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代德宗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陆贽十八岁中进士,又在吏部考中博学宏辞科,调任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市华州区境内及周边地区)郑县尉,后被免职回乡。后陆贽凭文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被选为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县尉主簿,后来又升迁为监察御史。德宗皇帝当太子时,已经知道陆贽的名声,召他到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后又转为祠部员外郎。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诏书多出陆贽之手。后历任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贞元七年(791),陆贽被任为兵部侍郎,知贡举。贞元八年(792)四月,窦参被罢官,陆贽才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一年(795年),裴延龄向皇帝谗言,百般污蔑陆贽,于是皇帝差点杀了陆贽,多亏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辩解,才免死降为忠州(今重庆忠县)长史。李诵即位后,召陆贽回京,诏书还没有到达任所,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能干并且工诗文,尤长于制政论。所作奏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连一起共事的官员都佩服他。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旧唐书》中将陆贽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是忠诚正直的人士。可谓是“君上不亮其诚,群小共攻其短,欲无放逐,其可得乎。”意思是:陆贽从仁义出发,耿耿丹心,足可被后人效法,这样的贤人君子得不到重用,真的是可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陆贽从小就有独立见解和操守,与众不同,学习儒学颇为勤苦,只是父亲早逝。他十八岁考中进士,又在吏部考中博学宏辞科,调任郑县尉,后被免职回乡。寿州刺史张名望很高,陆贽去拜见他。交谈后,张镒认为他是奇才。告辞时,张镒赠钱百万;陆贽只收了一串茶叶。从此,张镒与陆贽结为忘年交。后陆贽凭文牍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被选为渭南市县尉主簿,后来又升迁为监察御史。
才干出众
德宗皇帝当太子时,已经知道陆贽的名声,召他到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后又转为祠部员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在随德宗皇帝逃亡到奉天县时,机要事务的汇总、远近的调度征发、臣子的奏章、皇帝对下的命令等等,每天写数百道诏书,陆贽动笔之初好像不假思索,等到写成,全都叙事详尽、情理周全、推理分析深思熟虑,人人都能懂。别的官员写不赢,其他的学士搁着笔不会写,陆贽却游刃有余,大家都很佩服他的能力。在奉天县,虽然早晚都能进见皇帝,但谨慎精诚廉洁,不曾有过失,因此德宗皇帝亲信倚重,甚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同列官员没有人敢怨恨他。虽然朝廷外有宰相主持朝政,但陆贽常在皇宫中参与谋划决策,当时号称“内相”。后来又任职考功郎中。在这一年的冬天,叛贼还没有消灭的时候,德宗皇帝想改年号,陆贽却建议皇帝要先改革旧政,矫正失误。在皇帝专门设置琼林、大盈两个御库收藏贡品,在陆贽劝谏皇帝后,皇帝立即撤销了那两个御库。兴元元年(784年),李晟密奏李怀光会叛变,在此时陆贽就给皇帝出过相应对付叛乱的建议,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于是叛乱发生,德宗皇帝又流亡到梁州。陆贽在此时又担任谏议大夫。德宗回京城过后,陆贽担任中书舍人。
流放荒州
后陆贽被朋党所排挤,被德宗皇帝左右的奸权臣进谗言,又加上参议朝政无所避忌,暗中失去了皇帝的欢心,长时间不能当宰相。贞元初年(785年),陆贽母亲韦氏仍然在江东,德宗皇帝派宦官接她回京城。不久陆贽因守母丧,解除了官职,寄住在洛阳市。后陆贽父亲去世后,以临时主管兵部侍郎职务召回,又任翰林学士。但窦参对他一向心怀不满,嫉妒他。陆贽也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参的罪过。贞元七年(791),罢免了他的翰林学士,任他为兵部侍郎,知贡举。贞元八年(792)四月,窦参被罢官,陆贽才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一年(795年),延龄向皇帝谗言,百般污蔑陆贽,于是皇帝差点杀了陆贽,多亏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辩解,才免死降为忠州长史。
卒于贬所
陆贽在忠州的十年,常常闭关安静独处,在人们得了疫时,又抄写了撮方书,集成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李诵即位后,召陆贽回京,诏书还没有到达任所,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人物思想
哲学思想
陆贽的哲学观具有相当的科学、进步性;从他从政期间提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思想也可以看出,他的哲学观基本是唯物主义的。
重视人事
唐建中四年,泾原兵变,长安失守。逃往奉天城的德宗皇帝对陆贽说这是天命所驱使,不是人能够改变的,表现出无奈何的态度。陆贽针对德宗的这种观点上疏《论迁幸之由状》一文,具体地阐述了天人关系。他说“皇帝以兴衰之事委之于天命亦过矣……皆因于人。非人事外自有天命也。”劝德宗要励精图治,重视人事以治太平。这便是陆贽不信天命,重视人事的哲学思想。
联系实际
《周易风水》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哲学著作。尽管它最后仍然跳不出神学的圈子,但其中所包含的某些观念却是比较科学的。例如它观物取象的观念,万物交感的观念,以及发展变化的观念,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陆贽联系实际,对《易经》中的这种思想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并以此劝说德宗皇帝顺应民心,上下同欲,以求治世。他在《奉天论前所答奏未实行状》一文中说:“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是以古之圣王之居上也,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心从其欲……”,说明人民的重要性,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陆贽在他的论述中,从万物交感才有生长、发展的思想出发,阐明了为君为政必通下情,为君为政必通下情,体察下情,才达治世的思想。
祸福关系
在《论迁幸之由状》一文中,陆贽具体地阐述了治与乱之间的关系,他说到无难也可以失守,多难也可以兴邦,也有在危难的时刻,得其道则兴,失其道则废。在《收河中后请罢兵状》一文中,陆贽在阐述治与乱、祸与福之间关系的时候,都是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的: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又注意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发展。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自古以来,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陆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论两河淮西利害状》就曾做过相关阐述。在《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一文中,他又指出与尧舜禹汤一样顺应民心则国家必兴,与桀纣幽一样则国家必覆。不幸的是,陆贽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德宗没有听进去多少,更没有真正实施。
崇尚政德
建中四年年末,唐朝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可谓民疲国窘,人心浮动。在这种情况下,陆贽劝说德宗下罪己诏,其中特别强调德政一条。他的制书中说教化与德邦是国家的根本。《再奏量移官状》中又指出国家的法典律令是要先德然后刑法,以仁政与德政为主。
纳谏推诚
陆贽在《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言事状》里面说到了纳谏要补过、求过并且要改过,能否纳谏以及纳谏的人多不多是一个国家能否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选才用人
陆贽入相后,首先上奏《请许台省长官荐举属吏状》,反对在取人上专任宰相。他认为宰相在选取人才方面是有一定的弊端的,可能会任亲为贤或者找不到真正的人才,是不足取的,要允许地方长官推举推荐人才。他还认为选取人才的渠道要广,但是对人才进行选拔的考察的方法要精,只有这样,真正的人才才能经过层层选拔被选拔出来,这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栋梁。在《请许台省长官荐举属吏状》中,陆贽还阐述到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长处以及短处的,选取的人才也不例外,但是选拔的人才可以用长处来弥补短处,而不是用短处遮掩住了长处,这样就会失去真正的人才。陆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里面提到了选拔官吏的三个方法:分别是提拔、罢黜以及序进;在其中他还特别指出当时在这方面存在着的七种弊端,第一个就是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末端,第二个就是要考察务实而不光光是追求缥缈,第三个就是预防求全责备、标准太高,第四个就是嫉恶,第五个就是做事程序化或者乖张,第六个就是违背常理做事,第七个就是只会遵循原有的模式而不懂得变通。
重视刑赏
赏罚分明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赏为奖善,罚为惩恶,用之得当,就有利于教化;用之不当,不仅人们无所适从,国家也难以安定。对此,陆贽在《谢密旨因论所宣事宜状》一文中作了精辟的阐述。陆贽又指出了爵赏刑罚的重要性:赏罚必须分明,要以理服人。陆贽在阐述爵赏刑罚问题的同时,又在《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里谈到奖赏中的名实关系:在处理奖赏中的名实关系问题上,陆贽主张名实兼顾,二者“相须以为表里”。
尚廉杜贿
陆贽以身作则,从政期间廉洁奉公,而德宗对此都不以为然,说陆贽如果清正廉洁太过的话,在做事方面是没有好处的。为此,陆贽具体地阐述了受贿的危害以及尚廉的必要。他说如果自己受贿,那就是背叛国家,也是侮辱自己的名节。
君臣关系
陆贽在这方面完全继承了孔孟思想。他在《奉天论与翰林学士改转状》以及《姜公辅左庶子制》说到了君王对待臣子要有礼节,而臣子对待君王要忠诚。陆贽这里所说的,主要就是君臣之间相处以礼的问题,当然也有些愚忠的思想在里面。 陆贽在《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一文中指出了国君有赖于臣子的匡救其失。
体恤百姓
贞元八年(792年)八月,诸道水灾严重,陆贽马上进《请遣使官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文中表现出他散财济民,体恤百性的思想。陆贽在他的奏议中强调对待百姓应该有母之爱,父之尊,即为民之父母。苏轼在《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一文中就称赞陆贽“以散财为急”。
强调诚信
陆贽在《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言事状》一文中说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奉天改元大赦制》一开头便说到了推诚改过的重要性,在平定建中之乱中,由于德宗多少接受了陆贽的这种观点,所以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当时的将士听到德宗罪已推诚之诏,都流涕感激,“思奋臣节。”
经济思想
两税七弊
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首先指出两税法根据资产多少作为课税标准有很大局限:因为资产之中,价值不等,如果只是一概计估算必然失去平衡,让奸巧之徒从中取利益,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然后,陆贽特别指出两税不便于民的弊端:例如使得人民越来越穷困,以及国家会因此亏空等等七种弊端。针对两税这七种弊病,陆贽提出了他的一整套改革方法:其一,均平赋税,也就是力求平均。其二,用布帛代钱谷。其三,增加户口。其四,不违农时,便民为重。其五,反对土地兼并。其六,人本财末。
积粮备荒
陆贽在《贞元冬至大礼大赦制》一文中说到了如果人民的收成不好,政府便要赈济人民,政府方面不能放任不管,还要立法管理。又在《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五条》中说到虞夏殷周四代之法是知储积备灾,是一个国家的急务。
节财资国
唐自天宝以来,皇帝奢侈更甚,宫中浪费之风直接影响下土。秉政之人,亦不思节财,淫风日盛,因此,到德宗朝,同样国用不给,民不聊生。为此,陆贽上书劝谏德宗节财以资国用。他在《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中说学会节约,不得铺张浪费。又在《优恤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中要求从皇帝作起,实行节俭。陆贽的这一主张在当时舒解国蹙民疲的状况是很有效的,不过德宗皇帝并没有彻底实行。
军事思想
制兵驭将
陆贽在《论缘边守备事宜状》里说过:制兵驭将,重要的是用得其情,操得其柄,使将施其才,兵献其力,各适其宜。其一,关于制兵,陆贽在《论缘边守备事宜状》里指出了兵帅的心要齐,要统一。可见,陆贽的制兵之术,重点在于将帅专任,号令统一。其二,关于驭将,陆贽在《论缘边守备事宜状》里指出驭将的方法要点是要将得其人,操得其柄。否则必然失利。其三:君不得干将,陆贽在《兴元奏请许浑琐李晟等兵马自取机便状》中反对德宗参与军中决策过多。在《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一文中,陆贽更直接指出了君主是不能够在军中过多参与的。
将兵关系
他在《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提到了官兵一心,上下同心协力才能打胜仗。这些都表现了陆贽将帅与士兵应该同心协力,患难与共的观点。
安边之策
唐朝西北边疆常有战事,尤其河陇陷于吐蕃以后,更是如此。由于唐政府措置乖方,战争常常失利,边防很不巩固。为此,陆贽专门写了《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一文,比较具体地阐述了他的安边之策。首先,陆贽总结了前代守边的经验教训,那就是“无必定之规,无长胜之法”。在文中,陆贽比较具体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特点和长处,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提出了扬长避短,因事制宜的战略方针。陆贽还指出要根据夷狄与中原的强弱变化来制定不同的对策,要不失时机,因时制宜。陆贽认为,要安定边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边兵使用问题,尤其镇兵的使用尤为重要。使兵必须量其习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恶欲。这样才能用之得当,而士兵才能战则强、守则固。陆贽说要安定军心,安大计,御敌之长策就是使其安居、定志、奋勇。陆贽还在文中说不仅在边地作战要因势利导,先声夺人,在内地,陆贽也强调要因势利导,先声夺人之心。对于屯田安边政策,陆贽认为实行屯田安边既可以节省民力,又可以节省民用,又能使边军足食,有利于边防的巩固。
军事六失
陆贽不仅从正面具体阐述其制兵驭将之方,行军用师之道,屯田安边等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而且还从反面指出唐朝当时在军事上的六失,以引起德宗重视并加以纠正。一失,措置乖方。陆贽指出安边之本,重点就在于士兵方面,要加强对士兵的管理。来自关东的戍边士兵,让他们戍守边防,不但没有益处,实际上还有损害。戍边的士兵中本就有触犯刑律流放而来的人,本来就是些不良之辈,再加上怀念故土的情绪,他们希图变乱兴起,庆幸灾祸发生,就比戍边的士兵更严重了。这些现象可以说,总体的边疆守备策略就有问题。不应该征集和派遣关东士兵去边疆守备。二失,课责亏度。陆贽认为对边防守军的考核与奖惩没有严格执行,以至于好的得不到奖励,坏的得不到惩罚,那么谁还努力忠诚于朝廷。所以说要赏罚分明,只有赏罚分明才能管理好军队,说明了赏罚的重要性。三失,财匮于兵众。国家不断征兵,这样财物自然消耗尽。再加上边防战事频仍,边防军又夸大事实,总是借机要求增兵加饷,使得朝廷的财力枯竭。四失,力分于将多。当时,就土地、人口、兵器、见识、韬略、技艺等因素来说,吐蕃等各国均不如唐朝帝国,但却屡屡进犯、欺辱大唐。陆贽认为主要是因为兵力过于分散,各自归属不同将领指挥,每个将领的士兵很少,相互之间又不能协同,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而吐蕃的指挥统一,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因此在每次具体战斗中,吐蕃反而占有兵力上的优势。五失,怨生于不均。陆贽认为物资供给分配不公平,士兵们便会心生怨恨。所以治理军队的关键,在于精细地核查将士的优劣品类,据以制定有关军饷等级的制度,使有能力的人盼望得到较好的待遇,使没有能力的人消除非份之想,虽然有待遇丰厚与菲薄的区别,但不会产生怨恨不满的事端。六失,机失于遥制。陆贽在阐述当时军事上的失误之时,特别指出当时在用兵上“机失于遥制”这一点。说的是李适对边防军队不太信任,总是在朝廷遥控指挥,而战争的变化之快,机遇稍纵即逝,必须随机应变。在战略目标和主要战术确定后,必须给予前线指挥官足够的权力,让他们能够随机应变,抓住战机。
消兵为先
尽管陆贽一再陈述他的制兵驭将之方,行军用师之道,但他同时也注意到用兵的危害。正如苏轼所说,他是“以消兵为先”,也就是消减军队,减少兵员。
外交思想
唐时与邻近各国往来频繁,特别与西域各国经济、贸易关系比较活跃,当然战争也时常发生。到唐德宗朝,唐帝国与回纥汗国、吐蕃往来较多,战事也比较频繁。尤其吐蕃,轻信重利,常常背盟入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陆贽也有比较好的主张。
讲究仁义
陆贽在《与回纥可汗书》中特别点明在与邻近各国来往时,要敦信富察·明义,还要去除战争的患难,大力宣扬礼让之风。在《与尚结赞第二书》中针对吐蕃背仁弃义之行又进行斥责,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注重推诚
吐蕃多次背盟入寇,没有诚意。陆贽在《赐吐蕃将书》中予以揭露,又着重阐明诚信一点。他说到凡是要进行互相友好的来往的,就必须要注重推诚。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各国之间的互相交往,而不是只顾眼前的一时之利。只有务存大义,才能安中国财险境,垂美无穷。在《赐吐蕃宰相尚结赞书》中又指责其不仁不诚之行,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
文学成就
改革骈文
陆贽改革骈文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奏议类骈文的改革。在形式上,陆贽的文章,该骈就骈,该散就散;他虽然用运单成复、散行承转、少用典故、加长骈句、加长篇幅等方式改造骈体,但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同文章,不同内容,表现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思想内容上,陆贽将骈体文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经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深入改革后,陆贽的文章呈现出通俗明白,“开卷了然;剖析事理,深刻透辟;有的放矢,切中时弊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骈文研究专家于景祥认为,从思想内容的广阔性、丰富性以及实用价值来说,陆贽的骈体奏议在骈文史上是无与伦比的,甚至历史上许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著论所不及的。
除了奏议类文体,陆贽对骈体文的改革在骈赋类纯文学作品上也有突出表现。陆贽对骈赋的改革,主要在思想内容上,而对形式没有多大的改变。骈文研究专家于景祥认为,陆贽的骈赋一扫以往骈文没落的思想情趣,成为经国济世的宏论,或奋发向上的慷慨高歌,这在骈文史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陆贽改革骈体文的真正功绩在于:他继承前人的改革成果,最终把骈体文从单纯追求形式技巧、不顾文章思想内容的唯美主义轨道上重新拉回到经世致用的轨道上来。从思想内容上看:他使骈体文变而为经国济世的滔滔宏论或仁人志士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世界。从形式上看:一方面,陆贽奏议骈散结合,使二者各得其所的实际创作,在骈文史上独标风韵;另一方面,陆贽骈赋形式上灵活自如,流利畅达,更无其采丽竞繁、绮靡浮艳之弊,而是文质彬彬、刚健清新的新型骈赋,在骈文史上有一席之地。骈文研究专家于景祥认为,陆贽的骈文创作既是骈文由单纯追求形式技巧的美文到经世之文的转折点,又是骈散分而又合的重要标志。
后世影响
在宋代文学革新运动中,文章家们继承的不仅是韩愈的文统,同时也继承了陆贽的文统。宋初一些文人,特别是西昆派文人,学习李商隐四六文走了极端,过重形式技巧,爱用成语典故,隐括入文,生吞活剥,晦涩难懂。当时文风堕落,力革其弊的文章家们一方面在抒情、叙事类文学体裁中继承韩愈的古文传统,反对当时的没落文风;另一方面,在诏制奏议一类应用文里,很多人又继承陆贽的文统,力革当时骈体的弊病。因此,陆贽奏议在宋代影响最深、最广。
宋代以后,元明两朝,陆贽之文没有引起人们多大重视,但一到清代,陆贽奏议又被人们抬起来了,对清代的章奏一类文章影响特别大,其中以张之洞、曾国藩为突出。曾国藩是清代骈散兼擅的文章家,他做散文师法韩愈,做骈文师法陆贽。
人物评价
唐朝文学家韩愈认为:陆贽辅佐朝政时,不顾惜自身,政事错误之时,一定发表意见,所说的意见都恳切深刻,都切实地矫正皇帝的过失。在德宗在位时,无论事大事小陆贽更是亲自治理,甚使得宰相更不能行驶事情的职权,关于陆贽的众多议论就由此而生了。
北宋史学家宋祁认为:奸邪的小人被宠信,忠诚正直的人士就危险,这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读陆贽数十上百篇论述朝政、劝谏皇帝的奏章,批评陈述时弊,都从仁义出发,足可被后人效法,耿耿丹心,光彩照人,德宗皇帝才采用十分之一。唐朝福运不昌,可惜呀。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认为:陆贽在谈论李怀光、李建徽以及杨惠元的祸乱上,他的话像蜡烛照明一样明察,像龟甲占卜一样灵验。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像陆贽这样的人才有着丰功伟绩但是却宁静淡泊,这不是一般的意志所能坚持达到的。
清朝皇帝雍正认为:陆贽以忠诚结主,其学问也纯粹,他的丰功伟绩都记在在了史书上,可以流传于后世。
清代医家陆以湉认为:陆贽很有才学和智谋,对国家也是忠诚至极。
清代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认为:指出陆贽文章有光明俊伟的艺术特色,以及他认为陆文在议论事理上高出韩愈和苏轼。
主要作品
今传《陆宣公翰苑集》24卷,有《四部丛刊》本,系据宋刊本影印。又有诗文别集15卷,已久佚不传。还著有医书《陆氏集验方》50卷。《全唐诗》存其诗3首:《赋得御园芳草》、《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禁中春松》,《全唐诗外编》补断句1句。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陆贽一生清廉,在因守母丧期间,解除了官职,寄住在东都洛阳。各方面赠送的礼物一概不收,只有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皇帝命令他收的,他才收下。
陆贽执政时,怀疑驾部员外郎李吉甫结交朋党,将他贬为明州长史。后来陆贽遭到裴延龄的诬陷排挤,于是被贬忠州。当时的宰相裴延龄却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李吉甫却不记前仇,以对待宰相的礼节对待陆贽,与他相处甚欢。陆贽起初感到羞愧恐惧,后来逐渐与李吉甫结为至交。
后世纪念
嘉兴陆贽墓
陆姓后裔繁衍于浙江嘉兴、湖州市一带者甚众。嘉兴城内旧时有陆宣公祠(址在今嘉兴市汽车配件厂),多历代石刻,“文革”中被毁。嘉兴城区东门外原有宣公书院,清代已不存。东门外原有石桥名宣公桥,为人所熟知,后在整治河道时被拆,其附近尚有宣公路。郊区新丰镇附近旧时有陆贽墓(按陆贽卒后葬于忠州,此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城郊古时尚有陆宣公读书台、鹤渚、放鹤处等古迹。
忠县陆宣公墓
陆宣公墓,位于今重庆市忠县东溪新镇旁。始修于永贞元年(805年),元、明、清时屡加修缮。民国时荒芜无人管理,但墓前牌坊尚存,墓基本完好。墓祠以及牌坊均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日本友人鬼头有一和忠县文人陈仁德等,重勘陆宣公墓址,陆宣公墓方得重建。封土长15米,宽12.1米,高2米,碑刻8通,已佚。
参考资料
唐陆宣公翰苑集叙.识典古籍.2023-06-10
陆贽.中共南湖区委南湖区人民政府.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