宇,重修了三楹灵光殿和五间大殿,并且修筑了上下寺的砖砌围墙,形成了南五台建筑中最壮丽的著名佛寺。
景区布局
南五台景区面积26.75平方千米,景点主要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弥陀古寺在南五台的西北部的半山腰处。从东南方向往上,依次分布有天王殿、圣寿寺、独松阁、黑虎殿、西林寺等景观。山顶由西往东依次是观音台、文殊台、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
主要景点
弥陀古寺
弥陀寺位于五台山口,是上南五台必经之处。寺庙两侧环抱着青山,山坡上有柏树,寺西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相传弥陀寺创建于隋朝,但寺原有石碑记事今已佚失,无法详加考证。弥陀寺历经兵荒祸乱,多次修复。在解放前,寺庙又遭遇中国国民党军队践踏,仅剩下破旧的殿宇和房舍,墙柱倾斜,门窗全无。
弥陀寺拥有大雄宝殿五间,殿内供奉有阿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诸像。大殿后有中殿三间,正中奉有莲花宝座的毗卢佛坐像,铜铸金身,高2.4米,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两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后面是脚踏摩缔大鱼的观世音菩萨。最后是罗汉堂三间,堂中置有木雕佛塔(亦称伽蓝宝塔),六角五层,高达五米多基座一米五过心,上四层各填石雕佛像和菩萨六尊,共计24尊。堂壁上着五百罗汉石雕像,姿态各异,雕刻精致,是一件艺术珍品。现今的弥陀寺可称为南五台中较为完整的佛寺之一。
弥陀寺内有两株古玉兰树,被称为白玉兰。其中一株是二乔玉兰,树围达到一搂以上,高达17、18米,其植株粗壮,树龄悠久,在全国玉兰科中可称长者。特别是二乔玉兰,属于稀有之木,在全国仅有两株。
圣寿寺
圣寿寺座落在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的西北半山坡上,距离五台乡台沟口村的西南约一千米,因位于塔寺沟内,也被称为塔尔寺,是终南山南五台景区最古老的寺庙。
现存的圣寿寺为清代重修,占地约9000多平方米,寺院坐西向东,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大雄宝殿一座,另有法堂、僧房、客房等建筑。寺内现存着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所立的《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石碑,字迹清晰可见,详细描述了观音大士的显化、降伏毒龙以及拯救百姓的事迹,还包括皇帝敕令建寺的内容。
圣寿寺前方常年有两棵古老的唐代槐树,高约30米,树围粗达四五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巍然挺立在寺庙前面。此外,圣寿寺旁边的山坡上还有一片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赠送给中国的落叶松林。
圣寿寺塔
圣寿寺塔位于圣寿寺大雄宝殿的北侧,又名应身大士舍利塔。该塔采用砖石仿木密檐式结构,砖砌对缝,高26米,底边各长7.5米,为七级正方形楼阁式砖塔。塔顶放置铁制相轮,四角悬挂风铃。它是中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大雁塔就是仿照它的样式而建造的。目前,该塔是世界上观音菩萨的应身塔中的稀有之一。该塔于1992年4月20日被公布为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圣寿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堂石塔
该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办沟口村圣寿寺内,与圣寿寺塔相邻,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建造,通高8.4米。印光法师出家后长期隐修于终南山,曾在此闭关精进。印光大师圆寂后,信徒将其灵骨、舍利移于圣寿寺中,建塔供养。塔前立有碑,为释太虚撰文,于右任先生题额。
独松阁
独松阁位于山腰位置,是一座仿古建筑的避暑山庄,供游客休息和用餐之用。独松阁之名来源于庭院内独自耸立的一棵粗壮的古老松树,这里依山傍水,可以远眺日出和夕阳的景色,俯瞰秦川,远眺长安。
黑虎殿
独松阁的西南方向是黑虎殿,与紫竹林相邻,也是南五台景区中的72汤房之一。据传古代的黑虎殿建于隋唐时期,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而菩萨旁边则有黑虎护法,因此得名为黑虎殿。在院内,现存一棵侧柏,树龄已超过千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
紫竹林
紫竹林位于独松阁上方,与独松阁相距百米,周围环绕着吕祖洞、三佛寺、三圣宫、黑虎殿和南海殿等寺庙和汤房。紫竹林是南五台最早的皇家寺院之一,也是终南山最悠久的古刹之一。
紫竹林的山门高大雄伟,门顶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手书的“终南山紫竹林”门额,两边刻有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进入山门后,右边是大石头(也称石莲或犀牛石),左侧是铺设青石的大平台,正中是汉白玉台阶上耸立的面南的的大雄宝殿,拥有五楹的红柱碧檐和雕梁画栋,门额悬挂着常明方丈手书的“圆通大殿”金字匾额。殿内正中雕刻的台,供奉着三尊木雕菩萨像,其中中间是观世音菩萨,左侧是定水观音,右侧是千手千眼观音。龛前两侧有韦驮和伽蓝的站像,墙壁两侧有十八罗汉的画像,形态各异。大雄宝殿右侧是五间两层的“佛光轩”,左侧是五间二层的“紫微阁”。
院落正中央坚固地竖立着2004年9月19日安放的铁制“万年宝鼎”,上面铸刻着“终南山紫竹林”字样。与紫微阁相贴的西侧是一座两层的“竹林阁”。在紫微阁的西侧,还有一个偏院,有三间两层楼和一间过厅,作为斋堂和沐浴间使用。从大雄宝殿和紫微阁的甬道再上数十级青石台阶,就可以看到复建的五间后殿,殿内塑有庄严的三尊佛像,后殿的左前方是三楹的灵光殿,右侧是三间僧房和后山门。寺院的后方是塔院,有圣宗禅师、果初禅师和常慧法师的灵骨塔。
西林寺
长安西林禅寺,又称为大茅蓬或大茅庵,是位于终南山的知名佛教道场。它坐落在南五台正顶的南面,背后是百丈悬崖。
根据《印光法师文钞》的记载,隋朝时期,观音大士曾在此降伏毒龙,并有比丘开设了道场。《文钞》还记载道:“鹤年居士高恒松,江苏人,笃信佛教·····他游历于灵应台和摄身台的下方……建立了大茅蓬两座寺庙,专心修行净业,并立志西归,所以寺庙名为‘西林’。”光绪十六年(1891年),觉郎禅师将茅蓬改为瓦顶结构。直到民国时期,改建为砖木结构的佛殿和僧房。
西林寺拥有三间大雄宝殿、三间大察房、三间代楼式僧房、一间经室和两间厨房。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出现了危漏,但经过几年的整修后焕然一新。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彩塑释迎牟尼贴金立身佛像,高约一米七,工艺精湛。左右两侧还有释迦佛弟子阿难陀和摩诃迦叶的雕像,以及一尊缅甸白玉雕刻的佛像。经室收藏了《大正藏经》和《卍续藏经》各一部,以及其他经书。寺东设有西林罗汉洞(又名金牛洞),内有北魏时期的石雕罗汉像七尊,洞前有名为"楞严"的石泉,为寺院提供水源。寺东南岩下有觉郎禅师塔,共有四面六层,高约九米,上层镶嵌着《清故圆觉茅庵觉郎禅师塔铭》。寺东还有终南沙门慧定禅师塔。寺内还收藏着一尊唐代铁制护法神、元代至正年间所铸的《南五台重修观音圣水石碑》以及明正德四年铸造的一只铁香炉。
西林寺是终南山著名的佛教道场,其道风盛行,享誉中外,特别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著名居高鹤年曾赞誉终南山茅庵修道为"天下之冠"。1953年,释海灯曾来到西林寺讲经。1990年3月,由法师担任团长的香港宝莲禅寺礼佛团一行49人,在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主编净慧法师的陪同下,参拜西林寺。
观音台
经过紫竹林和兜率宫,就到了南五台景区主峰——观音台(大台)。观音台,又称大台、大顶。观世音台上的圆光寺建于隋朝仁寿年间,寺内供奉观音菩萨,亦称圣寿寺上院,是由皇家钦定观音菩萨信仰的最早见证。南五台圣寿寺《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碑记载,相传在隋仁寿年间,观音菩萨化作比丘身到长安降伏火龙,为民除害,之后返回西方极乐世界,诸佛挑灯为观音菩萨照径送别至南五台送灯台,观音菩萨登观音台羽化而去。
文殊台
文殊台位于观音台东北方向,毗邻清凉台。文殊台山顶平台面积约400平方米,东西两面悬崖峭壁。其名曰文殊台是与此供奉文殊菩萨有关。文殊,全称文殊师利,亦有译音作“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等,由于他智慧辩才第一,尊名亦称“大智文殊”。
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观音台东北方向,地处文殊台与灵应台之间,此处曾建有寺庙供奉文殊菩萨。据传说该处文殊法像为:顶结五髻,手执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护法狮子为智慧、辩才、锐利、威猛的象征。
不老松
不老松植根于灵应台下、南五台山南坡,树高30余米,树围4米有余,自灵应台向西南俯瞰,其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被誉为“南山不老松”。不老松主干分三枝,三枝又生九枝,是棵名副其实的九头松。根据史料考证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解,“寿比南山不老松”即指秦岭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灵应台
灵应台坐落在观音台东北,西南界临清凉台,东北毗连舍身台。灵应台,五台之一,海拔1668米,其险峻胜观音台一筹,灵应台,因普贤菩萨在此显灵的佛教故事而得名。灵应在佛教义理中有菩萨显灵之意,民间信仰里是有求必应之意,普贤菩萨的灵应愿力最强,“普贤十大行愿”是佛教寺庙僧众早晚课每日必颂的经典。普贤菩萨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地位最高,行者见到普贤大菩萨,才意味着得道修行的最终成就。
开发保护
开发
南五台发展现代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为村组、寺庙自发形成,割据地盘,各自售票,形成南五台最初的旅游雏形。
1992年,经林业部批准建立陕西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园划分了南五台、翠华山、石砭峪、罗汉坪四个景区,南五台为秦岭终南山中段的一个支脉,既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也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1992年至2000年由长安区林业局南五台风景林场管理,南五台风景林场通过整合资源基本实现了景区统一管理,但受管理体制及建设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景区发展非常迟缓。
1999年成立了南五台旅游公司后,南五台景区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之下发展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前来游玩观光,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0年,为加快景区建设步伐和发展速度,经长安县政府同意,西安如意科工贸公司获得南五台景区50年承包经营权,该公司在承包初期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投资提升,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管理以及后续资金支持,使得景区经营惨淡。
2011年,为进一步整合秦岭北麓沿线旅游资源,在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导下,成立西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整合翠华山景区、南五台景区总计40平方千米旅游资源,打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实施主体。
2013年12月,终南山公司完成南五台景区资产收购工作。2014年初,开始对景区正式经营管理。2014年至2020年间,受内外部环境诸如国有企业管理体制陈旧、国家对秦岭北麓进行严格综合整治,全球范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南五台景区经营发展迟缓,有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迹象。
2020年7月开始,终南山公司对南五台的景区领导团队进行了调整,内部管理工作也逐步向科学管理阶段迈进。南五台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整体经营态势持续向好发展。
保护
202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文件中对于南五台等重点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如下:重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集中,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集中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区,自然生态环境容易遭受破坏,对于秦岭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十分关键。除《条例》另有规定外,重点保护区不得进行与其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开发建设活动,依法禁止房地产开发,禁止新建水电站,禁止新建、扩建、异地重建宗教活动场所,禁止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山采石,严格执行重点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制度。法律、行政法规对重点保护区管理有相关规定的,依照相关规定执行。
2022年3月28日,南五台国有生态林场的森林防火工作接受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火督导专员、省林业局、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西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及区有关部门领导的调研检查。督导调研组检查了森林防火物资装备,优化了景区防控措施,强化了隐患排查。
2023年5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等一行人,前往南五台珍稀树种种质资源库调研古树名木扩繁苗保护管理工作。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
南五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流传下胜枚举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多与佛教文化相关,如观世音大士降伏毒龙、诸仙挑灯送观音、五马石、石桥遇仙、跳崖舍身、佛祖显圣、铁神下山等,十分离奇,但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据《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记载,相传隋仁寿年间,南五台一带有一条毒龙,能屈能伸、能飞能伏,吃光周围树木、猿鹿等生物。毒龙又以丹术诱骗世人,将其带回山中食之,数不尽的人被吃掉,幽魂哀鸣。观音菩萨为拯救众生,力主伏龙,将其栓缚在石桩上暴晒,再将其碾成粉末,永不害人。2022年,南五台观音菩萨传说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庙会文化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是南五台的庙会,信徒会来此朝山进香。在过去,庙会中有乐器社、铜器社、秦腔、道情等演出。在庙会开始前,乐器社便会前往南五台朝。乐器社演奏的曲子,按照时间的长短分为大曲和小曲。在殿前的曲子演奏完之后,还会唱诵神的赞歌,称为发赞。发赞者多为德高望重之人。此朝拜,每个殿堂都会经历一次。
相关人物
印光法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合阳县赤城东村人,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年轻时读书聪明,曾考中秀才。21岁那年他到终南山五台出家,潜心念佛。后到多地云游参学,持续20年鲜为人知。1918年,58岁的他写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信徒增多。1940年冬天大师略感身体不适后去世,享年80岁。其灵骨、舍利后被弟子移于圣寿寺中,建塔供养。
重要事件
观音诞辰文化节,是以南五台观音文化为基石的传统活动,旨在打造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盛会。活动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当天举办。现场有作画、放生等祝圣活动。至2017年,该活动已举办四届。
2021年1月,南五台经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组织评定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22年,南五台在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华商报》社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陕西)文化和旅游总评榜中获得“年度最具综合实力景区”称号。
2024年9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拟确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公示》,西安市南五台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景区概况.南五台官网.2023-06-08
西安再添两个3A级景区.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6-08
西安市南五台景区等13家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商网-今日头条.2024-10-06
景区导览.南五台官网.2023-06-08
古树名木.南五台官网.2023-06-16
陕西:国家4A级景区+13!.搜狐网.2024-10-08
圣寿寺.南五台官网.2023-06-08
隋塔.南五台官网.2023-06-08
独松阁.南五台官网.2023-06-08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8
印光大师影堂石塔.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6-08
黑虎殿.南五台官网.2023-06-08
紫竹林.南五台官网.2023-06-08
文殊台.南五台官网.2023-06-08
清凉台.南五台官网.2023-06-08
不老松.南五台官网.2023-06-08
灵应台.南五台官网.2023-06-08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6-08
国家林草局防火督导调研组督导检查长安区南五台国有生态林场.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2023-06-10
商洛市人民政府部门网站.商洛市林业局.2023-06-10
2022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西安市人民政府.2023-06-08
终南山南五台紫竹林在瑞雪中举行观音诞辰法事.国家旅游地理网.2023-06-16
【榜上有名】第十五届中国(陕西)文化和旅游总评榜荣耀揭晓!.微信公众平台.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