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

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Heimlich Maneuver)俗称海姆立克急救法,也叫海氏手技,是1974年美国医生海姆立克应用于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的一种急救手法。“亨利·海姆利希急救法”是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是全世界抢救气管异物患者的标准方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当有人发生异物窒息时,身边的人先从背后环抱患者,握拳抵住其肋骨下缘与肚脐之间,再向上推压,利用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排出,使人获救。

海姆立克征象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有人突然面色青紫、口唇发,昏迷倒地,尤其是在进餐时发生这种状况,他很可能是发生了气道异物阻塞,异物阻塞气管后,患者会出现“三不能”:不能说话、不能呼吸、不能咳嗽,双手还会呈现V型紧紧抓住自己的喉咙,这个姿势在急诊医学领域中称为“海姆立克征象”。

作用原理

海氏腹部冲击法的物理学原理是假设人的肺部是一个气球,气管是气嘴儿,气嘴儿被堵塞,用手捏气球形成向上气流,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急救者环抱患者,向上给腹部施压,造成膈肌上升,使患者胸腔内压力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会在压力的作用下涌向气管,每次冲击会产生450~500毫升的气体,从而造成异物排出,恢复气道的通畅。

适应症状

呼吸道异物:用于呼吸道异物的排除,主要用于呼吸道完全堵塞或严重堵塞的患者。

溺水患者:用于抢救溺水患者,以排除其呼吸道的液体。

操作方法

正常操作

当有人发生异物窒息时,身边的人先从背后环抱患者,握拳抵住其肋骨下缘与肚脐之间,再向上推压,利用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排出,使人获救。

1岁以下婴儿

抢救者取坐位或单膝跪地,使婴儿俯卧于操作者手臂上,婴儿两条腿分开骑跨在手臂两侧。然后将前臂靠在膝盖或大腿上,手托住婴儿头及下颌,保持婴儿的头低于躯干,用另一手掌根部向前下方,用力叩击婴儿背部两肩中点,每秒一次,拍打5次。边拍打边仔细观察婴儿是否排出异物。

若婴儿情况并未好转,则将婴儿翻转过来,用手臂托住婴儿头背部,保持患儿的头低于躯干,两条腿骑跨手臂之间,抢救者前臂放在大腿上,形成支撑,另一手食、中两指放于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胸骨下半段进行冲击,每秒一次,按压5次。若异物未排出,再次翻转,继续上述方法,直到异物排出。

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

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用两手环绕患者的腰部,一手握空心拳,用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 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内、向上挤压冲击患者的腹部。约每秒一次,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体型比较大或已昏迷患者

抢救者应使患者平卧,开放气道,然后骑跨在患者的大腿两侧,一手覆于另一手掌背面,两手同向,将下面一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腹部脐上两指处,用身体重量,快速向上冲击患者的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妊娠或过度肥胖患者

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使患者身体前倾,用两手臂环绕患者的胸部,一手握拳,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将拇指侧放在患者胸骨下半段,向后连续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自救

一手握拳,拇指侧对准腹部,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冲击腹部,或用圆角或椅背快速挤压腹部。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钝角物件都可以用来冲压腹部,使阻塞物排出。

注意事项

如患者已经发生心脏停止跳动的现象,应按照心肺复苏的常规步骤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直到医务人员到来。对老年人来说,其胸腹部组织的弹性及顺应性差,故容易导致损伤,比如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撕裂及出血、肋骨骨折等情况,所以应该在发生呼吸道堵塞时,首先采用其他方法排除异物,在其他方法无效且患者情况紧急时才能使用该法。

特别提示:不管异物是否取出,患者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且不能给患者喂食任何东西,尤其是不能用水将异物顺下去。

参考资料

海姆立克急救法.义乌市人民政府.2023-06-04

海姆立克急救法.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2023-06-04

【健康科普】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急救法.沂源县人民政府.2023-06-04

海姆立克急救法.光明区政府在线.2023-06-04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