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小豆长喙天蛾

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又名小豆日天蛾、茜草天娥、燕尾天蛾,属于鳞翅目天蛾科,长喙天蛾属。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幼虫食叶为害茜草、赤豆蓬子菜土三七,成虫喜访花。该幼虫对林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和其它乔灌木没有直接危害,其成虫和蜜蜂一样具有传播花粉的作用。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村舍的建筑物处或山间的洞穴缝隙结茧化蛹越冬,6、9月间可见成虫。成虫体长28~33毫米,翅展48~50毫米:末龄幼虫体长约50毫米。

成虫前翅狭长,虫体粗壮,触角一对各长约11mm。体翅暗灰褐色,尾毛棕黑色扩散为刷状,前翅内线及中线弯曲棕色。后翅短小橙黄色,翅的反面暗褐色并有橙色带,基部及后翅的后缘黄色。

小豆长喙天蛾在敦化林区一年一代。8~9月其成虫在阳光充足的白天中午前后出来觅食。常在庭院花卉百日草、一串红大丽花万寿菊翠菊等花朵上吸取花粉。该成虫飞翔迅速敏捷,很像蜂鸟科。吸食时由头下部伸出长喙向前呈向下弯曲状,喙的长度超过触角。

演化

中新世时期,天蛾科(Sphingidae)、蚕蛾科(Bombvcidae)出现,该时期天蛾科昆虫化石广泛分布于美国、瑞士德国意大利、多米尼亚、俄罗斯克罗地亚、中国等地。Kozlov等(2002)根据化石数据,推测现生蛾类(包括小豆长喙天蛾)和蝶类的主要支系起源于白垩纪时期,并且在晚白垩世快速分化。

历史

世界鳞翅目,天蛾科,小豆长喙天蛾昆虫化石研究始于十九世纪中期,Germar(1837,1839,1842)、Heer(1849,1856,1861)率先对欧洲渐新世和中新世时期的鳞翅目化石展开研究。

意大利学者Scopoli于1777年最先建立了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属模为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随后,德国学者Hübner以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为模式种分别在1806年建立新属(Bombylia),以及在1819年建立了新属(Psithyros),但随后均被判定为长喙天蛾属的异名(Gorbunov\u0026Zamesov,2014)。

分类

分类地位

小豆长喙天蛾(长喙天蛾属 stellatarum),属于鳞翅目天蛾科,长喙天蛾属。

分类争议

长喙天蛾族(Macroglossini)由美国昆虫研究者Harris于1839年建立,世界目前已知约400种,模式属为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该族在中国有分布28属,其中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斜线天蛾属(Hippotion)、斜纹天蛾属(Theretra)、背线天蛾属(Cechetra)、白肩天蛾属(Rhagastis)为多样性比较丰富、关系较接近的几个属。这几个属历史上主要多由欧洲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意大利学者Scopoli于1777年最先建立了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属模为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随后,德国学者Hübner以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为模式种分别在1806年建立新属(Bombylia),以及在1819年建立了新属(Psithyros),但随后均被判定为长喙天蛾属的异名(Gorbunov\u0026Zamesov,2014)。

命名

科名(Sphingidac)是由Samouelle1819年首次应用,在此之前虽曾有若干不同拼法的名称,字干都是一样,仅字尾有所不同,所以可以认为这个科名是一贯引用的,没有什么变动。只Burmeister(1878)曾用(Smcrinthidac),认为是异名。

科名字干(sphinx)原为Reaumur(1736)首创,Linnaeus(1758)继续引用(当时括天蛾科、斑蛾、透翅峨在内)。此希腊宁原意是“人面兽身的怪物”,可能是指天蛾幼虫身体上的警戒斑纹,当受惊扰时举起头胸,对这种姿式的形容。成虫的巨人身体和可憎的色泽,往往使人畏惧,尤其面形天蛾中的骼形背斑,诚为怪异。中名天蛾科,沿用已久,曾有人用“雀蛾科”,英文为“鹰”,实质上成虫身体如梭,翅长而尖,飞力强,取食花案时四翅翩翔,能停留在空中,同蜂鸟最为相似。如用“鸟蛾科”应更妥当。

形态与特征

小豆长喙天蛾,在向阳处刚发芽的茜草嫩梢上产卵,卵单产于茜草嫩梢叶片上,每处1粒,1只雌蛾可产卵200余粒。产卵时的速度很快,只要腹部末端接触叶片,即把卵产下。

卵底部稍平;高0.79-0.89mm,6粒平均为0.84mm;宽093-0.99mm,6粒平均为0.95mm。卵孔位于顶端稍偏下方的一侧。卵孔圆形,周围有条棍状蕊9根,向外围均匀分开。花冠区共分5层。第1层菊花瓣状,计9瓣;第2层呈五边菱形,计18瓣,瓣的形状,长短极不规则;第3层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计26瓣;第4层的瓣纹形状与第3层相同,计29瓣;第5层极不整齐,各瓣的隔线时断时续,瓣数不清;靠近花冠外围有较密的颗粒状斑点,越向外逐渐变稀。中部近乎平滑,但接近底部时又出现并逐渐向下增多卵单产于寄主尖梢的新生叶片上较多,初产时乳黄稍绿,日后逐渐变为深黄色,底部色较深呈棕黄色。

幼虫

小豆长喙天蛾老熟幼虫体长43.8-51.6mm。头圆球形,顶端稍凹陷,高4.2--4.5mm,宽4.0-1.3mm;身体粉绿色,密布白色散斑;前胸节粉蓝绿色、有半月形颗粒形突起,腹部背线深绿色,侧背线白色,气门下线黄色,胸足桔黄色;腹足与体色相同,端部外侧有黑斑,尾角长4.8-5.0mm,直伸向斜上方,上有黑色斑纹及微毛,尖端桔黄色,两色之间有黑色环。

四龄前幼虫体色与咖啡树枝条近似呈粉绿色,以后随龄期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呈深绿色;尾角也由褐绿色变为黑色。老熟后体色又变浅,各线纹颜色加深,并有粉绿色光泽;尾角也出现绿、黄和黑色分段及环。

小豆长喙天蛾幼虫粪便,鲜粪长3.0-3.4mm,宽2.32.5mm,下固后长1.8-2.0mm,宽1.4-1.6mm。初排粪粒墨绿色,干后表面有一层灰白膜;粪粒为六瓣二节型(有少数为三节型),两端较平齐,横切面瓣纹间缝隙直,外缘弧度大,中部松散空心较小。纵观各瓣降起部位有细皱褶,纵瓣间沟浅于横节间沟,此种幼虫肛上板也有弹粪习性与功能,因而落地粪粒较分散。粪的形状如下图。

小豆长喙天蛾(长喙天蛾属 corythus)蛹,蛹长25-31mm。腹部第4节宽7-9mm。蛹体棕褐至黑色,表面披有白色粉状物。头顶隆起,复眼偏上方,额区及上唇与下颚连为一体,下颚下方不被足及翅所掩盖。前足粗壮,腿节稍外露,长达前翅的2/5,中足长达翅的3/5;触角长度与前足持平。前翅长达腹部第4节后缘,表面可见隐约的脉纹,外下缘不整齐,后翅透过前翅可见其外缘。腹部腹面第5-9节间有横裂皱,外侧有小刻点,第10节有细纵纹,臀棘扁宽,中间有盾形深色斑、端部中央稍内陷。从侧面观,头顶呈包状,前胸背板上有瘤形突及密集刻点、中、后胸背板较光滑;腹部各节背板有斜皱纹;臀棘端部向后下方弯曲。

成虫

小豆长喙天蛾成虫前翅狭长,翅长22~25mm,翅展48~50mm,虫体粗壮,体长28mm,宽10mm,触角一对各长约11mm。体翅暗灰褐色,下唇须及胸部腹面白色,腹部暗灰色,两侧有白色及黑色斑,尾毛棕黑色扩散为刷状,前翅内线及中线弯曲棕色,外线不明显,中室有一黑小斑,缘毛棕黄色。后翅短小橙黄色,基部及外缘有暗褐色带。翅的反面暗褐色并有橙色带,基部及后翅的后缘黄色。

小豆长喙天蛾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锥状,末端尖;背兜屋脊形;爪形突平直;颚形突略向上弯曲。囊形突细长,略上翘, 末端膨大而圆润。抱器腹突短粗呈双瓣形,背部瓣片末端向下弯曲,顶端圆钝具 数枚细齿,基部瓣片平直,顶端圆钝具数枚细齿。阳茎平直,侧视为拱形,尾端 圆润,阳茎端呈短钩形,末端圆钝且单侧具数枚尖锐细齿。

分布范围

小豆长喙天蛾分布于欧洲亚洲等,在亚洲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越南,中国吉林、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新疆、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江苏省、湖北、湖南省海南省四川省广东省等地。

栖息环境

小豆长喙天蛾昆虫的分布对地形与海拔有着极高的依赖性、相似的地形与海拔,在温度与气候差异没有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分布的相似度就较高。

中国海南岛独特的低纬度环境、多山地的地理特征以及亚热带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混合的生境类型,一方面给物种提供了更多的避难场所,降低了灾难性气候等偶发事件导致的 物种绝灭,适合小豆长喙天蛾的分布。

生活习性

觅食

小豆长喙天蛾幼虫取食茜草等植物的嫩叶,成虫以花蜜为食,幼虫一般在夜间取食,阴雨天整日取食。8~9月其成虫在阳光充足的白天中午前后出来觅食。实验结果表示,花中所含糖的种类,强烈影响小豆长喙天蛾对花的选择。它们常在庭院花卉百日草、一串红大丽花万寿菊翠菊等花朵上吸取花粉。在花前盘旋(Herrera,1992),快速地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每天访问大约100-500朵花(Pfaff 1991)。黄花月见草是小豆长喙天蛾喜欢的花:托杯深,花冠颜色浅,柱头平展,四裂,高于花药,有芳香和花蜜 (Gregory 1963, 1964; Raven 1979; Raju et al. 2004)。

生态习性

在觅食时小豆长喙天蛾为了维持持续的悬停飞行,它们拍打翅膀的频率约为70-80赫兹(Heinig,1981)。这种持续的飞行被认为是动物所进行的最耗能的运动活动之一,其代谢率可达室温下标准代谢率的100倍(Zebe 1954; Heinrich and Casey 1973)。

我们已经证明了小豆长喙天蛾可以探测到花的图案,并且只根据颜色信号来分辨它们的小形状。这使它们能够精确地指导喙和身体的快速探索运动,同时检查翅膀上的花朵。它们能够迅速地自适应地改变视觉信号的使用,尤其是彩色信号,这反映了它们昼间活动的转变,以及小豆长喙天蛾在夏季从地中海到北纬地区的漫长分散过程中所进行的访花计划。小豆长喙天蛾成虫在阳面沟壑缝隙及建筑物内越冬。

生长繁殖

5月始见成虫,即访花,取食花蜜补充营养。

7~8月寻寄主产卵,在向阳处刚发芽的茜草嫩梢上产卵,卵单产于茜草嫩梢叶片上,每处1粒,1只雌蛾可产卵200余粒。

美国白灯蛾为害名贵中草药茜草,在赤豆植株未见该虫为害;

幼虫30~35天完成取食茜草,有结茧习性,成虫越冬;它盘旋飞翔时既能前进也能后退,飞翔自如。

1龄幼虫3~4毫米(取食36~50小时即休眠蜕皮);

2龄幼虫7~8毫米(取食60~72小时即休眠蜕皮);

3龄幼虫10~18毫米(取食65~72小时即休眠蜕皮);

4龄幼虫17~38毫米(取食72~84小时即休眠蜕皮);

老龄幼虫50~61毫米(取食100~120小时即休眠蜕皮);

预蛹72小时;蛹期

成虫寻幼嫩的叶柄及果穗的分叉处产卵,以备初孵美国白灯蛾取食方便。

繁育

在室内饲养小豆长喙天蛾幼虫,一般采用较大的玻璃器皿,如多只就要用纱笼来养。要供给新鲜而合适的食物(在野外采集时,要注意所采种类的原寄主),要保持食物新鲜,就得每天在一定时间调换新从野外采来的寄主植物,去除旧枝残叶,并将器具清扫干净。

有些用扫网在灌木丛中采到的天蛾幼虫或在诱虫灯下采来成虫产卵后孵化出来的幼虫,往往不知其寄主,则难以成活,就得凭借经验或用多种植物试喂,其间要随时进行观察,因幼虫不能等待多久就会饿死。

饲养幼虫时要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尤其湿度更为重要,湿度过低会影响取食,特别是龄期间脱皮,造成死亡;湿度过高,则会生活不稳定而不停地爬动,更会拉稀或感染霉菌病而死亡。如每日更换两次新鲜食物(这是与共它鳞翅目幼虫不同之处,因食量所需),即能自食物中取得足够水分,但植物要插人净水瓶中,以防止萎谢,更不要在阳光下直射。

保护

天敌,目前已知天蛾幼期天敌仅昆虫类,计有80余种,并有蜘蛛6种,鸟、蛙等动物18种。

(1)中华草蛉(Chrysopa simica),捕食种类:小豆天喙天蛾卵及一龄幼虫。

(2)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捕食种类:小豆长喙天蛾卵及多种天蛾一龄幼虫。

(3)黑胸胡蜂(Vespa ngrithora.r),捕食种类:多种天蛾四龄前幼虫。

(4)黄胸胡蜂(Vespa affinis),捕食种类:多种天蛾幼龄幼虫。

(5)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捕食种类:多种天蛾幼龄幼虫。

(6)黄边胡蜂(Vespa crabro),捕食种类:多种天蛾三龄前幼虫。

生态作用

作为宿主

茧蜂产卵于小豆长喙天蛾幼虫体内,初被寄生的幼虫,即不再取食,在枝条上爬转,过2一3天后即在体外发现绒茧蜂的白色幼体此时天蛾幼虫即用腹足固着于枝条上不动,部分坠落于地上,体软而不腐败死去。绒茧蜂幼体外先分泌大量白色绵状物,拨开绵状物,可见成熟的绒茧蜂幼虫离开寄主体,不久即结乳黄色小茧,此时绵状物渐消失,3一5日后绒茧蜂破茧羽化飞走。

作为动物性饲料

小豆长喙天蛾的另一方面是,体型大,易收集,可作为动物性饲料饲养家禽。豆虫幼虫含氮占鲜体重的2.14%,含蛋白质占鲜体重的13.37%。作者曾在北京西山农场作过昆虫喂鸡试验:以产蛋量来看莱亨鸡9月上句多产蛋30.8%,澳洲黑雏鸡体重增加13.7%(均与对照比较)。

作为食物

小豆长喙天蛾又是食用昆虫之一。早在191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已有虫部专集、共汇集食用和药用昆虫76种,其中就记载有小豆长喙天蛾幼虫。小豆长喙天蛾幼虫体内的含氮量均占鲜重的2.14-2.5%,含蛋白质占鲜重的13.37-15.0%。用盐酸水解法将小豆长喙天蛾幼虫的蛋白质制作酱油,其中绝大部分蛋白质已分解为氨基酸,经测定计有天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等12种氨基酸。将采到的小豆长喙天蛾幼虫洗净、浸入盐等佐料中腌制后,清油炸酥,香脆可口;将小豆长喙天蛾幼虫磨浆,加面粉、调料、奶油、糖等、制作糕点,味美可口,不但成为民俗食品,目前已成为星级饭店的高档美味佳肴。

种间关系

寄生:小豆长喙天蛾(Macrogiossum stellatarum)寄主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Rubiaceae);赤豆菜豆属 angularis Wight);豆科(Papilionaceae);蓬子菜拉拉藤属 verum L);景天科(Crassulaceae)。

被寄生:绒茧蜂产卵于天蛾美国白灯蛾体内,初被寄生的幼虫,即不再取食,在枝条上爬转,过2一3天后即在体外发现绒茧蜂的白色幼体此时天蛾幼虫即用腹足固着于枝条上不动,部分坠落于地上,体软而不腐败死去。绒茧蜂幼体外先分泌大量白色绵状物,拨开绵状物,可见成熟的绒茧蜂美国白灯蛾离开寄主体,不久即结乳黄色小茧,此时绵状物渐消失,3一5日后绒茧蜂破茧羽化飞走。

捕食中华草蛉(Chrysopa simica Tjeder)捕食种类:小豆天喙天蛾科卵及一龄幼虫。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捕食种类:小豆长喙天蛾卵及多种天蛾一龄幼虫。

危害与防治

危害

天蛾科危害多种植物。其中有林木、果树、粮食、油料、糖料、蔬菜等重要作物,所以它的经济意义还是很重要的。根据本书中所有187种及亚种天蛾寄主,我们作了一个统计:28种林木上有61种天蛾危害;23种果树上有86种天蛾危害;4种粮食上有8种天蛾科危害;3种油料作物上有4种天蛾危害:3种蔬菜上有4种天蛾危害;13种花卉上有37种天蛾危害;5种牧草上有7种天蛾危害;两种纤维作物上有2种天蛾危害;一种糖料作物上有一种天蛾危害;咖啡上也有一种天蛾危害;尤其过去往往忽视的45 种中草药上有119 种天蛾危害。

防治

1.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诱杀

1960年7月28日,我们在昌平区农场设置黑光灯诱虫,一夜共诱到各种昆虫3620头,其中各种原蚕蛾成虫89头,可见灯光诱杀天蛾成虫效果很好。

2.人工捕捉

危害农作物的小豆长喙天蛾幼虫,用人工捕捉虽比较费工,但在虫口密度稀,劳力充足的情况下仍可采用;如山东省兰陵县1956年,全县发动群众捕杀小豆长喙天蛾幼虫1535吨,保护了83000余亩大豆未遭受严重危害。捕捉时把高粱秆的一头作成三角形架,用来翻转豆叶背面,发现豆丹即可剪杀。小豆长喙天蛾的成虫盛发期,白天多躲避在前花是豆茬的谷地,靠近豆田的生长茂密的玉蜀黍属、高粱地。白天静止不动,双翅褶伏于背上,感觉极为迟钝,惊动后也飞不远。特别是在早晨露水未干时,成虫因翅湿更易捕捉,因此,从早晨天亮到上午10时,下午5时到傍晚,都是捕蛾的好机会,可发动半劳力进行捕捉。1954 年山东惠民县不完全统计捕捉小豆长喙天蛾成虫一亿多只。1955 年山东寿张县曾发动群众,捕蛾450余万只,最多每亩谷地捕到1200只。由于及时捕捉成虫,大豆基本上未受害。

3.结合耕作措施消灭越冬幼虫和蛹

小豆长喙天蛾可结合冬、春浇水施肥过程,在树的周围锄耙,杀死土内越冬蛹。大豆、芝麻地,可结合冬耕、春耙,破坏和杀死小豆长喙天蛾越冬蛹或幼虫、也可随犁放猪掘食,放鸡、鸭啄食,是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4.药剂防治

防治小豆长喙天蛾幼虫时,必须根据作物的种类,种植的稀密及单作还是间作,虫口密度的大小以及不同龄期等选择药剂种类和用药量。由于小豆长喙天蛾为单粒着卵,因而用药剂防治小豆长喙天蛾幼虫时,应采取挑治办法,这样既可节省财力、人力,并可减少环境污染。

5.生物防治

(1)青虫菌防治

山东省曹县农技站用石家庄市微生物农药厂1972-1973年的青虫菌粉(芽孢100亿/克,稀释1000-1500倍液),以手提压缩喷雾器喷雾,每亩喷菌液55千克,喷后24小时检查,小豆长喙天蛾幼虫中毒,全身皮肤黑色皱缩落于地面(农药中毒虫体均呈淡黄绿色),感病致死率达90.3-100.0%。用200倍液喷雾,也可达同样效果。

(2)以虫治虫

多种胡蜂科成虫均捕食天蛾三龄前幼虫,最常见的有(1)长脚胡蜂(Polistes jokahamae Radoszkowski);(2)黄胡蜂(Polistes okinavensis Matsumura etUchida);(3)纹胡蜂(Vespa crabroniformis Smith)。胡蜂捕食小豆长喙天蛾幼虫,常在上午幼虫在叶面取食阶段,趁其不备,猛然袭击,用大颚将头颈(前、中胸部位较多)部位咬破,并用足抓住不放,起初幼虫尚作头、胸摇摆挣扎动作,但经胡蜂连续撕咬,致使前半部完全破裂死亡,才一口口地蚕食,这当中多次用足试重,直至能携带走时才将残体搬回巢中。

用途

小豆长喙天蛾,体型大,易收集,可作为动物性饲料饲养家禽。小豆长喙天蛾幼虫含氮占鲜体重的2.14%,含蛋白质占鲜体重的13.37%。作者曾在北京西山农场作过昆虫喂鸡试验:以产蛋量来看莱亨鸡9月上句多产蛋30.8%,澳洲黑雏鸡体重增加13.7%(均与对照比较)。

小豆长喙天蛾又是食用昆虫之一。早在1918 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已有虫部专集、共汇集食用和药用昆虫76种,其中就记载有小豆长喙天蛾幼虫。小豆长喙天蛾幼虫体内的含氮量高,用盐酸水解法将幼虫的蛋白质制作酱油,其中绝大部分蛋白质已分解为氨基酸,经测定计有天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等12种氨基酸。

文化

将采到的小豆长喙天蛾幼虫洗净、浸入盐等佐料中腌制后,清油炸酥,香脆可口;将幼虫磨浆,加面粉、调料、奶油、糖等、制作糕点,味美可口,不但成为民俗食品,目前已成为星级饭店的高档美味佳肴。在幼虫大发生期结合人工防治收集加工,变害为利。

薄松龄在《农蚕经》中写道:“豆虫大,捉之可净,又可熬油。法以虫掐头,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揲之,久则清油浮出。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这是常见的小豆长喙天蛾幼虫,一般名之为豆丹。豆丹发生时,当时农民捕捉作食用,既可除害,又可充膳。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联合国农粮组织发布了鼓励人们食用昆虫的报告。报告中称,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昆虫已被视为高档食品,也有很多制药企业将小豆长喙天蛾作为药物原料。

物种对比

发现记录

1999年8月,洪洞县广胜寺镇一所中学校园花池内发现体形较大约1寸长黄褐色有红黑纹该昆虫。

2005年春,在江苏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校园花坛中,多次发现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采蜜。

2010年春,在巴中市巴州区平梁乡看见过蜂鸟蛾(小豆长喙天蛾)采蜜。

2013年9月初、2014年9月16日下午,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邮政局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长白镇两次拍摄到了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采蜜全过程的系列照片。

2014年8月,嘉兴市有人看到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用手机拍下照片。

2015年3月25日,长沙岳麓山发现有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踪迹。

2015年3月30日,在福建厦门,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拍摄到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

2015年9月15日,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邮政局一位工会干部再次拍到了更清晰的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采花粉的一组特写照片。

2016年6月11日,北京圆明园公园,发现一只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在采食花粉或花蜜,并用长焦相机拍摄下来,经比对确认为蜂鹰鸟蛾(小豆长喙天蛾)。

2016年7月28日,云南昭通镇雄发现成群的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据当地群众讲,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当地非常常见。

2016年10月10日,保定市中国乐凯进门花坛处发现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在采蜜,一共发现6只,有视频资料。

2016年10月10号,河南省郑州市中牟白沙镇道路花坛处发现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在采蜜,有视频资料。

2016年10月22日,广东省深圳市梧桐山自然风景区,在小溪边百花鬼针草的花上发现了蜂鸟鹰蛾(小豆长喙天蛾)在花丛采蜜,有拍摄资料记录。

目前该虫虽分布区域较广,但其成虫在林区已很难见到,种群数量极为有限。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2023-10-11

Nectar feeding by the hovering hawk moth Macroglossumstellatarum: intake rate as a function of viscosity and concentration of sucrose solutions.sci-hub.2023-10-20

Sugar preferences and feeding strategies in the hawkmothMacroglossum stellatarum.sci-hub.2023-10-20

Oenothera speciosa versus 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killing beauty.sci-hub.2023-10-20

Chromatic Signals Control Proboscis Movements duringHovering Flight in the Hummingbird HawkmothMacroglossum stellatarum.sci-hub.2023-10-20

蜂鸟鹰蛾.科普中国.2023-09-2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